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劳动者有尊严,职教才能迎来春天

28.07.2014  10:56

          近日,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中国成人教育协会联合在京召开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科研机构、社会团体、行业组织学习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座谈会。与会专家认为,尊重劳动和劳动者,是提升职业教育社会地位的重要前提。
 
          “从社会舆论层面看职业教育,可以用三句话概括:大家谈起来都认为很重要,现实生活中又离不开,打心眼里却瞧不上。”中国职教学会会长纪宝成讲道,这些年来整个社会精英教育氛围过于浓厚,而且愈演愈烈,最集中的表现就是,中专院校要升为大专院校,大专院校要升为本科院校,每所大学都希望成为一所精英教育的大学。与追捧精英教育态度截然相反的是,“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的态度,是漠视、轻视,甚至歧视,从一定程度上导致职业教育被边缘化。要改变社会舆论对职业教育的看法,把‘劳动光荣’的重要性宣传好至关重要”。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杨进认为,职业教育的社会吸引力仍不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社会原因就是劳动和劳动者在当前焦躁的社会风气下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挫伤了人们对接受职业教育的选择。
 
          “发展职业教育的核心动力,是用市场的力量让学生在市场实现自身价值。如果一个混日子的公务员、白领就不如一个优秀的车工、焊工挣得多,人们自然而然就会转变对劳动者的态度。希望用市场的力量对应上层建筑的调整,使劳动变得更光荣。”中华职业教育社副总干事杨农这样表达自己的期盼。
 
          杨农认为,对劳动的尊重事关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所以职业教育不仅仅是“用”的教育。人们若不尊重劳动,就只能对投机尊重,对机会尊重,对机会主义的胜出者尊重,那么这个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就不容易提升。要让接受职业教育的孩子感觉幸福,不仅要挣到工资,还要做一个快乐的劳动者,一个有尊严有体面的人,如黄炎培先生所言,职业教育的根本特色在于“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这需要职教人,乃至社会各层面都做出不懈的努力。
 
          与会专家认为,职业教育往往是说起来重要、选择起来次要。追求学历教育,轻视技能教育;追求普通教育,轻视职业教育,以及公众对一些职业教育学校的调侃揶揄,反映出社会的普遍心理。职业教育发展遇到如声誉低、社会认同度低、生源差等种种困境,尽管原因众多,不过其中“三低一高”政策难逃其咎。1999年的教育部出台的《关于试行按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实施意见》,其核心内容是对高职毕业生不包分配,不发教育部印制的毕业证内芯,不发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派遣报到证,教育事业费以学生缴费为主,省级财政补贴为主(实质就是按教育成本的高收费),此即“三不一高”。
 
          “不能因为它姓‘职’,就继续延续这样有失公允的政策。”杨进呼吁,要大力加强对于职业教育的投入保障机制。纪宝成也认为,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不合理,需要做出较大调整。
 
          除了呼吁加大经费投入保障,大家还结合各自工作实际,从不同角度探讨交流了在新形势下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提高发展保障水平的思路,提出了很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专家认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当务之急是转变观念,打破职业院校“低人一等”的形象。
 
 
          杨进认为,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的定位。从制度层面打通职教生从高中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架起人人皆可成才“立交桥”,打破个人发展的天花板。二是要全面深化改革。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改变歧视性政策。其次要深化办学方向和课程体系改革。职业教育需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让职业教育发展更加“职业”、更有特色。
 
          纪宝成则表示,除了要增强社会舆论对职业教育的美誉度、在宏观制度上对职业教育保驾护航之外,职业教育还要给学生提供健康成长的环境。“职业院校需要‘科学定位、各安其位、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纪宝成对前几年一些优秀高职院校忙着升格提出批评,“不要总想着培养拔尖人才,要忠心、忠诚于职业教育,努力培养一流劳动力大军,职业院校要有这样的志气、志向,才能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