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牵挂的事】赫哲人幸福路上唱响新“渔歌”

17.10.2017  10:34

■在祖国大家庭里,56个民族是亲兄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勤劳奋斗,中华民族一定会更加兴旺发达,各族人民生活一定会更加富足美好。

我心里惦记着每一个少数民族”,亲切的话语,连接起习近平总书记和赫哲群众的心。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的嘱咐,久久在三江大地回荡。

秋高气爽的日子里,记者再次来到坐落于同江市东北140公里处的黑龙江南岸的八岔赫哲族乡八岔村。

站在八岔村北侧的大堤向东望去,滚滚的江水在这里突然一个急转,视野豁然开朗,黑龙江从这里向东奔涌而去。

赫哲人都知道,这里是观看江水的最佳角度,能让人产生飞翔在江面上的感觉,在这里可以看到黑龙江最美最壮阔的风景。而在记者眼里,这里最美的风景是今日赫哲人的辛勤劳作和幸福生活。

一年多来,这里正在发生着令人欣喜的变化。赫哲人正奋力书写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干答卷”。

秋日里的三江大地,既有天高地阔的自然之美,也有赫哲人逐梦圆梦的精神之美。

这一年最大的变化,就是人的精神状态焕然一新

走进八岔村,所见所闻与前两次来采访有所不同。这座晕染着赫哲民俗之美的小村庄不再仅仅是触及你感官的静态之美,立体呈现在面前的,是令人自然而然感受到的一种“蒸腾”的动感气息。

走遍小村,到处能看到各种建设在紧锣密鼓地进行,采访村干部和村民,会随着他们谈吐中显露的蓬勃朝气,而对八岔村的未来充满信心。

八岔村这一年来最大的变化就是人的精神状态的变化,从粗放向精、细、实转变,争第一、当先锋的劲头十足。一个个比着干,谁都不想落后。”八岔乡党委副书记金静热情地向记者介绍村里最显著的变化。“为了发展村经济,乡干部和村干部都坐不住了,有的为跑项目着急上火,有的手术住院还没痊愈就回到村里,确实有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劲头。

在八岔村采访时,听闻第二天就是村里久负盛名的大马哈洄游节。参加人数多,活动内容多,村干部们各负其责,提前一个月就为这场活动着手准备了。在筹备活动现场,记者看到村干部们忙到停不下来,急匆匆的脚步,走路生风。想找位村干部聊一聊,得到的回应大多是“稍等、稍等,忙完再说。

八岔赫哲族乡党委书记高学智告诉记者,八岔村利用自己独特而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民族风情,引导和支持群众发展种植、养殖、旅游、餐饮和鱼皮手工艺术加工等产业,逐步形成以旅游民俗文化产业为引领,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新型边陲风情赫哲小镇。用民族旅游拉动、用特色产业带动这是八岔村乃至全乡今后发展的最主要目标。全新的规划,照亮了八岔村发展的希望之路,八岔村村民的内生动力被唤醒了。

人心思进,年轻人纷纷回家乡创业

在八岔村采访,给记者印象最深的是那一张张洋溢着幸福的笑脸。从这些笑脸上,看到的是一种和谐、幸福。

2016年,八岔村生产总值达到4614万元,人均年纯收入1万多元。也许常人看这个数字不足为奇,但对全村有198户502口人的八岔村来说,是八岔人铭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奋勇争先,取得事业快速发展的可喜成果。

这些年八岔村的确富裕了,大家也都有了钱。起初想,以后的生活按部就班地发展下去就行了。可总书记那天讲的话让我们意识到,八岔村目前的发展还远远不够,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还有很多很多事儿等着我们去做呢。”八岔村村委会主任王洋这样说。

人心思进,八岔村有了精气神,也让更多的年轻人记起了乡愁的味道,纷纷回到家乡开始创业。今年年初,80后的董建峰和妻子在同江市闯荡多年,把积攒的“财力”带回到八岔村,在天赐湖旁建起了饭店,纯净的湖水养出了肥美的鱼和螃蟹,旁边的养殖基地里,既有溜达鸡、溜达鸭,还有可供游客观赏的孔雀和鸵鸟。多元化的经营,让董建峰的餐馆在开业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就赚到了自己十分满意的收入。像董建峰一样的八岔青年人正成为构筑八岔村未来的底色,也是这个村庄发展壮大的希望所在。

4.9万人次、310余万元——这是八岔村去年以来累计接待游客的数量和旅游综合收入的金额。采访中,记者对这两个数字印象极为深刻。旅游确实带给了这个小村庄难以想象的收入。

在赫哲新村的几个显著位置上,记者都看到了新建的木质旅游标志牌。尤桂兰、伊玛堪传习所、天赐湖等字样赫然出现在上面。漫步村庄,看到每条小路都冠上了极具赫哲风情的名字,而村民门前红色的灯笼、黄色的门牌无不彰显着独特的民族风情。

凭借小村拥有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旅游资源,这一年,捧着“金碗”的八岔人开始尝试以赫哲民族特色的系列节庆活动推进民族旅游的发展,逐步探索一条小节庆推动大旅游的发展之路。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去年以来,八岔村成功举办了“赫哲之夏、相约八岔”渔猎文化节、“赫哲冬捕节”、“赫哲雪乡节”等8项活动。

一业举,百业兴。旅游业的发展直接带动了这里交通、餐饮、住宿等服务行业的兴旺红火。村里已有32户村民开办了家庭旅馆,接待来访游客。53岁的尤明芬和丈夫今年开起了家庭旅馆,旅游旺季时,一个月的收入有八九千元。

尤大姐的家庭旅馆有6间房,房内宽敞整洁明亮,床头上的鱼皮灯、被罩上的赫哲图案刺绣,从这些细节上就能感受到尤大姐在经营理念方面的用心。她说,自从开了家庭旅馆,不仅收入有了增长,更让自己开心的事儿是,结识了很多天南海北的游客。性格开朗的尤大姐接人待物极为热情,这也让很多短暂驻足的旅人流连忘返,相处成朋友。

激发赫哲人加快发展热情,唱着渔歌奔小康

思路决定出路。赫哲人要发展,绝不能仅仅依靠旅游,好资源一定要经营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眼下,八岔村和全乡的产业项目,正在由旅游的单兵突进,升级为全产业链的集群“舰队”,实现多路进财,旅游富民、产业强乡。一年多来,旅游的发展也催生了许多新业态。“村掌柜”、“年年丰收”以及“淘宝”三个电商已进驻八岔赫哲族乡。推进农村电子商务,积极争取电商进入,正在把满满的希望填充进这个小村庄。去年以来,八岔村不仅引领赫哲族群众发展水产养殖,还建设了千头肉牛养殖基地,组织村民创办了肉牛养殖合作社和鸡宝宝孵化基地,生产生活方式实现了根本转变。

高学智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八岔赫哲族乡看望赫哲群众,为赫哲群众指明了发展道路,让赫哲人坚定了信心,激发了全体赫哲人加快发展致富奔小康的热情。”说这话时,他一脸的幸福。

赫哲人牢记嘱托,逐梦前行。

记者从同江市了解到,多年来,同江市的民族工作在国家民委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下得到了长足发展,赫哲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得到全面提升。该市积极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差异化、特色化发展。2016年两个赫哲族乡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5亿元,比2010年增长94%,两个赫哲族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58万元,比2010年增长98%。

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特色养殖业、加快民族旅游业发展,赫哲人不负重托,用实干撑起了“稳稳的幸福”。在两个赫哲族乡组建农机及特色种养殖合作社36个,促进土地流转3万亩,建设4000平方米蓝莓、葡萄温室大棚;新建育肥1000头规模的牛舍9400平方米,引进云南品冠有限公司一期育肥肉牛600头,以龙头示范作用,逐步实现畜牧规模化养殖;改扩建名优特鱼养殖基地1800平方米,建设了十里泡等水产养殖基地,带动赫哲族群众增收。

八岔归雁、哈鱼雪趣、街津秋韵、界江冰开……同江市大力推进赫哲特色旅游产业发展,先后投入资金4900万元,建设了赫哲民族文化村、“得勒乞”旅游度假区等。2016年,两个民族乡接待游客超过了5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200多万元。

吴桂凤在八岔村办起艺术团,尤秀云在街津口讲授伊玛堪说唱,就连八岔村尤桂兰老人的重孙子、00后的褚新语都开始学习赫哲语言,当地政府和普通百姓为传承本民族文化进行着不懈努力。

保护挖掘,传承赫哲民俗文化,在同江已经兴起新的热潮。该市深入挖掘赫哲文化资源,让民族文化迸发新活力。争取国家文化产业专项资金1557万元,民族发展资金380万元,建设了同江市赫哲族文化中心项目,市财政匹配资金1600余万元,进行内外部装修及设备采购,并配套建设了“伊玛堪”赫哲文化广场,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同时加大传承力度,在两个民族乡建设了文化活动中心,组建了同江市赫哲族研究会,开设了赫哲族文化电视频道及网站,编撰出版了《伊玛堪》、《赫哲族风物》等系列丛书,打造了赫哲族题材舞剧《拉哈苏苏》、《乌苏里传歌》等文艺精品,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中,“鱼皮制作技艺”“伊玛堪”已被列入国家级保护项目名录。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决完成全市赫哲族群众2017年底实现小康的目标。”同江市相关负责人信心满满。

赫哲人唱着渔歌奔小康”,如今,在三江大地上传唱的新时代渔歌,将更加高亢嘹亮。(来源:黑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