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凯湖渔民:“我的家是从兴凯湖捞出来的”
新华网黑龙江频道8月14日电 题:兴凯湖渔民:“我的家是从兴凯湖捞出来的”
新华社记者董爱波、 王建威 、周舟
8月的兴凯湖烟波浩渺,水天一色。凌晨4点钟,天刚蒙蒙亮,湖边机器马达声便此起彼伏地响起,早起的渔民们纷纷驾着渔船驶离岸边,将渔网抛撒在大湖深处。
渔民郭科连正在为去湖里打鱼做着准备。他麻利地将渔网挂在船帮上,用水舀子将船里存的水舀出来,给发动机添加柴油,只等同伴到来后,他们便加入到打鱼的大军中。
49岁的郭科连是土生土长的兴凯湖人,祖辈靠打鱼为生。郭科连是鸡西市白泡子乡长林子村人,为了打鱼方便,他们家在50年代便在湖岸边盖了一座砖房,平时一家人住在这里,冬季休渔期再回村子里住。
“是兴凯湖把我养大的,我娶媳妇,儿子娶媳妇,养家都靠打鱼。可以说,我的家是从兴凯湖捞出来的。”他在接受“美丽中国湿地行”记者采访时表示。
位于黑龙江省鸡西市东部的兴凯湖由大、小两湖组成。大兴凯湖是中俄界湖,北属中国,南属俄罗斯,小兴凯湖是中国内陆湖。6800年前,满族祖先肃慎人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中华文明史上独具特色的渔猎文明——新开流文化。可以说兴凯湖历史文化悠久。
郭科连17岁开始跟着父亲打鱼。他回忆说,当年湖面上的渔船不超过100艘,一网可以轻轻松松捕到100多斤兴凯湖特产的大白鱼(学名翘嘴鲌),而现在这种鱼已经很难捕到。
他介绍说,几年前兴凯湖出现了一种外来物种——银鱼,这种鱼的个头不超过一个手指的长度,专以大白鱼的主要食物湖虾和鱼苗为食,导致了大白鱼食物链的断裂。另外,渔民的过度捕捞也是大白鱼数量锐减的一个重要原因。
目前,兴凯湖渔民主要捕捞的是银鱼。去年,郭连科一家靠捕捞银鱼收入了15万元。
渔民们在湖里捕鱼都划分了范围,郭科连捕鱼的水域是一个宽430米,纵深20公里的狭长地带,为此他每年需要向当地的农场缴纳2.3万元的水域承包费。为了防止误入别人的“势力范围”,他每次打鱼都要带上GPS定位器。
在郭科连看来,这么多年兴凯湖唯一没有变的就是水质。“我们吃的水直接从湖里打,我吃了40多年健健康康的,甚至比矿泉水还好喝。”他说。
他表示,渔民们把兴凯湖当作母亲湖。
最近,郭科连遇到了烦恼,他在湖边的砖房在当地环境整治行动中被认定是违章建筑,面临着被拆除的命运。同他一样,湖边零散的一些渔民居民点也将陆续被拆除。
如果没有了湖边的住所,郭科连每天要奔波20多公里往返于湖岸捕鱼点和家之间,这也让他产生了放弃捕鱼的念头。
他说:“现在鱼少了,人多了,鱼是越来越难打了。不打鱼了可以回家养牛,村里好多老人都养牛,养的好一年也能收入十来万。”
不过,对于舍弃祖辈相传的捕鱼生活,郭科连还是流露出一丝不舍。“尽管打鱼很辛苦,可毕竟这片湖养活了我们不少人。”(完)(编辑:颜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