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民同心 与人民同行

05.11.2014  17:40

  核心要点:

  ■ 人民的文学就是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学和文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学的表现主体,把人民作为文学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学工作者的天职的文学。

  ■ 以人民为中心,以广大人民群众作为文学创作与文学工作的基本点,以人民的价值取向作为文学创作的价值取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最终目的。

  ■ 如何做到对人民的理想愿望了然于心,只有一条路,就是走入人民群众之中,深入基层一线,走进去,沉下去,融进去。听取人民的想法,学习人民的经验,表达人民的心声。

  ■ 艺术传达力的获得,没有捷径可走,必须通过对艺术本领的增强才能达到。真正优秀的文学,必须有能力提升读者的精神世界,有能力激发读者“向上、向好”的情怀。

  ■ 我们的文学是与共和国的前进一同前进的,中国道路,呼唤着中国特色、中国风、中国气派,中国人民一直没有停止过追求民族复兴,中国文学也一直没有停止过表达中国人民追求民族复兴的梦想。

  我们的文学是人民的文学。什么是人民的文学?就是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学和文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学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学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学工作者的天职的文学。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这些重要论述为文学工作提供了思想指导,也使我们更加明确了文学工作的中心任务与主攻方向。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文学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文学观所决定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里都一再地提到人民,人民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谱系中的核心概念,深深地影响着一切进步作家对文学中的人民性的看法,而一个民族优秀的作家,大都是心怀人民的作家。早在19世纪初,普希金《论文学中的人民性》就较早提出人民与文学的联系,而1840年别林斯基又将之加以论述与推进。他说,“文学是人民的意识”,“人民的文学源泉可能不是某种外在刺激或外在的推动力,而只是人民的世界观。每个人民的世界观都是它的精神的种子和要素(本质),亦即它对世界所抱的本能的、内在的看法,有如真理的直觉,生而既有,这种看法构成了人民的力量、生命和意义,——它是那含有一种或数种基本色的三棱镜,人民通过它而认出一切事物之存在的秘密”。正是因为心中装有人民,作家普希金才能够成为代表俄罗斯民族并同时是俄罗斯文学代表的普希金。

  文学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由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制度不同于其它任何制度的一个根本点,就在于是否以人民为中心,是否一切依靠人民,是否一切为了人民,是否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最终目的。以人民为中心,以广大人民群众作为文学创作与文学工作的基本点,以人民的价值取向作为文学创作的价值取向,而不是以某一个或几个少数阶层或小圈子作为文学创作或工作的目的,这是社会主义文学与其它文学的一个分水岭。

  文学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同样是20世纪直至今天中国进步文学的优秀传统。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也是文学艺术成果的享有者,更是判别一部作品是否优秀的评判者。马克思早年就指出,“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如何面对和迎接人民的判断,中国文学在百年的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提炼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那就是,文学什么时候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文学之树就会枝繁叶茂;什么时候离开和违背了人民,文学之树就会枯萎凋零。这一点,一再地为历史所证明。我想,它仍会被未来的历史所印证。

  二、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

  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要自觉了解人民的理想愿望。如何做到对人民的理想愿望了然于心,只有一条路,就是走入人民群众之中,深入基层一线,走进去,沉下来,融进去。听取人民的想法,学习人民的经验,表达人民的心声。人民,是一切伟大作家写作的出发点。周扬同志曾讲,“中国作家中真正熟悉农民、熟悉农村的,没有一个能够超过赵树理。”今天我们要了解中国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太行山区的生活,了解那个时代晋东南人民的生产劳动、饮食起居、民风民俗、婚丧嫁娶,赵树理的文学是绕不过的。他的《小二黑结婚》写了一对农村青年男女小二黑、小芹冲破重重封建传统而最终争取婚姻自主的故事,《孟祥英翻身》又告诉我们一个太行山区的受欺压的年轻媳妇在党的引领下如何成为一个英雄的故事,还有李有才、田寡妇、潘永福,这一个个具体的农民身上代言着人民的理想和愿望。从某种程度上讲,赵树理的小说,为我们提供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何以赵树理能做到这一点?因为他不但来自农民,而且始终不脱离农民,不背弃农民。他了解农民,热爱农民,他是农民的一分子,他笔下的农民有着地道的农民特质,他讲述的是真正属于农民的心灵故事。农民的所思所想、所行所为,在他的文字里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

  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要提高服务作家的意识,以使作家的创作更好地服务人民。生活中有创造,人民中有文学,来自于人民生活的文学创造,必须以满足人民的理想愿望作为主要目标。这一目标要求我们要有服务于人民的强烈意识。建国初期,作家柳青任陕西长安县县委副书记,主管农业互助合作工作,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农村,1953年他辞去县委副书记的职务,定居皇甫村,在一个破庙改成的住所里,一住就是14年,从而收获了《创业史》。最近我读了一些柳青的作品,他的《怎样沤青肥》、《耕畜饲养三字经》以及《1955年秋天在皇甫村》,这些散文杂感类的作品虽不如他的小说知名,但让我了解到了一个作家的所思所想,他的全部心思都在如何使农民过上好的生活上。这是他的小说的来源。作家是通过他的作品服务于人民的,作家协会则通过服务于作家,而使作家更好地服务于人民。作为纽带和桥梁,我们服务于作家的创作,是为了更好地贯彻党的文艺政策,营造文艺创造的氛围,使作家发挥创造力,从而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因此我们必须要有理性的认识、清晰的思路、有效的措施。了解作家在创作中的实际困难,并从制度上予以解决。

  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要完善引导作家的有力机制。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历程中,无论赵树理还是柳青,都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作家前辈们的成功经验提醒我们,必须建立健全一种长效机制,以引导作家深入火热的生活,从生活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创作出反映时代的伟大作品。我们的“定点深入生活”即是帮助作家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一项工程,在人民中建立与人民的血肉联系,在人民中树立为人民的坚定立场。定点深入生活,是我们常设的一个对作家创作进行多方支持的制度,我们并不过多干涉作家的创作,而在他们需要帮助、遇到困难时,伸出援手,提供定点深入生活资金,辅助他们,引导他们,并积极与当地部门联系,为作家深入生活提供一切能够提供的便利条件,以保障作家能够在一个他感兴趣的地方待下来,沉下去,融进去,体察当地人民的生活,积累素材,激发灵感。从这项工程的实际效果看,我们的作家加强了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推出了一大批服务人民、引导人民的好作品。

  三、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

  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需要心中时刻装有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我们的文艺是为广大的人民服务的,怎么服务,是仅只做到满足人民的文化艺术需求浅尝辄止呢?还是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以提高人民的欣赏水平与审美素养作为自己的职责使命?早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提出,“人民要求普及,跟着也就要求提高,要求逐年逐月地提高”。普及与提高是一对辩证的关系,正如满足与引导的关系一样,我们的文学绝不仅仅只局限于满足人民现有的艺术需要,而应致力于提高人民的精神文化水平与艺术鉴赏力。如果不明确这一点,不认同这一点,我们的作家就不是一个合格的作家,就配不上“灵魂的工程师”的称号。最近,我读的一篇文章中谈到澳大利亚学者庞尼·麦克杜尔在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译本写的导言中称,毛泽东是“中国第一个把读者对象问题提高到文学创作的重要地位的人。”说得很准确。《讲话》通篇都在讲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并视之为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这个“读者对象”就是人民,人民并不是被动的文学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文学参与者,人民不是一个静止不动的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前进的群体。只有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才可能做到在更高的层面上为人民服务。

  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需要提高作家个人的品质修养。作家的作品反映着作家本人的精神面貌。你的作品要打动人,提升人,前提条件必须是你的作品具备这样的内在品质。这一点当代作家仍要向前辈优秀作家学习。孙犁是文品与人品高度一致的作家,他笔下的水生嫂、吴召儿、秀梅、妞儿、小满儿这些乡村女性形象中,寄托着孙犁一生信仰并追寻的善良的美德。尤其是《铁木前传》中的小满儿,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她并不先进,还似乎是一个落后分子,但孙犁写她“像萤火虫一样四处飘荡”,“在冬天,狂野的风,鼓舞着她的奔流的感情,雪片飘落在她的脸上,就像是飘落在烧热烧红的铁片上”。这种对于乡村女孩子的描写远远超过了当时的那个时代对于乡村女性描写的平均艺术水准,从中我们不但看到了孙犁对于人民的真诚与深情,同时这深情的艺术创造也使人物超越了时间而鲜活如新。

  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需要扎实磨练作家的艺术本领。人民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坚持文学的人民性,要认真研究不同群众的思想文化需求,研究他们文化需求的共性与个性。从而面对一个文化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外部环境均发生了深刻变化的时代,认清人民群众对精神产品的需求的多元化、多样化趋势,多用心在内容、形式、风格等方面的学习,努力提高文学为人民服务的水平。大凡具有艺术感染力的文学作品,都是由具备相当高的艺术传达力的作家所传递和表达的。艺术传达力的获得,没有捷径可走,必得通过对艺术本领的增强才能达到。真正优秀的文学,必得有能力提升读者的精神世界,有能力激发读者“向上、向善”的情怀。中国作家协会近年致力于青年作家与少数民族作家的培养工作,在培训提高作家的艺术能力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许多学员都表示,经由鲁迅文学院的学习,在艺术视野与修养上获得了极大的提高。只有一支拥有高审美素质的作家群体,才能写出人民所喜闻乐见的作品,才能以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精品力作服务于人民的审美素养的提高。

  四、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坚持中国道路,文学工作绝不能缺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主题,更是中国人民共同的理想。中国梦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形象表达,为我们描绘了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共赴未来的美好图景,同时也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样给文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不日新者必日退”。我们的文学是与共和国的前进一同前进的,中国道路,呼唤着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人民一直没有停止过追求民族复兴,中国文学也一直没有停止过表达中国人民追求民族复兴的梦想。我们的文学在共和国历史的任何重要转折时刻都没有缺席,在这次全面深化改革、共同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仍会发出强有力的声音。中国作协已连续十多年的重点作品扶持工程的实施,以及今年的“中国梦”专项的扶持,都立足于面对现实,歌咏生活,投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洪流中,为中国的富强、人民的幸福做出应有的贡献。

  弘扬中国精神,文学工作要发挥作用。一个国家的兴衰,不仅取决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还取决于它的思想、精神和文化的力量。中国道路,要有中国精神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中国梦更需要有文化精神的根基,才可能在实现的过程中,找准目标,团结奋进。什么是中国精神?就是带领着中华民族进行伟大复兴这一宏伟目标前进的、使人民保持旺盛的创新活力的文化根基与价值支撑,它是一个民族前进的动力,更是一个国家的精气神。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相契合,更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成果相承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学工作者要积极发挥文学的作用。中国作协《共和国作家文库》的出版,正是将书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文学作品推荐给社会。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的评选,也是将全国思想性强、艺术水准高的优秀作品评选出来,引导群众阅读的一项工作。我们的文学理论评论做了大量去粗取精的工作,对文学思潮、文学现象做出及时的评判,发出自己的声音,提升读者的思想水平与审美品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代表的当代中国精神,是我们文学的题中之旨,无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文学都予以深情的关注,并正在做出有力的响应。

  凝聚中国力量,文学工作当有所作为。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凝聚中国力量,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快和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以一个洋溢着文化魅力、文化影响力的大国的形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作协近年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民族文学》杂志在各方支持下,开辟了除汉文版外的蒙、藏、哈、维、朝五种少数民族文字版,在有效地向少数民族呈现丰富的精神食粮与艺术之美的同时,也通过文学的力量凝神聚气,加强团结。我们还开展了中国当代文学精品译介工程,将中国当代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翻译介绍到国外,其中包括大量的少数民族作家的作品,以使国外读者更全面地了解中国文学,同时也是通过文学的方式向国外传递中华文化的当代精神。能够写出一个时代的代表中国的精气神的作品,是我们作家的文学梦想。在中国梦中实现文学梦,以文学梦推动中国梦的早日实现,是我们文学工作者不容推卸的义务和责任。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凝聚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正能量,反映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弘扬共同理想、凝聚奋进力量,与人民同心,与人民同行,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努力,是中国当代作家的光荣使命,更是置身于这个时代的广大文学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作者:中国作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