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五年规划调整粮食安全政策

09.03.2016  12:28

  中国两会正在审议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出,要增强农产品安全保障能力,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草案还明确指出,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安全水平,形成结构更加合理、保障更加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

  此举表明,随着中国对粮食安全认识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加上国际粮食市场近年来发生的变化,中国正在主动调整粮食政策适应新形势,努力实现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中国政府历来重视粮食安全。中国国家领导人也一再强调,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粮食生产。粮食自给的政策,是中国长期以来关于粮食问题的基本方针。在“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中,进一步明确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优先次序,目的就是集中力量先把最基本、最重要的保住。

  根据中国粮食统计口径,目前谷物产量占国内粮食产量的90%以上。实现了谷物基本自给,中国的粮食安全就有了保障。

  当前,世界主要谷物的价格基本维持稳定。粮农组织谷物价格指数比去年同期低13.7%。在世界粮食库存较高、价格较低的情况下,中国适度进口粮食并不是什么坏事。

  为刺激粮食增产、带动农民增收,中国连续12年实行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价政策,有效地保证了粮食安全,使13亿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中国粮食生产连续十二年获得丰收,年产量已达12000亿斤左右。

  然而,随着农民种粮成本快速上升,政策性收购价节节攀升,中国粮价越来越偏离市场,不利于粮食的稳产和农民增收。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日前发布的一份调研报告称,占全国粮食总产量近四分之三的800个产粮大县中,国家级贫困县却超过百个,贫困人口达3600万,一些产粮大县同时又是经济穷县、财政小县,粮食产量与县级财力“粮财倒挂”现象十分明显。

  一面是连年的粮食大丰收,一面是库存粮食销售难、现有库存爆满等问题,如何安放新粮成为各地面对的棘手难题。

  粮食连年丰收、库存增多,预计到2020年,中国粮食年消费量可能突破6.5亿吨。但是,中国的粮食安全隐忧并不会因此而完全消除。随着“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城镇化推进,以及消费水平提升,中国的粮食产量必须继续保持一定规模。

  然而,中国农业生产规模小、成本高,在粮食价格上不具备竞争力,粮食产量持续增长逐渐遇到瓶颈。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此前表示,“大粮食、大食物”的概念不光是谷物,还有糖、肉、蛋、奶等。中国的大豆、奶、糖都受到进口严重冲击,中国现在一年进口的优质牧草也在100万吨以上。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进口这么多,有一部分是结构性需要,有的品种我们缺,比如说大豆;有的缺高质量的,比如说面包粉。但是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国内外价格差别的原因。

  在谷物基本自给的前提下,中国完全可以实现粮食进口地域的多元化,降低国际粮食市场波动给国内带来的影响。

  为了探索粮食政策改革路径,中国近年来按照“价补分离”的思路,积极探索从单纯制定最低价格和实行粮食临时收储,转向逐步实行目标价格制度,努力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取得一些成效。

  例如,对东北和内蒙古大豆、新疆棉花实施的目标价格补贴试点就是有益尝试。不断完善的目标价格制度,正在成为中国改进农产品市场调控方式、搞活市场流通、增强市场活力的重要途径。

  目前,中国正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领域也是重要方向。中国现在小麦是基本平衡,大米是平衡略余,主要是玉米多了一点,这就需要推进粮改饲、粮豆轮作,甚至有些地方要推广轮作休耕试点,把非优势产区的玉米面积适当调减下来。

  中国已经明确表示未来五年不再追求粮食连续增产,而是巩固和提高产能。同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今后农产品供给不但要充足,而且要满足消费者对日益增长的高质量农产品需求。

  为此,中国政府已经明确了采取的措施,一方面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保护耕地,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而且要推广高新技术。另一方面中国将抓好主产区生产,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和效率。

  有关专家分析,中国粮食政策的调整,意味着中国今后的粮食供给将依靠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适度进口粮食和农业加快走出去将成为中国农业发展常态,但中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底线不会变。作者:张建 双瑞 李琳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