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70岁青春正好

18.09.2017  14:04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考察时曾对黑龙江农业给予高度评价:黑龙江是农业大省和粮食主产区,要统筹抓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设,因地制宜推进多种形式规模经营,用规模经营提升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

  要深化国有农垦体制改革,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要采取工程、农艺、生物等多种措施,调动农民积极性,共同把黑土地保护好、利用好。

   编者的话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对我省重要讲话精神,本报今起开设《总书记牵挂的事》专栏,重点展示我省广大干部群众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撸起袖子加油干”,在做好“三篇大文章”、争当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提振干部精气神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为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龙江篇章砥砺奋进的生动实践,以优异的工作成绩喜迎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1947年,按照党中央和毛主席“关于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培养干部,积累经验,创造典型,示范农民”的重要指示,一批荣复军人来到北大荒,创建了宁安、赵光等第一批国营农场。1958年,王震将军率10万复转官兵挺进北大荒,掀起了垦区大规模开发建设的高潮。之后,百万支边青年、大专院校毕业生和城市知青相继投身垦区开发建设……

  北大荒,大粮仓,金秋时节处处丰收景象。陈宝林摄

  高跃辉 鲁宏杰 黑龙江日报记者 刘楠 吴树江

  今年是黑龙江垦区开发建设70周年。70年来,北大荒人披荆斩棘、艰苦奋斗,建成了我国耕地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综合生产能力最强的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

  1947年~2017年的中国北大荒,是不可复制的。

  同为世界三大黑土地带,这里气候最寒冷、农业开发条件最恶劣、现代农业开发时间最晚。莽莽山地,低湿沼泽;冰雪极寒,边塞凶险……

  70年,沧海桑田,荒原巨变。

  如今,这片5.54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是丰美富饶的“中华大粮仓”。113个农场如颗颗星辰,镶嵌在广袤的黑土地上。点点星光,照亮了人类垦荒史上的奇迹;累累功勋,是奉献给全人类的北大荒精神。

  2010年,作家贾宏图怀着对北大荒无比的眷恋与激情,创作出近1.5万字长篇报告文学。文稿完成后,《人民日报》策划部主任、同为知青出身的曹焕荣对标题斟酌再三,直到有一日抬头看见办公室的中国地图,看到那高居东北的第二故乡,终于心中有感:每次看那里,都必须抬头仰望;每次想起那里,它都是精神世界里的一座高峰……同年9月3日,《仰视你,北大荒:“中华大粮仓”》在《人民日报》两个整版刊发。

  今年是黑龙江垦区开发建设70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再次体味:青春激昂的北大荒!创造奇迹的北大荒!再次向梦想进发的北大荒!

   一、两大“跨越”:北大荒打造农业大航母

  初秋,小雨,微凉。

  建三江管理局二道河农场万亩大地号,稻海一望无际,平整、密实如金色的地毯。用黑稻围种出的北大荒标志与“中华大粮仓”五个大字雕刻在稻海之中,像是天空洒下的巨大投影。

  这是一片希望的田野,孕育了北大荒人又一个丰收的希望。

  70年来,背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一历史责任和重大使命,北大荒人不负重托,耗尽青春、血汗、甚至生命,将希望转化为现实,创造出“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为主要内涵的北大荒精神,把千年亘古荒原建设成了中华大粮仓:70年来,垦区共累计生产粮食7411亿斤;累计向国家交售商品粮6060.2亿斤,商品粮调出量约占全国各省粮食调出总和的四分之一。垦区用占全省五分之一的耕地,生产出了占全省三分之一的粮食,其中商品粮占全省的二分之一,每年调出的粮食可供京、津、沪、渝四个直辖市和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一年的口粮……

   产量大跨越:

   从“北大荒”到“中华大粮仓”

  从开垦初期年产粮0.048亿斤到1978年的年产粮50亿斤,用了30年时间;

  从50亿斤到1995年的100亿斤,用了17年时间;

  从100亿斤到2005年的200亿斤,仅用了10年时间;

  2009年,突破300亿斤;

  2011年,突破400亿斤;

  2015年,达到441.3亿斤;

  2016年,在大幅调减玉米种植面积的情况下,总产仍达到411.9亿斤,实现了“十三连丰”。

  70年来,“北大荒精神”激励出“北大荒速度”!“北大荒速度”创造出“北大荒奇迹”!

  作为我国耕地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综合生产能力最强的农业企业集团和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垦区农业的跨越式发展,不仅为推动我国农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还为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援:

  2003年“非典”期间,北京一度出现粮食短缺,接到命令的建三江管理局50条制米生产线连夜启动。第二天,装满新米的两列火车就已经驶向北京。连续七天每天发出两列火车,2100吨精制大米及时摆上了北京各大超市的货架;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垦区用三天时间紧急加工2460吨北大荒优质大米,通过专列运往四川灾区,全力支援灾区抗震救灾……

  在国家需要的时刻,黑龙江垦区真正发挥了国家抓得住、调得动、能应对突发事件的“中华大粮仓”作用。

  70年间,从三台火犁、手拉肩扛拓荒开始,到如今“国家级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我省垦区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垦区拥有耕地4363万亩、林地1384万亩、草地509万亩、水面388万亩、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986家。

  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发展现代农业方向,争当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努力形成农业领域的航母,在省委省政府和农业部的正确领导下,近年来,黑龙江省垦区加快发展重点产业,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垦区积极发展节水农业,落实农业“三减”,重点推广水稻大棚二次利用种植食用菌、水稻侧深施肥、超早钵育机插、“鸭稻”、“蟹稻”、旱作免耕种植、经济林、中草药,大鹅养殖、燕麦和大豆复种青贮、苜蓿半干贮等示范项目。2016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289.3万亩,粮食作物面积4221.5万亩。其中水稻2230万亩,玉米931.3万亩,大豆952.2万亩,杂粮73.2万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67.8万亩;水稻育秧大棚二次利用种植食用菌2511亩。

  如果你以为北大荒只是粮食大基地的话,那就有失偏颇了。70年来,垦区在狠抓粮食生产的同时,拉长产业链,打造大企业,目前已经在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的道路上越走越快。随着农业产业化战略的实施,九三国产优质大豆油、完达山“乳此新鲜”巴氏鲜奶、北大荒有机米、北大荒丰缘高筋小麦粉……这些闻名遐迩的北大荒绿色产品已经深深植入全国消费者心中。

  从简单种植,到粗略加工,再到现在的系列高端品牌产品,70年来,北大荒人一直在农业产业化道路上执着前行,陆续构建了米、面、油、乳、肉、薯、种、药等十大产业化龙头,打造了一家A股主板上市公司、两家全国中小企业股权交易系统挂牌公司。目前,垦区拥有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产业化龙头企业31家,重点推广的农业产业示范项目有十九大类296个。“九三”品牌连续7次入围“中国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完达山”以品牌价值293.95亿元位列“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第132位。“北大荒”品牌连续15年入选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榜,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农业第一品牌。

  从“北大荒”到“中华大粮仓”,从单一生产粗加工到龙头企业高端品牌。垦区人民用举世罕见的勤劳和智慧,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成就。

   生产方式大跨越:

   从“机械化”向“数字化”智慧农业迈进

  从手拉肩扛的开荒第一犁,到东方红54拖拉机的初步机械化;

  从凯斯535大马力拖拉机,到飞机航化作业的世界一流水平;

  从无人机投入使用,到发展数字化智慧农业,引领世界农业发展潮流……

  70年时间,老一辈北大荒人从“最早没想到”,到亲身经历了农业生产方式从原始到先进的跨越。

  截至目前,垦区农业机械总动力1045.1万千瓦,亩均占有农机动力0.24千瓦,农业机械化率达99.4%;拥有农用飞机99架,年航化作业能力2400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784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4%;粮食仓储能力2249万吨,烘干能力2100万吨。

  在垦区八五二农场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基地的农机大厅,数台如小山般巨大的大农机具威风凛凛地排列在那里,农机科科长许国忠每次向参观者介绍时都充满自豪:“这种德国产的克拉斯770收获机,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全国只有9台,全部在我省垦区。”这台最大功率530马力、粮箱容积12立方米的大块头,一小时可以收获50亩,并同时实现秸秆还田。“这些农机都是在近三五年更新,职工个人购买的,不仅仅在我们农场使用,还经常跨区支持兄弟农场和地方作业。”

  登上高高的台阶进入驾驶室,先进的操作系统令人赞叹,居高临下的超宽视野让人有种驾驶直升飞机的错觉。据介绍,目前,所有大型农机装备上都配备了卫星定位自动导航驾驶系统、智能数据监控和传输系统。把作业地块的经纬度数据输入电脑,系统设定之后,即可实现自动驾驶,人工辅助。技术人员远程用手机就可以察看现场工作情况和实时数据,一旦出现问题电脑都会自动报警,保证生产不会出现任何遗漏和失误。而且由于卫星定位导航,夜间同样可以不间断工作,一台收获机一天24小时就可以收获1200亩。“这些机器座位都是航空座椅,体重低于40公斤的人坐上去,机器不会启动,人体离开座位十秒钟会自动熄火,这些都有效防止了误操作。现在的农机驾驶员工作一天下来,衣服干干净净,体力消耗大大降低,甚至可以抽空看看风景,简直可以用‘惬意’来形容。”

  在展厅外,一台长达18米的钢铁蛟龙横卧在地面。这台法国产的贝松13铧翻转犁购置于2014年,整个亚洲仅有一台,被称为“亚洲第一犁”。它的工作宽度为4.55~7.41米,深度可以达到35厘米,配上世界先进的凯斯大马力整地机车,每天可以翻地达2000亩。

  地面农机金刚威风凛凛,天上大荒雄鹰不遑多让。距离八五二农场100多公里外的佳西机场,近百架飞机分区整齐地排列在机场停机坪上,它们刚刚圆满完成今年的航化任务,简单休整后,即将开始护林防火、航拍航测等新的任务。

  作为世界最大的通用航空公司之一,北大荒通用航空有限公司现有飞机99架,其中投入运营77架,在编教练机12架。2017年,共计飞行11883架次,5844小时,航化面积超过1300万亩。于2013年启动,目前全国规模最大、占地300公顷的一类通用航空机场——肇东机场今年已经达到可运行状态。此外,全垦区可供农业航空作业的农场已达到85个,农用机场水泥跑道75条,形成网络式作业基地群。

  “空中拖拉机”“大棕熊”“画眉鸟”,不同型号的飞机有不同的名字。机场张辉主任介绍说:“2012年,我们的飞机数量是55架,现在增加了近一倍。我们的业务也从农林喷洒、人工增雨,拓展为可以旅游观光、航拍航测、遥感物探、医疗救援等等。尤其可喜的是我们培养出了更多自己的飞行员,外籍飞行员从原来每年聘用20余名已经减少到现在的六七名。2012年开始,公司与八一农大联合,全国统招大学生飞行员。几年之后,我们的飞行员将全部是中国人。”

  如今,大农机已经成了垦区最美的风景。在有“天下第一场”之称的友谊农场北大荒农机博览园内,从1954年友谊农场建立时的第一台东方红拖拉机,到已退役的农用飞机,垦区曾使用过的具有代表性的200台农业机械陈列于此,向人们昭示着70年来垦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与跨越。

  “目前对垦区而言,机械化率已经不再说明问题,农机装备水平已经不是唯一要追求的目标。我们同时还在管理水平和应用水平上下功夫,争取通过高水平的科学管理和应用,达到农业增产、职工增收的目的。”省农垦总局农机局副局长冯舟目标明确。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衡量现代化农业进步的标志,除了大农机的使用,还有科技力量的进步。近些年以来,垦区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尤其在十八大以来,总局成立了“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科技信息中心”。垦区科技总投入达41.67亿元,占垦区GDP的1%。目前,垦区拥有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国家级杂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各1个,国家级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功能研究室2个,综合试验站7个;部级检测中心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3个。拥有专利1832件,其中发明专利505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3.02件。以垦丰种业和八一农大为代表,垦区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8.2%,科技成果转化率达82%,居世界领先水平。

  在建三江管局北大荒精准农业农机指挥调度中心,巨大的液晶显示屏上大大小小十几幅画面同时闪烁,200个摄像头、无数传感器、小型气象站的实时监测数据通过这套大田种植物联网应用示范系统显示出来。这套大田种植物联网应用示范系统分为:业务管理、智慧农业、食品追溯、便民服务四大板块。通过这个系统,人们除了可以了解农业信息政策、农商动态等情况,还可以通过手机和电脑,实时查看每台联网农机的运行轨迹,速度、时间、插秧深度、地理坐标等都有最精确的显示,同时实现了“农作物生长及病虫害高清无线多媒体监测、农机安全生产作业上无线多媒体监控、田间生产无线多媒体指挥调度”等多种功能。该系统不仅能看到受控地块的实时图像,还可以通过田地中的传感器等设备测量土壤微量元素、地温、水温水量、病虫害情况等等,有利于及时采取措施。据七星农场副场长刘成介绍:“这套设备投资4000万元,将在今年11月正式投入使用。这是目前中国唯一农业物联网应用项目。它的启用将使中国农业生产技术实现一次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