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北角:共和国长子“闻鸡起舞”再出发
高寒动车组驶入哈尔滨西站。记者 苏强/摄
新华社记者 惠小勇 孙英威 邹大鹏 李建平
在外部经济下行冲击和区域内经济结构不合理的叠加下,黑土地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速下滑考验。压力即是动力,危中更存转机。勇气、责任、定力、信心……一个个关键词记录着中国东北角“危”中寻“机”的觉醒,记录着共和国长子“闻鸡起舞”先行先试的改革足印
10月上旬,行走在千里龙江大地,玉米金黄,稻谷飘香,一派丰收景象。专家评估,黑龙江省今年粮食产量将增长10%至15%,为全国粮食丰收奠定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在外部经济下行冲击和区域内经济结构不合理的叠加下,黑土地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速下滑考验。
压力即是动力,危中更存转机。黑龙江新一届省委、省政府班子深刻地意识到,十八大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科学布局,也为黑龙江“深化改革”提供了历史机遇,依靠资源但绝不能依赖资源,必须找准自己在国家和国际发展大局中的优势和突围方向。
勇气、责任、定力、信心……一个个关键词记录着中国东北角“危”中寻“机”的觉醒,记录着位于祖国“雄鸡”顶端的黑龙江坚定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新一轮支持振兴东北的政策举措、“闻鸡起舞”先行先试的改革足印。
老工业基地直面“改革阵痛”
“五大规划”再挺振兴脊梁
历史有情却又无情,一向以资源和能源产业为傲的“老大哥”,在能源工业颓势面前也开始为“透支”向历史还债。
站在龙煤集团双鸭山分公司贮煤场内,放眼望去,滞销的煤炭足有四五层楼高。煤矿职工张树成说:“这煤往年供不应求,今年咋卖不动呢?”
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影响,占黑龙江工业比重60%以上的石油、煤炭等能源工业近期出现负增长。“黑龙江能源工业占经济比重过大,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还是弱。”黑龙江省科技经济顾问委员会主任陈永昌比喻,“这就像小儿麻痹后遗症,一腿长,一腿短,必须做大手术。”
不可讳言,黑龙江曾是中国改革开放最后的“计划经济堡垒”,历经国企改革、老工业基地振兴、非公经济发展等重大改革良机,却由于“醒得慢、起得晚”等多种原因黯然于市场骤变的历史星空。国有经济比重高、体制机制不活、竞争力不强、社会负担重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已到了躲不开、绕不过、非改不可的地步。
是在困境中立足自己的小舞台自怨自艾,还是紧扣中央决策、结合自身地域特点,站上国家和国际大舞台“借东风”?黑龙江省委书记王宪魁说:“我们不能光在自己的小舞台上自拉自唱,而应积极站到国家的大舞台上大展身手、加快转型发展。”
“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离不开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省长陆昊上任之初便决心盘清家底,在“选择性”上做文章:这里有宝贵的农业资源、矿产资源、生态资源、科技资源,具备可观的可供多角度挖掘的市场条件、开放条件和产业基础,拥有绿色食品、旅游文化时尚、健康养老休闲等丰富的产业上游或中间产品,可以延长产业链做深做透……
深犁改革“试验田”,现代化大农业首当其冲。抓住国家实施《黑龙江“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方案》的契机,黑龙江从解决制约生产力要素的生产关系入手,大力推进农业经营主体、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农村金融保险服务、农业保护政策、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这“五个创新”,深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村水利建设和管理、城乡发展一体化等配套改革。随着大农机、大水利、大科技迅猛发展,设施农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今明两年150家标准化奶牛场的陆续建成,全省已形成优质高效农业、现代畜牧业、食品工业和涉农金融等四个方面的增长亮点。
“一些多年想干却干不了的大事现在能集中财力干了!”桦川县新峰现代农机合作社理事长王振红对通过生产关系变革,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增加农民收入有着最直观的感受。
农业改革只是黑龙江创造性落实中央决策的一个缩影,依托国家层面的《黑龙江“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方案》《黑龙江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沿边开发开放规划》《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和《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等,黑龙江有针对性地确立了“五大规划”、十大重点产业发展战略,也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最大政策红利。
在五大规划发展战略的框架下,黑龙江已开始由全国“大粮仓”向绿色“大厨房”转身,同时着手加快对外开放大通道建设,研究建立碳汇交易权、排污权、水权、林权等资源评估交易体系,推进国有重点林区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新路径,出台全省国有企业改革实施方案,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不合理规定,在全省9个资源型城市实施接续替代产业扶持政策,实施煤炭企业解困转型30条措施……
王宪魁说,“相比其他省份,我们的优势在于农业实力雄厚、生态资源丰富、区位优势独特、产业基础较强。体现在政策层面,就是我省的五大国家级规划,既与中央战略部署紧密联系、又切合龙江实际,既是龙江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涵盖了农业、工业、现代服务业、改革开放、社会民生和生态建设等各个领域,具有很高的政策含金量,是龙江全面深化改革、实现科学发展的总抓手。”
精准“号脉”对症下药
“组合拳”除沉疴撬动市场“轮轴”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陆昊提出,观念保守和环境不优导致的市场化程度偏低是困扰黑龙江改革发展的症结所在。而这也正成为黑龙江的决策层精准“号脉”对症下药,出台系列措施释放改革正能量的突破口。
“门好进、事难办”“找关系加速好办,不找怠速不办”“招商引资拍胸脯、企业来了拍屁股、新官不理旧账”……针对这些行政审批中广受诟病的“潜规则”,黑龙江省自去年9月起开始推行审批流程公示和网上政务中心办理等改革,从根源上清理“权力寻租”问题,深化行政审批改革,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过去一个审批件要跑上大半年,无数次奔波在‘衙门口’,不找‘关系’就别想‘摸到门’,现在环境优化大家投资也有信心了!”曾经深受其苦的一家大型企业负责人沈先生告诉记者,目前审批时间压缩一半以上。
去年以来,黑龙江省政府先后公布了《省政府各部门行政审批项目清单》、《关于取消、暂停实施和下放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共精简、下放各类审批354项,非涉密行政审批项目全部纳入网上办理。同时大幅简化了工商登记手续,推行工商登记“先照后证”、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等改革,其中前置改为后置的审批许可55项,涉及子项100项,使不需要办理前置审批的企业设立时间压缩81%。
黑龙江省监察厅厅长荣利彬介绍,全省把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项目工作列为省直部门年度考核的主要内容,纳入省政府督办事项,对越权审批、违法审批、超时审批等行为,严肃查处并公开通报;新建的网上电子政务平台集网上审批系统、电子监察系统等多种功能为一体,提高了效率、强化了后期监管。截至今年7月,全省已累计办理网上行政审批项目25781件,其中7月份的网上审批率达到92.7%,审批提速率达到77.4%,异地申报率达到56.8%。
为进一步巩固改革成果,黑龙江省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省政府成立企业投诉中心,受理各类市场主体投诉,对影响企业发展的各类违规违纪行为,严肃查处,公开曝光。”截至目前,中心受理转办企业投诉和意见建议361件,连续两次公开通报、处理13名责任人员,一批长期疑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也形成了净化市场秩序的震慑效能。
一边积极创造公平高效的“金巢”软环境,一边梳理优势产业链精准“引凤”借力,“软环境”的不断改善也带来了发展的“硬通货”,为深化改革调结构、主动对接市场的积极作为提供了有力支撑。
去年以来,全省创造性地开展了产业链招商举措。依托资源、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以产业内部分工和供需关系为基础,将纵向的产业上、中、下游的供应链和横向的服务与配套协作链细分,把新材料、绿色食品加工、新能源、装备制造、煤化石化等十大类30余个重点产业链发展作为切入点,精准吸引投资合作,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和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现代产业体系。
一些看似“不可能”的新兴产业开始在黑土地扎根发芽。大庆、哈尔滨引进国际知名汽车品牌落地生产取得阶段性成果,发挥气候优势联合三大运营商建设的云计算、大数据中心进展顺利,省政府投资1亿元支持的哈工大机器人产业崭露头角,位于哈尔滨群力新区的中船重工703研究所燃气轮机项目进入设备安装倒计时,四个煤城初步形成七台河焦化、双鸭山芳烃、鹤岗尿素合成氨、鸡西烯烃的煤化工错位发展格局,以高性能碳纤维及先进复合材料、半导体照明材料、高端石墨及制品等为主的新材料产业日益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重新“热”起来的黑土地得到了民企和央企的垂青。仅今年6月先后举行的“黑龙江—中央企业合作推进会”“民企龙江行”两项活动,就吸引57家中央企业负责人及420多位民营企业家来考察洽谈。全省与央企对接项目354个、总投资金额达4585亿元;420多位民营企业家也送来了拟投资额1260亿元的“大单”;万达集团投资600亿元在省内中心城市“布局”,仅在哈尔滨建设的万达文化旅游城投资就达200亿元;华南城在哈尔滨投资500亿元建设国际物流中心,一期工程已建成开业;渣打银行等外资银行也看好黑龙江,纷纷前来投资兴业。
此外,黑龙江还不断涉足深水区打出改革“组合拳”:去年以来,小微企业免税政策让近11万户企业分享了“红利”;在国内率先整合中央、省级77项307亿元财政涉农资金,实现钱随事走、“小钱大用”;公开“挂牌”出让156宗探矿权和采矿权;清理出包括镜泊湖风景区等省直部门培训中心、哈尔滨415栋欧式历史建筑在内的机关事业单位非办公类资产200多万平方米,对外招商引资、盘活利用,发展健康、养老、旅游、文化时尚产业;实施城市供热管网改造等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这些措施引入了社会资本、技术和市场能力,实现了产业升级和新竞争力凝聚。
“哈下腰”干事创业赢尊重
黑土“觉醒”放眼东北亚大舞台
如今,“哈下腰”干事的风气正在搅热中国这只雄鸡的东北角。为了形成“在干事创业中赢得尊重和成就感”的实干氛围,黑龙江省在人才布局上动作不断,组织省直机关处级干部开展为期3年的岗位业务能力“苦修”培训,围绕全省“五大规划”、“十大重点产业项目”和“十大民生工程”,有针对性地根据业务所需进行学习,并列入部门考核和优秀人才选拔依据从严治吏。
盘点黑龙江上半年部分经济数据,在经济总体增速放缓的背景下,食品工业逆势增长9.3%,尤其全省力推的绿色食品产业成为拳头产业;装备工业增长8.8%,仍保持合理增速,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上涨12%以上。今年夏季,哈尔滨机场进出港人数增长18%。
陆昊说:“正是全省上下在把握经济内在规律、省情实际和二者结合度的基础上,把下行压力转变为激发市场活力、挖掘自身资源、生态、地缘、历史文化等优势潜能,形成新增长点的动力,才有了这些局部逆势增长。”
不仅“哈下腰”,还要“往远望”,放眼东北亚大舞台,改革开放思路的转变也给“觉醒”的黑土地带来了蓬勃的希望。王宪魁说,中俄互为最大邻邦,黑龙江省与俄远东州区是最好邻居,黑龙江正积极谋划构建“东部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打造以绥芬河—满洲里—俄罗斯—欧洲铁路和绥芬河—俄远东港口陆海联运为主的战略通道,对接俄欧亚铁路、发挥其最大运能,不仅运黑龙江和东北其他地区的货,还可以运俄罗斯和中国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的货,既缩短运输时间,又降低运输成本。
今年以来,“苏满欧”、“沈哈欧”、“津哈欧”国际货运班列已开通,实现平均每天一列常态化运营。成为横贯东中西、联结南北方对外经济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黑龙江对俄经贸合作不断升级,争取全省贸易额到2015年达到250亿美元、到2020年达到500亿美元、到2025年达到700亿美元。
作为对俄贸易的桥头堡,黑龙江正打造促进中俄双方全面深化经贸合作的新“引擎”,将互惠共赢的投资型贸易融入发展的每个项目,实行立项追踪机制。5天内签订经济技术合作项目260项、进出口合同31.5亿美元……刚刚由“哈洽会”转型升级的首届中俄博览会不仅为67个国家和地区的万余中外客商搭建了全新的国际合作平台,更宣示了黑土地夯实发展“后劲儿”的决心。
黑土地从不辜负每一滴汗水,耕耘中的收获累累可期。据黑龙江省统计局初步统计,年初以来全省工业经济呈现从深度下滑到逐步趋稳回升态势。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129.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比1-5月提高1.2个百分点,回升幅度达到全国最高。若扣除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全省“非采油气”行业同比增长3.4%。6月份实现工业增加值442.7亿元,比上年同月增长4.2%,是年初以来增长最快的月份。
系列改革红利已经悄然释放,为市场主体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今年1-8月,全省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20余万户,颇有“井喷”之势,其中内资企业同比增长55.64%,私营企业同比增长44.29%,新增市场主体带动就业人数超过百万。
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最终的目的还是惠民生。对此,黑龙江上半年在东北率先出台今明两年促进经济稳增长65条措施,实现稳增长与惠民生的共赢。“这不是简单靠投资拉动GDP增长的刺激措施。”黑龙江省政府参事室参事邱玉泉解读说,这些措施中对保障房、铁路、水利、农业等基础领域投资是弥补历史欠账。比如,“十一五”期间黑龙江新增铁路营运里程仅占全国1.2%;中俄界江部分水利工程防洪标准仅为10至30年一遇洪水,且损毁严重……这些项目通过政府资金带动民间和社会资金投入,实现了调结构、稳增长和惠民生的发展统筹。
记者在齐齐哈尔市铁锋区一处低矮的红砖平房内见到了53岁的宋秀菊。谈及自己居住的棚户区,宋秀菊说:“下大雨时一进家就像到了河里,屋里全是水,几乎到床沿,抽水泵成了每家每户的生活必需品,小孩子上学得用洗衣盆推到家门外的路上。”
啃下这些资金需求量大、商业开发价值低、配套设施严重缺乏的“硬骨头”,成为黑龙江以发展促民生的缩影。“咱老百姓不懂啥数据指标,俺们看到的就是住上楼房不遭罪,日子越过越好,手里有钱花,这样的日子得劲儿!”宋秀菊说。
……
“兴安岭的红松是铁脊梁,大庆的石油在咱胸中淌,千里煤海是脚下的路,还有那阳光落地大豆黄……”当昔日引以为豪的资源繁华将尽,共和国长子终于破晓早醒,再度出发。
编辑: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