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保腐败案背后是“监督荒凉”
近日,河南洛阳市新安县人民检察院反渎人员在搜查该县五头镇时任民政所所长张景华家时,发现267本存折,利用这些从“低保户”“五保户”处收集而来的存折,他先后冒领侵占50余万元的“保命钱”。
张景华的个案并非个例,在农村低保领域,“监督荒凉”导致有很多空子可钻。据民政部统计,今年三季度全国农村低保对象达5216.4万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累计支出575亿元。到2013年底,按世界银行每天生活费1.25美元的标准,中国农村贫困人口还有2亿多人。张景华蚕食鲸吞的50余万元,是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中最为拮据的那四分之一的“保命钱”,影响面之广、行为之恶劣令人发指。
随着国家各种支农、惠农资金的增多,也使农村基层工作人员负责管理资金增多、权限扩大。农村群众特别是“低保户”“五保户”等知识水平不高,对政策了解不清楚,让一些干部心存侥幸,伸出黑手将百姓的“保命钱”装进自己的口袋,甚至将低保当作贿赂送给上级领导的亲朋好友。
从张景华对低保“保命钱”上下其手的操作手法上,可以看出当前“低保腐败”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权力过于集中、缺乏监督。张景华除了担任五头镇原民政所所长一职外,还兼着民政所会计、出纳的职务。这样的配置本身就违背了基本财务制度,但类似现象在农村并不少见,很多基层涉农机关由于人手不足而权责不明,让一些苍蝇有了可乘之机,“人情保”“关系保”更是司空见惯。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政策公开与公示制度,在一些农村往往流于形式,资金去向没有被拿到台面上接受监督。各种农业资金的下拨,如果有更多渠道告知群众,就会令“低保腐败”等涉农腐败失去操作空间。在适当条件下,政府还可购买公共服务,引入专业的社会力量进行监督,承接一部分基层干部手中的公共职权,促使农村低保发放工作专业化、透明化。
这些举措,最终目的在于建立长效机制,让关键领域涉农官员的权力在制度框架内运行。建立健全涉农资金监管体系,明确资金的使用范围、对象、申报程序和补贴标准等条件,对申报的项目资金按照程序进行审核把关,避免资金监管上存在缺位和不到位。
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张本平14日表示,在十八大以来的中央巡视中,发现一些基层干部贪污、挪用、截留中央转移支付的扶贫资金、惠农资金,有的数额十分巨大,影响十分恶劣。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对直接面对广大农村群众的基层干部来说是沉甸甸的职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贫困地区,因此,涉农扶贫领域反腐工作任重道远。只有严厉打击涉农干部的“苍蝇式腐败”,从监督制度层面亡羊补牢,才能确保国家下拨的“保命钱”真正交到农村低保户手中。(记者郑昕、谭畅)
编辑:刘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