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改善民生 共享发展成果 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第三场记者会掠影

11.03.2016  10:21

  3月9日,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举行第三场记者会,邀请全国政协委员黄洁夫、范小建、胡晓义、李卫红、刘长铭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任务,就特困人群精准帮扶、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就业创业和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对深度贫困户务必要咬住不放  

  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国务院扶贫办原主任范小建说,2020年要让5000万贫困人口共同奔小康,要达到这个目标,面临的困难首先是贫困的程度深、长期贫困所占的比重大、困难户类型复杂、返贫问题等。

  如何如期啃下这块“硬骨头”,范小建认为,一是处理好深度贫困和相对贫困的关系。一方面要看到贫困是相对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另一方面,也不能因为强调了贫困的相对性,而忽略了对于深度贫困的关注。“这一轮脱贫攻坚的最大特点就是啃‘硬骨头’,所以对于深度贫困户一定要咬住不放。”范小建说,现在层层都签订了责任状,甚至排出了减贫脱帽的计划。在这种情况下,特别要防止急于求成。“任务越急越要把发动群众,要把贫困群众参与作为我们脱贫攻坚考核的一个重要内容。

   采取超常规办法给乡村教师更大政策倾斜  

  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原副部长、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原主任李卫红认为,中国的教育改革发展,乡村教育占很大一块,而支撑乡村教育最重要、最关键的力量是乡村教师。

  据统计,我国有330万乡村教师,约占整个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总数的近1/4。李卫红说,要在支持力度上采取超常规的办法,给予更大更必要的倾斜政策,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中央政策更多的是在指导示范方面,地方应该是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主体,在规划地方“十三五”实施方案时,把乡村教师这块放在突出的位置,予以高度重视。

  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常委、北京市第四中学校长刘长铭认为,通过政府购买岗位等方式解决结构性、阶段性、区域性教师短缺问题非常好。“政府通过购买服务这样一种方式来解决乡村学校阶段性的师资不足问题,同时也有利于现在的高校毕业生就业。

   要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发展乡村教育  

  刘长铭建议,要研究留守儿童的需求,研究乡村办学的规律。乡村学校不能是城镇学校那种模式的复制,乡村的教育也不是城市升学教育的一种简单移植。他们有着特殊的需求,特别是对于留守儿童,在研究这些需求的基础上来认识乡村学校的发展特点,把乡村学校打造成一个留守儿童温馨的家,能够更好地调节他们在学校的生活,补偿他们父母不在身边的情感需求。

  “解决乡村教育的问题需要一个组合拳方案,除了今天利用技术手段向乡村学校、乡村教师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之外,还要在研究乡村教育特点的基础上,总结留守儿童的一些教育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师的培训,打造一支适应乡村教育、特别是适应做好留守儿童教育的教师队伍。”刘长铭说。

   要从根本上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全国政协常委、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原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说,医改从2009年启动,6年来已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但百姓看病难和看病贵问题还没根本缓解。黄洁夫认为,看病难是因为优良医药卫生资源不足和地区分布不均匀。“大医院一票难求,小医院门可罗雀。还有医疗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匀,城乡分布也不均匀。看病贵是医疗卫生服务体制的问题,我们制定的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在某些阶段上完成了,可是从根本上还没有完成,特别是公立医院改革严重滞后。

  那怎么解决上述问题呢?黄洁夫开的药方是发展才是硬道理。他认为,只有把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认为,国家必须有和谐的、公平的、竞争的医疗卫生服务环境,还要有道德高尚、技术精湛的医疗队伍。这两点如果缺一,医改都很难成功。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只有依靠这两个因素才能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