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懈环境“微整”汇成形象“质变”

28.09.2015  12:30

  近几年,“干净”、“漂亮”已成为许多人对哈尔滨这座城市最简单、最直观的评价。去年8月,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发布中国最干净城市榜,哈尔滨市荣登内地城市榜首;今年2月,哈尔滨市荣获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这些荣誉和赞美的背后,凝聚着全市城管系统从“顶层”到“一线”每一个干部职工的艰辛努力,也代表着一个城市的精神风貌和管理水平。

  按照中央和省、市委关于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统一部署,市城管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省、市中心工作和我市新战略发展大局,扎实有效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实践活动,深入谋划工作思路、更新管理理念、创新体制机制,抓班子、带队伍、做表率,在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优化城市环境容貌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无休“晨检”践行“环卫精神

  市委、市政府近年来一直在全市大力弘扬“不畏严寒酷暑、甘于吃苦奉献”的“环卫精神”。多年的学习实践,城市管理工作者更能深刻体会到“环卫精神”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全市城管战线的每一个人严以修身、身体力行去践行的宝贵精神财富。

  “无论是干好党的事业,还是做好本职工作,都需要有环卫工人一样朴实无华的心和甘于奉献的岗位精神。”4年前,市城管局局长王宪民带领领导班子推行“晨检”制度——每天由一名局班子成员带队,早6点出发巡视,第一时间发现和处置城市环境存在的问题。到8点半晨检结束,正常开展日常工作。“就是要像环卫工人一样,起早贪晚、走街串巷,城管干部不到街面上、不深入到一线,是干不好城市管理的。”他说。

  4年间,“晨检”一天不落,风雨无阻,逐渐扩展到各城区、街道、社区,延伸到园林、道桥、城管执法等行业,并逐步发展成了“晨检、日巡、夜查”的全天候工作机制,成为整个城管系统雷打不动的工作时间表。“晨检”制度的推行,使“环卫精神”在更多人身上有了实实在在的落脚点。城管局领导干部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的作风,深深影响到了城管战线的每一名干部职工,也让“环卫精神”根植于城市管理工作当中。由此,市城管局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向心力进一步增强,干部职工队伍的岗位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也得到了极大提升。

  封堵推脱塞责,打造“三全”城管

  “路灯杆歪了,不是咱们局的职责范围”、“井盖破了,是产权单位的责任,咱们管不着”……这样的工作思维,曾长期留存在很多城市管理者的头脑中。于是,大量的问题就在这样的推脱声中长时间损害着城市的容貌形象,也破坏了市民群众对城市环境的美好期待。

  为打破这样的固有思维,真正让城市管理者重新审视自身职责、重新认识城市管理工作,进而通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重新盘活整个城市管理运行体系,在市领导的支持下,全市城管系统大力推行“全方位、全口径、全概念”的管理理念:城市管理,在空间上不留死角,在时间上不出空白;管理标准,在主干路、背街巷、城乡村屯一个样;凡是涉及城市环境面貌的事件和部件问题,城市管理部门都有责任直接整改,或者督促相关部门整改。这些新的管理理念,彻底堵住了推脱塞责的借口和思维,城市管理的视野和思路也一下子被打开了。

  在创城的攻坚阶段,市城管局又在“三全”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面强化“迎检意识、提标意识、治本意识、问责意识”的具体要求,将“三全”理念再次细化和升华。各级城市管理者通过树立“三全”理念和强化“四个意识”,对本职工作有了新的认识。许多过去见怪不怪、习以为常的环境问题,都变成了城管局分内事,管理者眼里的“”越来越多,城市环境的死角盲区越来越少,全市城管工作也逐渐打开了新的局面。

  从“顶层”到“一线”激活管理能力

  思路一打开,城市管理的视野也随之扩大。决策者清楚地意识到,管好一个城市仅靠一个单位一个部门单打独斗,不会实现大的发展,这需要各级相关职能部门和每一名市民的支持与配合。

  在市委、市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我市进一步强化了城市管理工作“顶层设计”的“大城管”体系。其核心,是以“市城管委”为领导和议事机构,以设在市城管局的“市城管委办公室”为日常办事机构,统筹组织安排和协调运行城市管理各项工作。“市城管委”主任由市长兼任,副主任由相关副市级领导兼任,委员为43家市政府相关委办局、有关企事业单位及各区政府负责人。高层次的组织领导和宽泛的部门组成,初步构建形成了“大城管”的工作运行体系,市城管局与各职能部门间的联系沟通更加顺畅,相关问题的解决效率也得到了明显提升。

  “顶层设计”有了,市城管局就从“基础”入手,确保高层指令在基层能得到有效落实。经过多次到基层调研,反复征求各方意见,城管部门决定将城市管理权力“一放到底”——通过在全市各街道办事处增设“环卫科”,实现以区政府为主体,以街道办事处为基础的“大基层城管”体制。紧随其后的,是为各街道办配备专职政府雇员和管理经费,配齐各类清扫机械。这一举措,使城市管理的触角直接延伸到最基层,并且进一步深化和理顺了市与区之间的管理体制,区政府的主体作用和街道办事处的基础作用得以充分调动,从而形成了“横向全覆盖、纵向抓到底”的管理面和管理深度,为城市管理事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了系统、高效的体制保障。

  细小“量变”汇成巨大“质变

  许多市民曾经抱怨,“白天的街道挺干净,一到晚上就脏得不像样。”还有市民经常反映,“道路坑坑洼洼,不到走不了不修。”面对这些百姓的声音,王宪民反思:“问题反复出现,一定是机制出了问题。作业方式考虑不周全、不便民,市民肯定不买账。所以,城市管理最重要的是把握好两个关键词——精细和常态。

  为此,市城管局开始在全市推行三时段环卫保洁作业,采取“见坑就修、见破就补”的方式维修道路,道路护栏、隔离桩实施“雨后即洗”,园林绿化依照“四有、五木”养护……随着这些管理作业方法的推行,脏乱差问题的动态性、反复性逐渐减少。为了让管理效果保持常态、长效,我市又相继出台了“3+1监督考评”、“载体推进”、“网格管理”、“四季管控”、“社会发动”等一系列管理机制。城市容貌在一点一滴的改进中越来越好,也使城市管理工作更贴近民生,让百姓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

  目前,我市主城区垃圾密闭化运输率已达到100%;2011年以来,城区累计新植树木171万株,新增绿地701公顷;全市整治改造了6384个居民庭院和331个社区休闲广场,整修道路1138条,整修检查井3万余个;对全市2.1万余处、17.1万平方米的街路临街踏步实施专项整治;粉刷楼体1.2万余栋……

  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机制,引领各行业、各区、各部门找准城市管理的薄弱环节、主攻方向和工作重点。这些机制措施相互支撑、相互配合,把与城市管理相关的人、事、资源有机整合到一起,在各区、各部门之间形成了相互促进、良性竞争的良好局面,逐步构建形成了稳定、有序、高效的城市管理工作体系,使城市环境由细小的“量变”逐步汇聚成了整体容貌的巨大“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