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网:“中国哲学的转折:契机与路径”研讨会举行
5月1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共同主办的“中国哲学的转折:契机与路径”专题研讨会在京举行。来自国内高校的近20位学者参会,围绕中国哲学研究面对的方法、主题与学术转型等问题展开讨论。
关于中国哲学的自身地位与学术创新问题,与会学者提出,目前关键在于如何将中国哲学视为活的整体,在理解古代经典的同时,理解并关注时代现实。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近年出现新的趋向,即学者们逐渐突破了单纯的哲学史、思想史的研究思路,开始凸显出一种积极的思想建构的新取向。中国传统思想的立言方式,同时涉及经典系统的建立、经典意义的建立与生活意义的奠基三方面,而这一方面要求面对现实的思想建构,另一方面也要求注重经典本身的系统整体性,及对经典的诠释、重构和社会生活的内在关联。这样,中国哲学的研究才能呈现良性发展前景。
关于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具体方法与范式,与会学者认为,仍然需要对中国哲学的概念进行反思,适度区分古典学术传统与现代哲学研究的不同标准与要求,在确立中国哲学主体性地位的同时,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可以向其他文化传统学习什么。应当充分肯定,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建立对于建构传统哲学的现代形态提供了思考进路,拓展了研究空间并注入了新的观念与方法,且丰富了哲学的内涵;同时也应看到,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创建由于种种原因,存在一些先天不足,如受古史辨学派的影响,对史料的理解与鉴别不足;受西方哲学史研究范式的影响,对中国哲学的自身特色理解不足;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对中国传统的同情之了解不足,诠释中研究的文献化与过度诠释的倾向也依然存在。未来或可以新出土材料为契机,在重新梳理中国哲学史料的前提下,扩大研究的范围,重写“主角在场”的中国哲学史,重视《周易》等以往被估计不足的经典的学术价值,结合传统的经学研究,在更广泛的视野中探求理解经典的新途径。
与会学者认为,中国哲学研究也须从中西不同的诠释角度来理解问题。中国哲学史作为现代建构的哲学形态,一些基本的学术方法与问题意识,均与西方哲学的传入密不可分,以往对中国哲学中本体论与宇宙论体系的确立,以及今天有学者将儒家思想与美德伦理、政治哲学等论域相关联,均显示了会通中西传统的学术生命力。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忘记中国哲学的自身特质,如价值与现实的贯通、本体与工夫的合一等。随着新的理论构建的展开,中国哲学研究必将呈现新面貌,而以往某些对中国哲学合法性的质疑,或将自动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