追梦人,刘晋春 【追梦人】“优秀教工李昌奖”获得者刘晋春教授:深耕细作“老黄牛”

14.12.2017  18:00

哈工大报讯(闫明星/文)块块荒田水和泥,深耕细作走东西。

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

著名诗人臧克家这首脍炙人口的诗讴歌了老黄牛精神,来比喻那些老老实实、勤勤恳恳工作的人,像老黄牛一样无私奉献的人。

在我校就有这样一位“老黄牛”——他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对工作始终如一,即使90岁高龄依然在为事业而奋斗;他埋头苦干、精益求精,在电加工、特种加工方面闯出了一条新路,取得许多重大成果;他奉献多而索取少,从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甘为人梯、乐于助人,为国家和学校事业发展鞠躬尽瘁;他桃李满天下、誉满全国学科相关领域,论文、著作等身,奖励、荣誉累累。

他就是坚守“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校训精神,用一生的“深耕细作”践行“老黄牛”精神,我校“优秀教工李昌奖”获得者、机电学院刘晋春教授。

在采访中,刘晋春教授动情地说:“父母生我养我,国家培养我具有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实属不易,我愿像奶牛一样,‘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更愿像老黄牛一样深耕细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不待扬鞭自奋蹄——一个有“正事”、闲不住的人

刘晋春的同事杨晓冬教授说:“这是一位有‘正事’的人,90岁的人了,每天还来办公室,手上有忙不完的活,潜移默化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们。

从小就立志要在一生中好好工作、为国家社会添砖加瓦的刘晋春是个闲不住的人,一生都在孜孜以求、不断进取。

刘晋春,1928年生于江苏无锡。1952年同济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我校机械制造工艺专业研究生班在职学习。他回忆道,第一年先在沙曼屯预科念一年俄文。那时学校周围都是高梁、苞米地,宿舍里也没有洗澡间,隔两三个月拿盆热水擦擦身了事。有轨电车只通到教化广场,到沙曼屯预科要靠步行。不以为苦的刘晋春动情地说:“是国家培养了我,就要听从组织的安排。

在预科时,因工作需要,他调到数学教研室后又到热工教研室当助教。1953年,学校从苏联新聘请来了机械制造工艺专家包布列克副教授。面对着“留在热工教研室和跟苏联专家学习”的选择,刘晋春选择了后者,他说:“这是我人生道路的分叉点,是缘分机遇让我投身并爱上了特种加工的事业。

1955年,刘晋春留校授课。可是,闲不住的他不满足于课堂教学,他积极参加“开门办学”,厂校协作搞起了技术革新,先后举办多期《工艺过程自动化》短训班,在哈尔滨轴承厂等地带领毕业生设计研制自动生产线,参加三大动力厂技术革新,多次受到省市领导表扬和接见。

在毕业设计上,他也不走“寻常路”,1956年带领着10名本科毕业生远赴济南第一机床厂,毕业设计结合工厂技术革新,设计了多项先进工夹量具和机床改装及流水生产线,获得了工厂和当时一机部技术司好评。而刘晋春整整半年都在机床厂度过。他激动地说:“从那以后‘真刀真枪’把毕业设计和工厂技改结合起来成为各兄弟院校效仿的做法。

作为我校第一批“八百壮士”之一,刘晋春1960至1962年被派往苏联,有幸师从电加工新技术发明人进修学习电加工和特种加工新工艺和新技术。两年中,非常珍惜这难得机会的刘晋春如饥似渴地学习着,还进行了课题研究。他说:“在那么艰苦情况下,国家派我们出国,我们非常感恩,只想多学些有用知识,好报效国家。

当时国家正处于困难时期,中国留苏学生都自觉地节衣缩食,把卢布省下来买俄文书籍和参考文献资料,刘晋春还买了一些当时国内没有或很贵的、对以后电加工有用的半导体二极管、三极管带回国。他们回国时的火车票,都是用节约下来的卢布自费购买的,没有向国家报销。

回国后,刘晋春就更闲不住了,把在进修期间学到的电加工和特种加工新技术编写成教材,并创新性地开设出《特种加工》课程。由于当时教学计划中还没有这一课程,他和教研室教师一起多次举办短训班,“十年动乱”中也没停止过,为国内20余所兄弟院校培养了一大批师资。而我校由民转军后,刘晋春多次为当时航天部和五机部院所的工程技术人员举办“特种加工”短训班,对提高航天产品工艺水平和质量起到重要作用。

他主编了《电火花加工技术》《电解加工技术》《实用电加工技术》《特种加工技术》等著作,并在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18篇。

除了在教学上孜孜以求,闲不住的刘晋春又大力开展科研活动,承担和完成了多项科研项目,获航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科研经费共1000余万元;共培养出博士生25名、硕士生35人,可谓桃李满天下。

为扩大电加工和特种加工在我国的影响,闲不住的刘晋春积极参加我国电加工学会和特种加工学会筹建工作,担任了电加工学会、特种加工教学研究会理事长等职。

得益于“闲不住”,刘晋春硕果累累,先后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航天工业部优秀教师、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待遇,1993年被收入美国ABI和英国剑桥传记中心“世界名人录”。


深耕细作走东西:一个埋头苦干、精益求精的人

作为我为之拼搏并为之奉献终生的电加工和特种加工行业,我见证着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总是有种自豪感。”作为我国电加工和特种加工业界元老,刘晋春聚焦机械制造工艺、精密加工、特种加工及自动化技术方向,埋头苦干、潜心钻研、精益求精,为我国电加工和特种加工事业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所谓电加工和特种加工是指传统、常规切削、磨削加工以外的一些先进加工技术,可以不用机械能、不靠切削力,“以柔克刚”地加工各种难加工材料、复杂表面和特殊零件,对发展现代先进制造工业和国防工业有很大的理论和实用价值。

正是由于社会需求和广阔的应用前景,让刘晋春对小小的电火花怦然心动。特别是苏联进修后,他对电加工、特种加工慢慢产生了深厚的情感,并决心为之奋斗终身:“我一定要做出成绩,在电加工、特种加工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为国家电加工和特种加工事业的强大贡献力量。

而当时,国内的电加工和特种加工事业接近于“零基础”,连相关专业与教材都没有,国内外第一本《特种加工》教材就是刘晋春于1963年出版的。

刘晋春首先做的就是教材建设与完善。1981年,《特种加工》课程被正式列入大学本科生教学计划,使我校在特种加工教学和教材建设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特种加工》教材上,他不断深耕细作,现已出到第6版。教材先后被评为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全国优秀教材奖。2005年,第4版《特种加工》教材作为“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还增加了多媒体课件,内有视频录像片段以及专门开发的三维动画,成为我国专业课国家级教材中配备多媒体课件声像教学的先行者。

在第4版教材编写过程中,当时已退休的刘晋春遇到并克服了不少困难。除了飞速发展的电工学、计算机和数控技术、自动编程等技术并与之相互渗透的电加工、特种加工机电一体化技术需要知识更新,刘晋春还面临着没有足够科研经费支持、如何广泛收集资料充实教材、如何将最新科研成果反映到教材中等问题。他没有气馁,也没有教材“够用”就可以的想法,而是想着怎样精益求精、完善教材、让师生更受益。计算机知识缺乏,他就买了《计算机入门》《零起点自学计算机》等书籍“钻研”;自己发音不准,用拼音法输入出错率太高,就买手写输入板操作;为开发多媒体课件,自费购买摄像机用于拍摄现场的设备和样件……

让刘晋春记忆犹新的是,三维动画开发制作要用的一些软件的名称他是第一次听到,前学后忘,边学边忘。最后,他只好采取由老教师策划、中年教师提实施方案、学生具体开发制作的老中青结合的办法。他的学生郭永丰教授敬佩地说:“刘老师对什么都精益求精,他坚持要将纳米加工、新材料加工等最新的学术进展融入教材。他认为三维动画可以给师生一个更好的直观印象,不怕困难也要开发。在制作动画时,他都是自己手绘出图来再让学生实现。

同教材编写一样,刘晋春在科研上更是精益求精。在改革开放初期,随着研究不断深入,他深深感到没有一种合适的手段来监控加工状态。此时,国际上以比利时的斯诺伊思教授为代表,将放电状态分成十多种类型,并研制成相应的测试仪器,成为公认的研究放电状态的权威。刘晋春没有盲目采用已有方案,而是和博士生王蔚岷一起从实际出发,研制成功了新型的、只用5种放电状态就能反映实际的放电状态检测仪,线路结构更加简单、可靠,开创了我国研制电火花加工放电状态监测手段的先河。当斯诺伊思来中国交流时,他不禁对检测仪中独到的构思表示钦佩。后来,刘晋春和他的研究生再接再厉,又研制成功了电火花多参数放电状态检测分析仪,经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此基础上,经过近3年努力,我国第一台微机自适应电火花加工脉冲电源终于研制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某些技术指标超过了国际水平,并获得航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他的学生白基成教授说:“刘老师经常强调,绝不能满足现状,既要埋头苦干,又要精益求精。正是在刘老师倡导的这种精神指引下,我校电加工和特种加工得到了同行的极大认可。


俯首甘为孺子牛:一个甘为人梯、淡泊名利的人

在采访中,他的学生白基成、郭永丰等人说:“从学生到同事,我们超越了师生关系,已经情同父子。

他的同事杨晓冬等人说:“刘老师甘为人梯,从不计较个人名利,乐于帮助别人,大家对他交口称赞。

学生培养上,刘晋春既严格要求,又热情关怀,无微不至地给予帮助。他动情地说:“只要教师把学生看作是自己的‘孩子’,既讲究方式又注意方法地在工作中帮助和培养他们,学生们就会更尊师重教。

刘老师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论文都要一字一字修改,包括标点符号也要仔细斟酌。”在郭永丰眼中,刘晋春不仅是严师,更是学习的榜样。他说,研究生时几乎每天都加班工作,有的甚至在一个月内连续十几个通宵,但大家都乐此不疲。因为我们看到了刘老师和我们一样,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之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导师的那种事业心时刻激励着我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周正干教授从本科毕业设计开始到博士毕业一直在刘晋春指导下学习。“先生精湛的学术造诣、严谨的治学态度、诲人不倦的品格影响着我的一生,是他引领我走上科研之路,是他不断关怀着我的成长。”他深情回忆道,刘老师经常晚上在家里对研究内容、方案等精心准备,第二天来实验室时指导研究工作,从而使大家在研究中少走弯路。而在取得成果时,刘老师总是说,“荣誉对我已没有用了,把你们的名字排在前面吧!”撰写论文如此,申报科技成果奖也是如此。我在博士生期间参与的项目在鉴定文件和获奖申报中,刘老师的名字都是排在了后面。

发表文章署名,他总是让年轻人放在第一名,而自己总把名字排在最后。但从课题的立题、论证,到确定方案、安排工作计划、解决关键难题,处处又是他在起着别人无法替代的作用。当有的课题需要报奖时,因为人数限制,他总是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名字去掉,而让年轻人上,这就是刘晋春。

在指导学生时不计个人名利、兢兢业业的刘晋春在生活上也给予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

学生出国时,他给予担保,还帮忙照看着学生培养、科研等工作;学生父亲不幸病故,他资助回家奔丧路费;学生结婚时,他当证婚人;学生联系攻读研究生、博士后时,他不仅帮着写推荐信,还资助路费;学生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他耐心开导和鼓励……白基成动情地道:“我有位师兄,上学时家里经济困难,刘老师和师母经常将他带到家里吃饭,还帮他洗衣服。刘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可谓到骨子里了。

刘晋春不仅对自己的学生如此,对其他人也是一样乐于助人。

1986年,他接到来自湖北沙市的一封信,写信者是一家小厂的两位技术人员,他们在信中倾诉了自己在技改中的想法、做法和困难。刘晋春立即回信鼓励,并很快到这家工厂帮助分析了机床的优点与不足,鼓励他们再接再厉。半年多以后,他再次前往指导,却因中途患病住进医院没有去成,他就写信指导。在这个项目鉴定时,他亲自担任鉴定委员会主任,并力邀国内许多电加工界的专家与会。

杨晓冬当初想攻读他的研究生,但名额已满。刘晋春就热心推荐别的老师。她去日本做访问学者,也是刘晋春写的推荐信。后来,杨晓冬邀请日本导师来哈作讲座时,刘晋春全程陪同参观、到教室听讲座。她感激地道:“整个过程下来,我都非常疲惫。而那时刘老师80岁了,还热心帮忙,真的非常感动。

让郭永丰印象深刻的是,当外审论文时,刘晋春往往在正式评语外特意附上另外一张纸,对具体问题给出指导意见。他佩服地说:“刘老师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修改论文,提高论文质量。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样的刘晋春得到了大家的交口称赞,获得“先进科技工作者”“优秀教师”等荣誉十余次。学生也总惦记着这位可敬的师长,在刘晋春80、90岁生日之时,许多弟子专程回到母校,为他唱起生日之歌。


老牛亦解韶光贵: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人

90岁高龄的刘晋春退而未全休,没事就在办公室做点事情。他说:“现在眼不花、耳不聋、思维敏捷,做点力能所及的事情,让我热爱的事业更上一层楼。

2015至2017年,他连续3年和课题组教师一起,从事电火花和特种加工自制教学实验设备的研制生产工作,并从退休工资中垫支和承担了4万余元自制设备的元器部件购置和制作费用,开发研制出一套便携式单轴和三轴数控多功能电火花加工机床,被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并荣获全国高校自制教学实验设备一等奖。

杨晓冬说:“研制这些设备非常耗费精力,而刘老师带领大家一起一点点开发,这种精神让人感动。”而更让她佩服的是刘晋春“活到老、学到老”的劲头。她印象深刻的是,自学“网上购物”的刘晋春通过无数次交涉订制了一种加工设备,专门打上“HIT”标志,既美观又实用。

刘晋春想的不是自己辛苦与否,而是能否让学生受益,他说:“机床除可以拿到教室进行现场教学演示外,价格还便宜,有助于解决设备少、学生多无法充分展开教学的问题,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他还编写了好几个版本的《HIT-3A型便携式多功能数控电火花加工机床使用说明书》,光记者看到的就有2016年和2017年两个版本,且均为彩色。

他组织制定了《特种加工术语》等4部国家标准,主编的《特种加工实验教程》作为“特种加工”国家级规划教材配套用书。他协助任课教师进一步完善《特种加工》课程和教材,修订到第6版的《特种加工》全部插图改进为双色印刷,被全国100多所高校采用,得到广泛的认可和好评。

在前不久的第16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会议上,他发表教学论文并荣获优秀论文。此外,他还喜欢搞些小革新、小发明,制作了扭腰运动器等,并废物利用自制“笔筒”和“文具筒”等方便生活和工作。

前段时间,刘晋春脚伤不能到办公室去,他就自己在家做实验,他乐呵呵地道:“做点事情,心里才觉得踏实。

回首过去,我一生无悔;展望未来,我愿意为特种加工事业进一步发挥余热,为伟大祖国的中国梦添砖加瓦,做到老有所为,老有所用,老有所乐。”刘晋春这句让记者动容的话,不正是哈工大精神的真实写照吗?不正是诠释着生命和人生的意义吗?

刘晋春教授

与答辩后的弟子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