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语言的传递者
在刚刚结束的第21届国际雪雕比赛现场,有这样一群人让人过目难忘。他们身穿紫色羽绒服,奔走在赛场各个角落,递上选手需要的工具,沟通各种事宜。来自各国的选手们遇到问题,第一时间找的就是这些“紫羽绒服”们,他们就是本届比赛的翻译志愿者。
着急时“连说带比画”
记者看到袁冬冬时,他正拎着大扫把“转悠”。由于是比赛最后一天,志愿者们的工作轻松了许多,俄语专业的他正帮选手归还工具。袁冬冬是黑大俄语系进修生,他说:“我们的工作是翻译,选手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也要帮忙解决。”
有一天担任蒙古国队现场翻译时,由于懂俄语的领队不在,队员们俄语英语全不灵光,袁冬冬只好用简单的英语、俄语词汇加上肢体语言来沟通。没想到,这种“连说带比画”竟成高效“国际语言”,交流很顺畅。
黑大俄语口译专业研一学生李琳对蒙古国队的印象是认真。-20℃天气里,选手们一待一整天,虽然组委会为选手们安排了休息室,但他们从来不去。李琳说:“有时候我们劝他们去休息室暖和暖和,他们总说这是他们的工作,工作还没结束怎么能去休息。”比赛之余,选手们褪去严肃,偶尔还会和志愿者们聊聊生活琐事、传授口语技巧、学学中文。“其实很多选手不需要我们介绍中国文化、哈尔滨风情,他们中很多人多次来哈尔滨,他们太热爱这座城市了。”李琳说。
在最美城市度过最美时光
第一次来雪博会的岑紫琳今年过足了瘾,“太震撼了,看着那么大的雪坯经过选手精雕细琢变成一件艺术品,我就觉得我很幸运也很幸福。”这位山东妹子是第一次接触雪雕艺术,震撼她的不仅是这项纯洁的艺术,还有热爱艺术的选手们。“美国队81岁的老奶奶让我非常敬佩,她是个很有原则的人,年事已高却从不需要别人照顾,攀高、爬梯这些活她都自己完成。韩国队的选手工作非常干净细致,每一件事都严格按规矩办,他们的素质体现在每一个细枝末节……”面对记者,她滔滔不绝地讲起几天来的感受。
比赛最后一天,岑紫琳幸运地被安排到比赛评委尤哈尼·利尔博格身边,这位世界级艺术家最爱的是雪博会里的“冰雪之冠”,每次拍照都要以它为背景。岑紫琳在与他交谈中得知,这位老人曾无数次来哈尔滨,他爱这里的文化与人民,在他眼里“这里什么都好,就是太冷了”。
“你所付出的和所得到的远比你所期望的多得多。”这是岑紫琳留在朋友圈里的一句话。这次服务比赛的经历对她来说意义非凡,马上毕业的她即将离开哈尔滨,“我人生最美好的时光都在这个美丽的城市度过,在离开前我一定要去这里最有特色、最美的地方看一看。能参与其中、助人为乐,一点一滴的付出都让我觉得很幸福。”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