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理论圈发表我院党组副书记、院长董伟俊文章

01.04.2021  10:53

 坚持把科技创新驱动作为建设“六个强省”主引擎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十四五”时期,黑龙江省擘画了以建设“六个强省”为主要目标任务的现代化新龙江建设的宏伟蓝图,明确要求“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新突破”。对标对表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必须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建设“六个强省”主引擎,为加快振兴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一、以强化科技创新为农业强省增效

  放大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的安全效应。通过建设“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国家战略示范区,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做到能产出、调得动、储得住,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政治责任转化为经济发展新优势。推动“中国饭碗”装满“龙江好粮”。打好世界黑土地、生态黑龙江这一金字招牌,让优质绿色有机农产品既享誉国内外,更赢得市场青睐,进而提升农业品牌市场认可度。

  促进农业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破解种养加产业环节断裂、农业再生产规模化不够、农业增收靠天吃饭、农业价值链处于中低端、农业供应链物流成本高、三次产业业态融合不稳定等诸多突出问题,按照“农头工尾”“粮头食尾”要求,围绕“百千万工程”延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建立平台经济,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

  做好“种子”和“耕地”两篇大文章。发挥黑龙江省涉农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创新基础优势,围绕维护生物安全、规避转基因物种侵害以及种子与积温带不匹配等问题,推动协同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打好种业振兴翻身仗。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的重要指示,通过采取轮作休耕、土壤面源污染治理、深松土壤保墒、秸秆还田等举措,提升黑土地资源保护和农业发展可持续性,加快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

  二、以强化科技创新为工业强省赋能

  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聚焦履行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的政治责任,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力求在核心的基础零部件、先进的基础工艺、关键的基础材料和关键的产业基础技术等“四基”领域有更大作为。按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实施产业链提升工程,建设制造业强省,打造创新能力强、附加值高、竞争力优的高能级产业链条,在全省形成科学合理的地理集聚与空间布局,顺应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规律性要求,加快融入全国乃至全球产业分工体系。

  按照省委、省政府确定的“433”行动产业体系建构要求,加快打造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开发和精深加工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将科技创新驱动嵌入骨干企业新矩阵之中,支持百亿级骨干企业技术改造、智慧生产、机器换人等,努力形成进入世界500强、国内500 强以及行业龙头、高成长性的小巨人、隐形冠军、独角兽等企业成长矩阵;利用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工业园区的驱动力,形成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园区和52个百亿级产业园。同时,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重要支柱培育成长,力求新兴产业总产值占工业产值比重提高20%,推动现代服务业与高端制造业有机融合,形成区域发展繁荣的战略支撑。

  三、以强化科技创新为科教强省聚力

  积极参与构建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新体制。坚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大限度依托驻省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大学大所创新平台、央企工程中心、智能化生产体系、智慧工厂、国家级科创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科技创新战略资源,把握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系统布局的有利契机,抓紧建设一批世界级国家实验室、跨学科大科学研究基地、先进制造创新体系、企业工程化创新中心等,努力在空间地面模拟、极地环境试验、大质子重离子治疗、生物医学大数据、油页岩、石墨烯、生物提纯以及跨学科、交叉科学等方面实现新突破,把哈尔滨打造成为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和国际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将哈尔滨新区创建成为哈大齐自主创新示范核心区。

  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全面提升企业市场核心竞争力。通过实施国家战略性科技计划和科学工程,尽快建立健全国内外领先、行业有话语权、企业有技术能力的科技创新体系,重点培养一批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专精特”企业,特别是独角兽、瞪羚类等高成长性企业。

  让科学家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主角。通过技术逻辑与市场逻辑高度统一、科学家与企业家紧密合作、资本与技术有机结合、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加快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自立自强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解决“卡脖子”问题,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积极应对后疫情时代创新创业高潮,通过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环境留人,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培养和吸引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一流创新团队到黑龙江创业兴业。

  四、以强化科技创新为生态强省生财

  把新型环保产业打造成为重要支柱产业。大力发展低碳、绿色、循环经济,推动建设“城市矿山”和静脉产业园区。广泛采用生物工程技术,深化秸秆资源综合利用,打造变废为宝、循环发展、环境友好的朝阳产业。抓住国家向世界承诺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战略机遇,探索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有效路径,深度挖掘和释放森林资源生态价值潜力。通过科技创新驱动和绿色金融支撑,推动森林资源资产化、证券化,大力发展碳汇经济,建设全国区域性碳汇交易中心,将黑龙江省每年1.68亿吨的森林固碳效用转化为经济价值,实现生态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力争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赢得保障生态安全、绿色发展红利。充分利用矿区废弃地复垦、撤屯并村宅基地指标以及区域土地占补平衡盈余,率先探索建立东北自然资源以及矿产权益生态银行。抓住长江十年禁渔期华东地区淡水鱼市场供给短缺空间,抓紧建设黑龙江冷水优质高蛋白淡水鱼基地,让北纬四十三度以上的优质生态鱼端上南方人餐桌。借助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机遇,建立国家战略储备基地、营养安全中央厨房、医养结合康养胜地,融入、撬动国内外市场,提高黑龙江有比较优势供给对多样化市场需求的适配性。

  五、以强化科技创新为文化强省汇智

  积极探索创新驱动方式,深度挖掘具有地域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先进文化的时代价值,以数字化再现生动文化场景,以现代技术考古溯源远古文化流变和脉络,以文化自信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进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有机融合,做好以文化人的发展共享文章,创新宣传教育活动和历史传承方式,赋予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新的时代内涵,推动转化为振兴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源。通过历史文化精神资源深度挖掘、考古遗址新发现、重大历史文化地标申遗、新时代本地题材影视制作、域内外科教卫生交流合作、中小学生科普夏令营(冬令营)活动开展,进一步激活黑龙江省东北抗联、流域文明、北方民俗、少数民族等边疆特色文化资源,力求在实施历史文化工程、遗址保护工程、少数民族群落保护工程等方面,体现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双重价值,体现出文化的经济价值和经济效益。

  在融媒体工程建设、公共文化网络化、文化大数据智能化等方面实现新突破,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推动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有机融合一体发展。以纪念建党百年华诞为主题,通过党的领导、政府支持、宣传文化部门牵头落实,把黑龙江省“五个一”工程打造成为振兴发展的文化发展风向标,推出讴歌伟大的党、伟大的祖国、伟大的人民、伟大的英雄黑龙江版系列精品力作。

  六、以强化科技创新为旅游强省辟路

  将科技创新驱动作为旅游强省建设的战略支点,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新基建互联互通、智慧化便捷安全出行,推动旅游产品、旅游模式、旅游业态全面转型升级,让全域旅游战略落地、开花、结果,打造具有世界美誉度、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加快旅游业数字化转型。推进全省重要景区5G全覆盖,数字化、全景式展示大森林、大湿地、大界江、大湖泊、大草原、大农田等特征鲜明的美丽龙江,全面提高黑龙江旅游在东北地区乃至全国的首位度。通过市场细分,把冰雪游、户外游、生态游、乡村游等做成国家乃至国际的精品旅游项目,塑造必游必到的目标地。

  让纯净空气成为黑龙江旅游新卖点。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手段,全过程展现黑龙江省负氧离子浓度,把到黑龙江旅游可以深呼吸的生态安全健康理念叫响。重点推进伊春、大兴安岭、黑河的森林游,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鸡西、佳木斯的湿地游,牡丹江“镜泊湖+地下森林+边境口岸”的多样化生态游,将含量高的负氧离子作为稀缺、珍贵的龙江旅游特色消费品。

  叠加高铁、航空、低空开放等空间压缩技术优势,凸显同城化效应,进一步开发“双休日”旅游休闲市场,拓展龙江全域游发展空间。运用智慧赋能,建立和完善全省乃至东北区域一体化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推出区域共建共享旅游公众号,加强网上公共服务与线下游客友好互动,大力开发国际化自驾游市场,引来远道的、畅通近道的、聚集同城的,让数字化助力家庭游、同学聚会游、知青后代体验游、候鸟旅居游、四季重要时令观光游等。让黑龙江成为全域旅游全方位体验的首选地,满足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消费需求。

          原载《奋斗》杂志202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