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城市兴起“时间银行”探索助老养老新模式

13.06.2014  12:29

  新华网哈尔滨6月13日专电(记者王君宝)当社会老龄化问题愈发严重,各界绞尽脑汁思考如何让老年人安享晚年之时,一种可将助老服务“储存”起来以备今后所需的“时间银行”,在中国部分城市悄然兴起。

  这些“时间银行”有着共同的特点。将对其他老人的服务时间进行记录,当自己需要养老服务时,便可从中“支取”。充分利用社区志愿者资源,让养老服务可持续,并以此让充满工作热情的退休老人“老有所为”。

  在哈尔滨烟厂社区,这家“时间银行”已经开办了11年,社区主任王法英称它为“阳光快车”时间储蓄银行。据了解,“时间银行”在南宁、南京、重庆等城市也已经出现。

  2003年,哈尔滨烟厂社区居民黄滨锁成为在“阳光快车”“开户”的第一人,照顾当时年过8旬的郭淑云。“开春的时候帮她擦窗户,夏天给她包饺子,秋天腌酸菜,冬天一到马上糊窗户,过年时备年货。有病时领她上医院看病买药,没事陪她聊聊天……”到郭淑云去世时,黄滨锁账户上已有832个小时的累积时间。

  目前,该社区共有14位老人正在参与“养老储蓄”,王法英手中的一沓志愿者档案记录着每一位老人的服务时间、家庭情况等信息。

  王法英介绍,许多老人其实是完全自发来照顾其他老人,“性格脾气投得来,俩人就搭个伴,并不是为了支取以后的养老服务,因此过去的服务资料也并不齐全”。为此,前不久王法英为每一位志愿服务老人都做了一个“服务存折”,用来记录自己的服务时间。

  “其实存折不存折并不重要,关键是奉献一份爱心,存的是爱心。”作为志愿者,社区老人戴桂云受到了老志愿者杜娜萍的感染,主动申请成为志愿者,来“偿还”杜娜萍的助老时间。

  王法英认为,“时间银行”让一部分老人在晚年实现了自身社会价值,也通过互助服务缓解了“空巢老人”等弱势群体的养老难题,“现在已经有外社区的人来我们这报名了”。

  “现在最想的就是将这个推广出去,让更多老人享受这项养老模式的益处。”由于面对人员流动后服务时间如何支取的问题,“时间银行”如何“异地通兑”成为此模式扩大后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服务当中志愿者兑换的保障机制目前也存有空白。

  “就怕搞成法律法规后,这东西就变味了。”王法英坦言,目前“银行”的运营主要是出于人们自愿奉献的爱心,面对制度上的完善和志愿者心态间的平衡,她也在思考。(完)(编辑:李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