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旺乡关于“空巢村”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调研报告

31.07.2014  20:23

  由于社会变革、经济发展等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在农村中产生了“空巢村”现象。实践表明,“空巢村”的存在已经在农村产生了很多问题,严重地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我们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积极探索“空巢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路与未来。调查情况如下:
  一、“空巢村”名称
  汤旺乡红旗村
  二、基本状况
红旗村是朝鲜族村,村中、青年劳动力全部外出到韩国务工或直接定居韩国,因此,村里出现了大量的空巢老人。红旗村全村耕地面积7950亩,共有人口1327人,其中外出人员总数达到1206人,全村共有65户,64户为空巢家庭。
  三、现状与成因
现状:目前红旗村,由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永久性或暂时性地向城市迁徙,致使许多村的常住人口数量锐减,农村人口结构跟战争年代一模一样,在农村固定居住和生活的大部分是老幼妇孺,很多房屋无人居住,形成空巢村。
成因:我们现在所说的“空巢”家庭的形成不再是因为“家庭生命周期”的自然轮回,而是由于社会变革、经济发展等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在农村中形成的形形色色的“空巢”家庭。
  (一)经济问题是形成空巢村的主要因素
  农村由于人多地少,农业劳动者的收入仅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农民面对着许多现实问题,如盖房、结婚、养孩子、
看病等,仅靠农业劳动获得的收入根本无力应对。于是,大部分头脑灵活、敢于冒险的青壮年农民只好陆续离开农村,进入城市或其他地区寻求就业机会以期获得更多的收入。
  (二)发展问题是形成空巢村的重要因素
   一方面,在城市里可以接触和学习新技术,有利于在工作中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本身就是一个由农民离土——非农就业——向市民转变等环节构成的“农民的终结”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已经有一部分有较高稳定收入、在城市扎下根的农民携妻带子举家迁入城市,完成了由农民向市民的转变,但更多的农民则离妻别子或者夫妻两人一起长期离家在城市打工,这部分人依然保留着自己承包的土地,随时准备在城市无法立足时返乡务农。
  (三)生活和学习环境问题也是形成“空巢村”的一个因素
在生活和学习环境方面,农村的基础设施、卫生条件、文化娱乐生活、医疗条件、教育状况等都与城市有着天壤之别。城市优越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深深吸引着农村中的中青年劳动力,他们非常渴望离开农村,就算是租房,甚至住得相当简陋,也不愿意回到农村。特别是有一定文化的农村知识青年,在现实中认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为了给子女提供一个良好的受教育环境,他们很多选择了进城务工,把孩子也带到城市读书。
  四、“空巢村”现象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
   1.“精英”大量流失
由于城乡差距,农村大量青壮年农民向城市转移,只剩下老弱妇孺,难以从事农业生产,大量土地闲置,造成农村和农业资源的严重浪费;新农村建设以“现代农业”为要义,但是,农村的“精英”们在城市获得收入,便扎根城市,“精英”一去不复返,没有科技人才和有头脑的农民做支撑,政府的资金和技术,甚至是新农村建设等各项政策和措施都成了无根之木。
   2.经济增长缓慢
 城乡差距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政府的政策倾向。为了迅速推动经济发展,我国走的是城市化发展战略,这意味着,发展是以城市为中心。这样,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享受了大量的资金、技术、政策优惠,而发展相对落后的农村却无法获得同等的支持,没有国家的扶持,资金匮乏,无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发展;农民工在城市中大部分都是从事体力劳动,获得的收入较低,主要用于支持家用,无剩余进行农业生产的投资,更不必说发展现代农业和产业化农业等需要巨额成本的农业生产,农业的发展无法打破旧模式,便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五、“空巢村”精神文明建设情况及主要做法。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首先要对农村如何发展,发展到何种程度确立标准,这种标准包括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具体的手段。农村发展的目标不是村容整洁这么简单的外在表现,更重要的是内在的发展,内在经济、文化、社会全方位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根据农村的不同特点和特色,树立不同的发展观念,制定不同的发展计划,确定不同的发展方式,不断探索发展的新路子,充分合理利用农村现有的各种资源开展农业生产;大力发展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发挥城市的带动作用,让城市为农村提供资源、技术、服务等各方面的帮助和扶持;在政策和制度方面,要赋予农村与城市同等的发展机会和支持,在政策的引导下,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2、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解决农民收入问题,最重要的是扩大农民就业。要内外结合、多措并举,既要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做足种植业结构调整、耕地精耕细作的文章,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又要拓展农村二三产业的就业增收空间,还要广辟外出务工经商的转移渠道。把壮大县域经济作为一项大战略,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快乡镇企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和增收机会。
   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缩小城乡基础设施差距。很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属于公益性事业,各级政府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在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中,切实把重点放在农村,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但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由政府全包下来,必须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国家财政也要通过直接补助或“以奖代补”给予鼓励。
   4、协调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
推进城镇化与建设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战略布局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城镇化是经济社会结构转变的大趋势,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有序转移农村人口,为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加快农村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今后相当长时期中国始终会有数以亿计的人口在农村生活,进城务工农民相当一部分还会“双向流动”,必须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要协调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合理把握城镇化的速度,积极稳妥引导农村人口转移。使城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新农村建设相协调,努力形成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局面。


                 2014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