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慈欣:中国科幻电影未来发展面临着两个陷阱
2015年9月12日,第26届科幻银河奖颁奖典礼暨科幻产业论坛在中国现代文学馆隆重举行。此前获得雨果奖的科幻作家刘慈欣,荣获本届银河奖特别颁发的“特别功勋奖”。而美籍华裔科幻作家刘宇昆则二度荣获最受欢迎外国作家奖。本次活动由科幻世界杂志社与微像文化共同主办。
当天上午举办的科幻与泛娱乐产业论坛,则以“理性的诗意——释放中国科幻生产力”为主题,与会者对科幻这一文化形态进行产业级梳理,就科幻产业发展进行亲密接触和深度对话,从而打通科幻相关产业间壁垒,使科幻产业资源得以最大化有效利用。
近来好莱坞科幻大片屡创国内票房新高,市场对国产电影的需求随之空前高涨,这为科幻文学与电影产业的对接融合提供了绝佳的契机,影视和动漫、游戏等产业纷纷购入热门科幻作品的改编权。此次论坛上,《三体》系列作者刘慈欣同制片人李亚平、制片人王东辉以及讲谈社、中清龙图等机构的负责人面对面,就中国科幻产业的机遇与挑战、国外科幻产业的成功经验、中国科幻的崛起路径等问题进行了交流与碰撞。
科幻产业论坛现场
刘慈欣:雨果奖对国内科幻产业发展作用不大
美国经过一个世纪的建设有了非常完整科幻产业,有了包括文学、影视、游戏、周边等在内的完善的产业链。中国国内的科幻产业还不成体系,主要包括文学和影视两个方面。雨果奖对中国科幻的输出有很大作用,但是对国内产业的培养影响有限。2016年,中国科幻可能会迎来最大的增长点,科幻电影集中爆发,这在国内是非常不容易的。
我们常说为什么中国的科幻产业这么薄弱,美国的科幻产业发达,其实是相反的,不是中国的科幻产业薄弱,而是全世界只有美国的科幻产业发达,包括欧洲日本在内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科幻产业也都很薄弱。这样看来,我们以往所认为的理由就都不成立了,比如说中国没有科学文化氛围,教育扼杀想象力,历史太久无法往前看等,不能说欧洲日本也没有科学传统,也不能以国家年龄当作文化年龄,美国人回顾起其文化的历史可能比我们还长。
很可能,科幻产业在迅速崛起的发达国家才能发展壮大,中国目前有好的土壤和条件的。
张冉:中国科幻作家进去暴发户时代,将迎来大浪淘沙
凭借《大饥之年》获得本届最佳中篇小说奖的青年科幻作家张冉对中国科幻产业链的逐渐形成感到欣慰,也表达了对科幻作家圈浮躁状态的忧虑。这几年产业链在慢慢形成,科幻作家从之前纯粹依靠100元/千字的稿费过活,到参与编剧、版权销售等。作为创作源头的作家能够获得一些回馈是好事,但是另一方面科幻作家进入了暴发户时代,写作品不太考虑文学性,而是去考虑好不好改剧本,因为能改就好卖,如果能自己做编剧还能再卖一笔。中国的科幻作家要进入一个大浪淘沙的时代,先富起来再好起来。
李亚平:科幻作家是宇宙的赠与,又带领我们回到宇宙
北京爱情故事,跑男制片人李亚平认为,中国科幻产业虽然还不是特别成熟,但是意识已经相当成熟,发展轨迹也相当明晰。最难的不是技术,而是我们这样的土地能否产生真正富有“理性的诗意”的作品,宇宙送给我们的这些科幻作家,能否带领我们走向宇宙。中国科幻作家长年的创作和积淀为此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制片人,李亚平在选择改编成电影的作品时,更注重作品的粉丝基础和关注度,以及强烈的内在价值。科幻进入电影是有阶段的,现在可能还是有观众关心的不是电影是不是科幻题材,而是故事呈现的好不好,在作品的选择上也会更以观众为导向。她认为相对于其他类型的电影,科幻电影的魅力在于可以让人体会到作为人的渺小,对未知的探索和恐惧,情感的共鸣,时间的概念,对永恒的渴望,更终极的关怀……这是科幻电影最动人的地方。
王东辉:科幻电影最终关照仍然是人与未来的关系
王东辉介绍说,自己在拍的原创科幻电影是一部近未来的非大制作电影。中国人喜欢跟风,不应该是科幻题材火了就要进入,不火就不拍,科幻电影还是要表现人对未来的探索,一个是对未来,一个是对外部空间,但最终着眼还是人与人的关系。在谈到小说改编成电影的实际操作上,他认为首先,小说拍成电影不一定要有太大改编,因为很多原著就是很适合拍成电影;其次,即使可能在具体呈现上有所改动,但最终还是要忠实于原作者创作上的核心。
刘慈欣对中美科幻电影都有长期的观察和研究,他指出即使是在科幻产业如此发达的美国,科幻电影和文学发展的差异也非常大,可以说美国的科幻电影已经背离了科幻本身。
刘慈欣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科幻电影未来发展面临着两个陷阱,这两个方面甚至是相悖的,需要导演和制片人不断地摸索和调整:
一是作为科幻迷的导演,按照科幻文学圈子和纯粹科幻迷的倾向和品味拍电影。电影应该面向更多的观众,按广泛的大众的取向做出某些调整,中国几万人的科幻迷不可能养活整个科幻电影产业。
二是有些制片人、导演根本不认同科幻,拍摄科幻电影只是跟风拍“行活”赚钱,缺乏科幻的情怀,也就是论坛主题中所谓“理性的诗意”。这样的作品可能叫好又叫座,但他的成功在其他的部分,如美国的科幻动作片,支撑他的是动作和特效,背后科幻电影的优势和内核还是没有发挥出来。
刘慈欣:科幻电影能推动科幻文学发展是想当然
在谈到作品的多题材改编时,刘慈欣认为,自己的小说是很适合改编成动漫的,因为动漫实际上是面向全年龄的,可以改编成更适合漫画的低龄化漫画,也可以是更忠实原著的成人化的方式,如《球状闪电》。刘慈欣对游戏产业的期待很高,认为游戏在未来很可能会成为最主要的艺术形式,在文学性上提高到更高的层次,现在也可以看到一些尝试和影子。
当然就目前来看,科幻产业的主要增长点还是电影。刘慈欣透露,自己很乐意直接写大纲给导演,也确实写过几个类似小说的大纲,题材有星际穿越的,抗击外星人的,时间旅行的等等。其实电影大纲是最能发挥科幻作家想象力的,因为不需要在文学甚至人物上付出太多精力,只需要呈现自己的世界设定和情节发展。
在西方,科幻电影还是以原创为主,改编也以短篇为主,改长篇的很少,如沙丘都不太成功。很多人想当然地以为科幻电影能推动科幻文学发展,然而并没有证据证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科幻电影近些年发展很快,但是科幻文学读者在不断老化,新的一代却并没有培养出来。对于中国来说,参与影视是科幻文学发展的一种可能。用多元的方式呈现自己的小说,也是作家对科幻产业的贡献。
张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先拍出来再说
张冉认为,自己对小说改编的要求并不高。各从业人员可以改编小说来赚钱,但是一定要认真地表达一些科幻的东西。比如有一些快消游戏不需要严密的庞大的世界观,很多时候只是借个壳子来盈利,实际上与科幻无关。
具体到自己小说改编成电影上,首先是改动过程中有一定话语权,不要太走样。其次是如果一定要有改动的话也可以有一些容忍,毕竟作为作者还是想看到自己的作品拍出来,至于拍的如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先拍出来再说”。
讲谈社:动漫电影是圈外人和科幻迷之间的桥梁
讲谈社即将把刘慈欣小说《超新星纪元》改编成动画,半年前把科幻和动漫结合起来还很难想象,站在却已经有了诸多尝试。中国动漫市场的主流年龄层是12-18岁。动画针对儿童较多,漫画的表现类型和类别非常丰富。日本很多都是带有科幻元素、奇幻融入科幻或者泛科幻,并不是纯粹的科幻漫画,不像中国还有软科幻硬科幻。相比而言,真正的科幻漫画更关注人类的未来,这一点在国内有非常好的沉淀。
漫画作品是通俗读物,内容也不需要特别高大上,现在雨果奖等国际大奖等都拉高了年龄层,开拓成年人漫画市场是很有可能的。事实上,漫画对动画、电影的呈现也有很多的帮助,从漫画改电影是非常容易的。动漫和电影应当成为圈外人和科幻迷之间的桥梁,把小众的科幻普及到市场上去。
中清龙图:科幻在未来一定是一个全球化的产业
中清龙图透露,七月份的时候上线了一个卡牌类科幻游戏,然而新用户的导入很困难。现在科幻题材很热,但是真正去看的人并不多,正如很多人就是在热点的时候知道三体,但是未必看过。但是至少现在资本愿意进去,对未来的科幻产业发展是有帮助的。
中清龙图依然对科幻游戏充满希望,游戏业的地域性不强,先天性地就面对全世界的市场,其他题材的推广都会受到地域文化的限制。而科幻是无国界的,科幻在未来一定是一个全球化的产业。对于游戏产业来讲,科幻只是类型上的差别,游戏最重要的是表现力,强调互动性,也非常看重世界观和架构,所以游戏的进入门槛虽然比文学和影视要高,但却是最能体现科幻精神的,科幻游戏的未来就存在于人类对未知和超现实的渴望中。
科幻产业论坛现场
随着科幻出版热潮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出版机构开始涉足科幻出版。此次论坛上,人民文学出版社、新星出版社和清华大学出版社等在内的多家出版社同科幻世界杂志社进行了深入探讨,为科幻文学的进一步繁荣提出了有益的见解。在科幻文学现状和培育新作者方面,各大出版社都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正在做的努力。
人民文学认为,作为出版方,应当打造多层次多角度的发表平台,给作者更多的机会和渠道。作者不要好高骛远,要从短篇,中篇小说开始写起,不断打磨自己的写作技巧。
新星出版社则对科幻文学的发展充满希望,“这是科幻文学发展最好的年代”。从需求方面来看,随着科学的迅速发展,科技从业人员人数的增加,国民对科幻文学的阅读诉求也必将增加。
清华大学出版社谈到了电子书和纸质书的关系,电子书和纸质书并不是完全对立的,更多时候电子书是纸质书的补充,很多不会去买纸质书杂志的读者通过电子书阅读科幻作品,了解了科幻文学,这样科幻读者的队伍将不断壮大,这对整个科幻文学的发展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她表示清华大学出版社也与果壳等合作,通过征文,出版短篇小说集等方式,推动科幻文学的发展。
科幻世界杂志社认为,中国科幻作品的断档只在长篇,中短篇非常兴旺。科幻不一定是小众,科幻完全可以是大众的,只有打破固有的认知印象,面向大众去创作,只有把科幻出版物变成大众出版物才是真正的出路。
科幻世界杂志是银河奖的主办方之一,还参与了估计新作者的星云奖的筹办,可谓科幻文学领域的“黄埔军校”,“科幻文学是科幻产业的源头活水,通过科幻世界杂志社和银河奖这一重要平台,科幻文学已由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一个由老、中、青三代构成的科幻作家梯队已经成型。由于他们的不懈努力,中国科幻文学整体创作水平不断提升,科幻文学从以青少年读者为主扩展至更广年龄层,还提供了大批优质的版权资源,为后续科幻产品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银河奖联合主办方微像文化的总经理张译文也表示:“微像文化是中国第一家完全以故事为驱动力的公司,创立之初便把目光投向了科幻。科幻不仅仅是一种类型文学,更是极具市场潜力的文化产业。今日,微像不但连续五年赞助中国科幻银河奖和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这两大国内顶级赛事,还专门成立微像发现奖,用以鼓励科幻创作。未来微像将继续立足于科幻开发,大力扶持科幻奖项,资助科幻创作,让这条产业链得以进入良性发展。”
编辑:李笑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