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财经频道《中国经济大讲堂》:信息技术如何“翻转”课堂

09.12.2019  10:21


编者按: 11月30日晚22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杨宗凯受邀走进CCTV2央视财经频道《中国经济大讲堂》“奋斗在科技前沿”栏目,以“信息技术如何‘翻转’课堂”为题,为观众深度解读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融合创新发展,欢迎全校师生点击上面视频收看。

杨宗凯首先用几个鲜活生动的实例为大家剖析,科技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今世界,教育的环境、教育的方式方法、教育的受众都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信息技术早已渗透到我们的教育教学和学校的管理。

图为虚实结合的AR场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面对学生成长环境和自身特点呈现“信息时代”特质的数字一代,传统教育模式陷入了怎样的困境?我们如何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激发课堂活力,展现教学魅力?未来的教育该如何传授知识、培养创新能力?杨宗凯主要围绕以下两大方面,谈信息时代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信息社会,传统教育陷入重重困局

杨宗凯说,回顾人类历史,每一次重大的技术变革,都会产生社会形态的转型,对教育也会产生悄然的变化。

他举例说明了农业社会是学生依附老师的私塾,工业时代是以教室为中心、以老师为中心、以考试为中心的规模化标准化教育,而信息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是学生具有沟通能力、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合作能力、跨界能力、计算思维能力等。目前工业化的教育支撑体系很难支撑起21世纪人才培养的彩虹桥,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的不适应。

矛盾一: 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不适应。现在的教育对象被称为数字原住民,1990年以后出生的孩子进入了数字时代,但是大部分的老师都是数字移民,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存在数字鸿沟。

矛盾二: 优质资源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尽管国际国内做了很多努力,但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是需要长期解决的一个问题。并且互联网是放大器、倍增器,如果处理得不好,也有可能会加剧新的鸿沟。

矛盾三: 教育节奏的不适应。一是世界往来留学人数增加,人的流动加速。二是资源流动的加快,特别以慕课为代表的资源的流动、跨校的流动甚至跨境的流动加快。三是知识的生产速度加快,信息社会的知识很可能在五年到十年就会有比较大的变化。但反过来看教育的改变还是比较缓慢的,所以有乔布斯之问,为什么IT(互联网技术)改变了几乎所有的领域,却唯独对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

矛盾四: 人才的产出与社会需求的不适应。现在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创新的人才,特别是基础研究的创新人才,而很多学校的很多专业的设置、内容的设置,包括人才培养的方法、人才培养的效果是与社会的需求有脱节的。

矛盾五: 评价体系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之间的不适应。现在的环境已经不是工业时代的环境,信息技术对教育的改变迫在眉睫,特别是近两年来,ABCDEFG互联网新型技术的导入(A为人工智能,B为区块链,C为教育云、云技术,D为大数据等等)为教育的变革和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对教育的组织结构进行重组,流程进行再造,进而促进人的全面的、个性的、自由的发展,培养大批的创新人才,是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一个重要的任务。

杨宗凯说,进入21世纪,面对信息技术加速发展的态势,世界许多国家政府纷纷出台行动计划,我国也发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一系列战略规划,以加快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转段升级,助力教育强国的建设。随着信息技术的渗透,老师和学生,这一最基本的教学关系正在被重新定义。传统的课堂也正在被翻转、颠覆。那么信息技术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全新的教学模式?未来的课堂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信息时代,我们如何上课?

1.激活课堂,打破排排坐的听讲模式

杨宗凯说,未来的教育生态,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连接、开放、共享的泛在教育。比如说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墨尔本大学等教室的组织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不是一个讲台以老师为中心,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它支持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学生的主动性得到极大的提升。研究报告显示,“未来教室”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得到极大的提升,学习成绩也得到提高。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正在构建的智慧教室,教育场景变成一种应用的场景。

在这间智慧教室中,来自6个学院38名大一新生在上英语课。学生们说在这间智慧教室上课,感觉很不一般:凳子变成了可活动的,很方便进行小组讨论;话筒不仅在讲台上有,而且在教室中间也有,学校把主动权跟发言权交给了学生。智慧教室让学生成为课堂主角。

在这样的智慧教室中,老师的角色也同样有了转换:在这个信息时代,课堂教学的魅力最大的本质在于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对问题不懈地追问,丰富我们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或者理解问题的一些广度,才能够让孩子在课堂真正受益。

2.扩大课堂,大家共享名师教学

杨宗凯说,未来的教育是优质资源共享的教育。智能教材被注入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展览馆,更大的资源共享正在发生,同步课堂使优质的资源得到共享。5G的发展为我们未来的教育提供了非常强有力的技术支持。5G和AR、VR的这种结合,不仅能把图像传过去,可以把真实的人也传过去。另外我国慕课数量和应用规模都居于世界第一位,资源正得到更广泛的共享。

信息技术可将远在福州的特级教师全息影像,通过5G传输,在武汉华师一附中课堂同步呈现

3.因材施教,信息技术实现精准教育

杨宗凯说,第二个教育形态的变化是数据驱动的精准教育,即对学生的心理和学习状态进行有效诊断,发现问题后实施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数据驱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可以提供对学生心理和学习学业的诊断。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已经开始部署数据驱动的精准教育。

2019年8月,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自主研发的智慧教育平台—C语言程序设计正式上线,这个系统提供完备的线上教学环境和精准的数据分析,为学校的教学和管理提供了很好的助力。

4.翻转课堂,上课不再是传授知识

杨宗凯说,未来的人才要具备6C的能力,这些6个方面的能力英文都是C开头的。就包括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协作沟通的能力、合作的能力、创新的意识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以及跨界融合的能力,特别是计算的思维能力。

2007年美国两个化学老师提出来翻转课堂的概念,就是把知识传授放到课外去,把知识的内化过程,转化成能力的过程放到课堂里面来,深受学生的欢迎。另外一个就是学科的知识要进行融合,因为我们现在遇到的问题很多不是一个单一学科能够解决的,都是多学科的整合。现在比较流行STEAM教育,所谓STEAM教育就是科学、技术、工程、数学,课程体系的整合和融合。那么信息技术的导入为STEAM教育又注入了新的动力,这就是说很多知识在指尖上可以学,在课堂培养孩子的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里最最重要的,我觉得就是对教师能力的角色的转换,老师要转换成教学活动的导学者、学生活动的组织者;要会开发课程,在哪儿有优质的资源或者我自己编哪些资源,组织优质课程。老师也是教育的创新者和研究者,老师还是终身学习者,因为知识、方法、人才的需求都是在变化的。所以未来的老师,特别要强调融合能力,技术、艺术和学术的高度融合,融在一起不是加法,是化学反应,这个我想一定会成为标配。

5.人技结合,人工智能助力改教为育

杨宗凯说,最后一个形态变化,未来的教育是人技结合的智能教育。人工智能是未来10年对教育最具有颠覆性的技术,利用人工智推进教育的创新、改革,有两个重要的方面,第一方面就是学会人工智能,所以我们在中小学阶段就开始设置人工智能课程。第二,怎么用人工智能来进行学习和教学?人工智能可以赋能老师,赋能学生,也可以赋能一所大学。

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有一间这样的AI+模电实验室,它是二十四小时开放的智慧实验室,主要满足学生进行模拟电路实验。学生在网上选课、实验及答疑、上传报告、判卷给分全部由人工智能协助完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过将AI与实验课程深度结合,通过AI+HI的双师授课模式,有效解决实验教师匮乏、学生实验课程时间难以安排的教学瓶颈,从而有效提高培养效果,提升学生工程素质。

演讲最后,杨宗凯指出,从2018年开始,中国的教育信息化,特别是信息化带动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开始全面进入2.0阶段。信息化不应是技术的简单相加,我们要进行体制甚至整个教育系统的重组和再造,要打造能力为主的教育,要打造精准的教育。所以在2.0阶段关键是要融合和创新,它是一个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国家也启动了首批智慧教育示范区的建设,教育部对8+2个城市在基础教育方面开始进行部署。高等教育方面,大家最近听的比较多的,就是淘汰“水课”“水师”,建立“金课”“金师”。所谓“金课”就是要进行课堂的革命,现在打造五类的“金课”,包括线上线下的、混合式的,虚拟实验等等这样几大类的“金课”,就是充分融合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教学的课堂革命。

未来的教育一定是人技结合的教育,一定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一定是能力为重的教育,所以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和有效结合,改变教育的方式,进行教育动力结构的转换,将是通向未来教育的必然的选择。

嘉宾简介


杨宗凯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全国首批“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项目专家组组长。他先后担任两所重点大学的校长,参与了多项国家教育信息化重大规划的起草和建设工程的推动工作,承担和参与了十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他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探索实践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2018年,率领团队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最高奖——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图文素材:央视财经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