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微信公众平台政北方发表我院吕萍文章

14.03.2018  14:11

            2018年3月14日,我院经济研究所吕萍在《黑龙江日报》微信公众平台政北方发表文章,文章题为《加快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机制》。现全文转载如下: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又聚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凸显了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又明确了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方向。

            以要素流动为基础    促进城乡资源合理配置
          合理配置城乡土地资源。一是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在推进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的基础上,加快农用土地向种田大户、家庭农场流转,这有利于推进农业规模经营,流转资金也可作为农民工进城后的社会保障或创业启动资金。二是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通过实施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在保证农用耕地的前提下,借鉴广东省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做法,允许农村集体依法以出租、入股等多种形式参与开发经营,让农民共享农用地转用增值的利益,促进集体建设用地转让交易,有效缓解城镇建设用地资源瓶颈性问题,优化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确保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发展。

          促进城乡人力资源合理流动。一是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流转。积极培训农民工就业技能,增强农民工进城就业的市场竞争力,支持农民工回乡创业带动就业,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二是引导各类人才向农村流动。借鉴天津做法,建立人才发展基金,设立引进国外智力专项资金,从身份、住所、事业发展上合力吸引人才,建议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吸引大量优秀农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等各类精英向农村聚集,并以此来培育发展农村专业性人才市场,优化农村人力资源合理配置。

          加大城乡发展的投资力度。一是促进农村投资来源的多元化。在公共财政投入进一步向农村倾斜的同时,引导金融市场力量,积极吸引城市资金和外资共同参与乡村振兴发展,加大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支持农业科技产业化,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二是加大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建设投入。加强城市“三供三治”建设,搞好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基础上,有效缓解“城市病”问题。
         

            以产业互动为核心    支持城乡劳力创业就业
          创新发展特色产业。我省农村应充分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抓好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的“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建好绿色食品种植与深加工基地,带动物流、旅游、饮食、民俗文化等产业的发展,有效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城市应利用资金、技术、人才等集聚的优势,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应以“油头化尾”“煤头电尾”“煤头化尾”为抓手,推动传统优势产业链条向下游延伸,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就业拉动点。
推进城乡产业互动发展。城市产业应延伸其服务体系,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质的种子、化肥、农业机械等农用物资产品,提供金融、物流、销售等服务,促使农业生产增值,提高农业竞争力;农村也应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途径将其加工、销售环节延伸到城镇,承接从城市转移出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为大中城市企业的配套产业。
 

            以科技创新为动力          引领城乡创新驱动发展
          推进科技向农村转移。重点引进适宜的农林牧新优品种与规模化设施养殖技术,以及进行农林畜产品加工增值技术。依靠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中介机构建立农业技术推广创新体系组织,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实现“藏粮于技”。要将互联网技术运用到田间管理、农场资源管理等领域,加快推动农业精准生产。

          加快“互联网+”与产业融合。加快推进“互联网+”与我省产业发展深度融合。要创新农产品生产和营销方式,积极发展观光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开辟“互联网+农业”、冷链仓储物流等新路径,提高农业全产业链收益;要促使我省由“制造大省”转变为“智造强省”,实现向高端服务业的结构性升级。大力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将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引进农业,充分挖掘农业资源价值。
 

            以制度供给为保障    完善城乡融合配套政策
          完善城乡土地制度。一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进一步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切实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加强土地产权制度建设,保障农民财产权益。二是探索开展城乡之间“人地挂钩”政策。可借鉴河南省城乡人地双挂钩的做法,实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定居规模挂钩,有效破解城镇发展用地的矛盾。

          完善户籍管理制度。一是分类实施户籍迁移政策。全面放开小城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落户居民与城镇居民在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一律平等。二是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建立健全户籍与居住证相互补充、有效衔接的人口管理政策。实施无门槛居住证制度,保证暂不具备落户条件的农民工在社会保险、就业培训、子女义务教育等方面与当地居民享受同等待遇。

          完善城乡就业制度。一是实行城乡平等的用工政策。用工政策要以技能作为选择条件,就业岗位对全社会开放,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可借鉴浙江省对农民工提供就业技能培训的做法,多渠道安排农民工就业。二是加强城乡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立市、县、乡(镇)三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网络,实现信息共享、服务互动,引导农村转移劳动力、转岗职工、高校毕业生等各类劳动者平等享有公共就业服务权利,做好去产能职工分流安置,确保社会稳定。

          完善行政管理制度。一是精简行政层级和机构。通过适度调整行政区划规模与层次,达到精简机构、减少审批项目,要简化审批程序、提高行政效率的目的,实现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二是适时调整行政区划。可借鉴江西省推进行政区划政策的做法,将城市规划区内的乡镇逐步改为街道办事处,行政村逐步改为居民委员会,实行城市管理体制。
 

            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途径    共享城乡融合发展成果
          促进城乡教育均等化。一是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城乡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加大对农村教育转移支付的力度,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促进城乡教师合理流动,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二是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加大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力度,开发适应农村劳动力、技工教育的培训课程,可借鉴天津市实施“职业培训包”模式的做法,提高技术含量高、培训成本大的培训专业(工种)的补贴标准,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培训具有科技、经营、管理才能的新型职业农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

          加快城乡公共医疗均等化。一是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提高新农合筹资标准和财政补助水平,建立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扩大农村免费公共卫生服务和免费免疫范围。二是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管理资源整合。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管理,逐步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管理与城镇居民信息管理对接。

          促进城乡社会保障均等化。可借鉴浙江嘉兴以“土地换社保”的模式,为进城农民工提供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等险种,对具有城镇户口的农民工发放社会救济金,促使进城农民工在城镇的安居乐业。一是完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出台新农保、城居保和职工保跨城乡、跨区域的转移接续办法。二是完善农民工失业与工伤保险政策。逐步推进农民工参加失业保险与城镇职工享受同等待遇。三是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提高城乡低保和特困人员救助水平,做好城市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关爱农村“三留守”人员。发展社会福利、慈善和残疾人事业,让群众切实共享城乡融合发展成果。

          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一是构建高效快捷的城乡交通路网体系。加快推进城市与村镇地区的道路建设,逐步扩大公交线路覆盖农村地区的范围。二是完善城乡供水设施。鼓励和引导镇村联合投资建设供水工程,加强农村地区水利设施建设,完善农林灌溉和防灾减灾设施,强化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宽带进农村,县以上主城区重点区域实现免费Wi-Fi基本覆盖。加快农村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生态宜居乡村。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社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