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项改革 六大工程]系列解读(三)
王杜春接受记者采访
记者: 王处长,您好!本科教学质量提升计划共包括三个方面的主要任务,即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和培养卓越农林人才,之前,您就第一项主要任务——提升教师教学水平进行了解读,今天想请您就第二项主要任务——提升专业建设水平作相关解读。
在高校,“专业”这个词大家并不陌生,新生在报考志愿时就要选择大学期间学习的专业,我校现有71个本科专业,请您结合实际情况介绍一下我校专业建设的现状?
王杜春: 你说的很对。对一所大学来讲,专业是本科教学的基础,专业建设水平高低直接影响本科人才的培养质量。我校现有71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10个,省级专业19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4个,省专级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5个。近年来专业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一是专业发展不均衡,分布学院不合理;某些专业没有达到开办的基本条件,却盲目上马,师资严重不足;对新专业的扶持力度不大。二是教学资源整体不足,局部严重短缺。近年来,虽然教学条件有明显的改善,但仍然不能满足现有学生规模的要求,特别是扩招较多的学院更面临这一问题。三是课程设置及课程体系不尽合理。课程体系缺乏科学性,开出的课程总量不足、有些课程的质量不高,“抢课”和因人设课现象仍然存在,理论课和实验课存在脱节现象。另外学生专业意识不明确,专业认同感低,学习兴趣不浓;四是实践教学条件较差,效果不好。有的专业没有校内实验实习基地,校外基地少而不稳定;有些学院的相关专业,即使有校内的实验实习基地,其基地建设、利用和管理也不到位。
记者: 针对以上问题,在本科教学质量提升计划实施过程中我校将怎样逐步、逐一解决,从而实现专业建设水平的提升?
王杜春: 要提升专业建设水平,首先要动态地掌握专业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所以要把专业评估常态化,建立专业教学状态数据库。只要适时地更新数据,那么一个专业的总体状况及各个方面哪里强哪里弱,就能清晰地反映出来,为专业建设提供依据。其次,要明确专业建设的主体,强化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系、教学团队要建在专业上,专业负责人、系主任、教学团队负责人原则上要由同一人担任,实现三位一体。专业教师要进教学团队,进行教学研究和专业建设。再次,要准确进行专业定位,明确专业发展的目标,包括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教学成果建设要达到什么程度,在国内同行中要达到什么样一个位次。最后,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我们实施的按类招生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都属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不同于教学计划,是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和相应课程体系构成的一个整体方案,要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相适应,要与人才的全面成长相适应。
记者: 我们了解到关于本科教学质量提升计划我校已经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其中,把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作为提升专业建设水平的重要内容,具体涉及按类招生与培养、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本科专业评估、调整系(部)设置和组建相关教学团队等,下面想请您就这些举措的具体内容作以介绍。
王处长,目前我校共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8个。此次本科教学质量提升计划中关于教学团队建设制定的建设思路为:按照专业或公共基础课建系(部)和教学团队,实现专业、系、教学团队“三位一体”,能否请您具体介绍一下?
王杜春: 学校将启动约80个教学团队建设,每个团队投入一定的基础建设费。每个团队设带头人1名,原则上由系主任担任,专业教师要隶属于教学团队。教学团队要进行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开展教育教学改革、进行教学研究。我们制定了“专业和教学团队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专业和教学团队进行年度考核,包含师资队伍情况、教学效果与教学研究水平、教学建设与教学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科研学科服务本科教学、社会声誉与特色6个一级指标,29个二级指标,60个三级指标。根据考核结果,设立教学团队优秀奖和进步奖,考核不合格的团队停止经费投入或更换团队带头人,对获优秀团队和进步奖团队进行奖励。
记者: 那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如何组建基层教学团队?基本做法是什么?
王杜春: 在包军校长的亲自领导、组织部和人事处的大力支持下,前段时间完成了系部调整和专业负责人重新聘任工作。系部调整的目的就是要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实现专业、系、教学团队“三位一体”。系部调整是专业评估和教学团队建设的前期步骤,包校长指示教务处拿出专业负责人(即系部主任)任职条件和岗位职责,推进系部调整。系(部)调整前全校共有77个系(部),调整后为81个系(部)。其中56个系(部)主任没有调整,25个系(部)主任进行了调整。调整后新增了10个,减少了6个,即:13个教学部,68个教学系。基本上解决了一个系多个专业和一个专业多个系的问题,基本解决了专业和系名称不统一问题,基本上解决了专业负责人与岗位要求不一致的问题。
记者: 在本科教学质量提升计划实施方案中提出,按类招生与培养要先搞试点然后再全面推行,请您介绍一下基本情况,同时介绍一下按类培养如何进行?
王杜春: 全国110所“211工程”院校2013年有68所高校不同程度实施了“按类招生”,比例达到了61.8%,可以说按类招生与培养是个大趋势,对于培养复合型人才、吸引优质生源、增加学生选择机会、促进专业竞争都有好处。目前,在5个学院28个专业搞试点,成功后再展开,试点阶段不打破学院界限。我们选择农学院4个专业作为植物生产类,工程学院4个专业作为机械类、2个专业作为能源动力类、2个专业作为管理科学与工程类,经管学院3个专业作为经济学类、3个专业作为工商管理类,食品学院4个专业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类,电信学院4个专业作为电子信息类、2个专业作为电气类,按一表招生。我们又选择了5个学院11个专业进行按类培养试点,这样共涉及11个学院39个专业。实施按类招生的专业,前三个学期在专业类内统一培养,第四学期分流,专业选择一是尊重学生意愿,二是按成绩确定专业选择顺序,包括学生高考成绩和前两个学期学习成绩,按一定系数折合。考虑到专业布局的合理性,原则上各专业可接受学生人数上限为该专业近三年招生数量平均值的1.5倍,下限为30人。今年已经开始按此招生,试点专业按类培养。
记者: 我校现在执行的人才培养方案是2010年修订的,在本科教学质量提升计划实施过程中将要对这个方案进行修订,请您介绍一下基本情况?
王杜春: 对,我们现在执行的人才培养方案是2010年修订的,已经完成了一个人才培养周期,执行中也发现一些问题,需要修正;在此期间,国家出台了高教质量30条,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发展,对人才的规格提出了新要求,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冯晓书记多次强调,用人单位满不满意、毕业生满不满意,是衡量我们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标准。包军校长也几次强调,本科人才培养总的目标“社会认可、行业适应”的各类卓越人才。我们本科教育就是“通识教育基础上宽口径的专业教育”,这是我们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总的原则。我们这次是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不是调整教学计划,不是简单地增加或减少几门课程,增加或减少多少学时。而是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把人才培养规格分解成知识、素质、能力点,每个知识、素质、能力点要有相应课程支持,形成一个体系,要有拓扑图,说明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另外我们要求各专业进行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时要有行业专家、有高年级本科生和毕业生参与,把不同需求反映进来。
在此基础上,我们要求各专业第一学期要开“专业导论课”,由本专业资深教授讲,从学生一入学就把他学习兴趣吸引过来,让他们了解专业喜欢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学科前沿课和科研专题课,把专家教授最新的科研思想和成果展示出来,给学生吃快餐,四次课顶一个人文素质选修课学分。强化实践环节,注重能力培养,农、工、理类不少于总学分的25%;文、管、法类不少于总学分的15%,2014级新生执行新方案。
记者: 为了更好地推进专业建设、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本科教学质量提升计划实施过程中将进行专业评估,请您介绍一下本科专业评估的具体实施办法?据了解,目前该项工作已经启动,进展如何?
专业评估工作已于今年4月份开始启动,包军校长在启动会上作重要讲话,阐明了评估的目的和意义就在于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为学校迎接教育部审核评估做准备。这次评估以各学院自评为主,通过评估,建立专业教学状态数据库,形成专业评估报告,建立各专业建设项目库,为下一步专业建设奠定基础。
王杜春: 目前,本轮专业评估工作已近尾声,学院自评报告已经完成。各专业反映出来的师资、条件等问题已经分类整理好,提出的对策、建议已经形成材料汇编报相关部门和学校领导。我们找专业公司设计了本科专业评估专题网站,建立了本科专业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有了数据,有了评价指标体系,就能生成各专业评估的分值,并按类排序,一个专业哪强哪弱一目了然。现在,我们正在分类统计各专业需要建设的项目,整理后会把发展项目提交给发展规划处,形成全校性的专业发展规划。从今年开始,专业评估进入常态化,只要进行数据更新,就会生成评估结果。
(冯丹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