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人】对雾霾说“不”——记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科技创新及社会实践大赛特等奖团队
哈工大报讯(学生记者 李响/文)在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科技创新及社会实践大赛现场,放在透明的玻璃箱内的一个装有净化窗的小房子模型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大气环境,在玻璃箱内点燃一支香烟,大气就被“雾霾爆表”了,但浓烟却无法进入装有净化窗的小房子内。这样有趣的现象吸引了现场许多观赛老师和同学的兴趣。这是我校能源学院左婧滢、于文汇、孙晨,英才学院刘添豪和电气学院邵博完成的“离子风与静电除尘一体化空气净化窗”项目的展示模型,这个设计也在本次比赛中获得了特等奖。
2013年10月,是哈尔滨空气污染最严重的一段日子,空气重度污染,PM2.5指数时常“爆表”。在这样的天气状况下,室内的空气该如何净化?能不能设计一种简易环保的换气装置来改善这个问题?带着这样的初衷,左婧滢和同伴们开始尝试设计一种新型空气净化窗。
在高继慧教授的指导下,他们在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后很快确定了结合离子风和静电除尘一体的方向。“离子风和静电除尘技术并不是非常新的科学概念,但这二者运用于室内空气净化方面的先例还很少,这也是我们的一个创新点。离子风和静电除尘的技术都是利用高压电晕放电原理,都可以除尘净化,同时二者风阻较小。”项目负责人左婧滢认为他们很幸运,因为从一开始就选择了正确的方向。
具备了理论基础仅仅是一个良好的开始,真正将头脑中的想法搬到现实中来需要的是汗水。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摸索,项目小组的几名成员设计并制作出了第一个作品,但这个作品却让他们又喜又忧。喜的是预想中的离子风吹起了纸条,证明了他们的想法可行,忧的是科研探索中的第一个阶段性环节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我们选择的金属外壳设计存在漏电现象,如果实际应用可能引发安全隐患。装置产生高压电晕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少臭氧,而居室内难闻的臭氧味道会对人的身体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为攻克这些问题,他们在实验室度过了一个个不眠夜。为解决金属外壳的问题,他们决定选用绝缘性质更佳的木制窗框。由于加工量很小,他们在市区找了很多木匠都不愿意接手,邵博和孙晨最终跑到几十公里外的双城才找到一位好心的师傅愿意帮忙加工,他们也和师傅一起当了一天木工。
干燥木质材料的绝缘性自然很好,然而从使用角度出发,下雨木窗会变潮,可能造成危险,因而他们的第三代作品又使用了塑料材料,并通过3D打印实现了造型。第三代产品功能上已经基本实现了几位设计者的初衷,但他们还是精益求精,重新整合了结构让装置变得更薄更轻便。这样,从最初的想法到最后将想法搬上舞台,他们设计了整整4代产品,从稚嫩到成熟,从粗糙到细致。孙晨说:“高老师时常鼓励我们‘做就要认真,要有激情,要关注细节’。在这个项目研究中我们也尽力完善每一个细节,因此收获的也绝不仅仅是一张获奖证书。”
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高继慧每周都会利用一个晚上的时间为包括空气净化小组在内的本科生科技创新项目小组开会,大家总结收获,讨论遇到的困难,针对问题计划下一阶段安排。回忆半年多的备赛过程,左婧滢说:“我们看着其他6支队伍和我们一起进步,从别人的想法里获得了好多启发。韩瑞等学长学姐也给了我们好多宝贵的建议。”邵博也感觉自己通过比赛懂得了沟通与合作的重要,学会了从别人的想法中汲取营养的方法。
从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开始,到在全国大赛中登顶,他们征服了评委,也在超越自己中收获了成长。
编辑:张东杰 来源: 哈工大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