卯住难啃“硬骨头” 打响扶贫攻坚战
夏宇光 记者 张桂英
“十二五”以来,我省大力整合各类扶贫资源,以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贫困村为主战场,坚持专项、行业和社会扶贫同步推进,合力推进扶贫开发,共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9.5亿元、行业部门资金357.8亿元,支持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的显著成效。
尽管成绩显著,但贫困问题在我省依然突出。记者从省扶贫办了解到,目前我省贫困地区与非贫困地区的差距依然很大,还有1800个村、214万农村人口处于贫困状态。在首个中国扶贫日到来之际,记者走进省政府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探寻这些扶贫“硬骨头”的脱贫之路。
实施精准扶贫焕发内生动力
构建政府、市场和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工作格局,创新工作推进机制,增强扶贫开发内生动力,是今后我省全面推进扶贫攻坚的战略方向。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省正在建立精准扶贫机制,对每个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制定脱贫规划,实行精准化管理,确保脱贫。同时,通过建立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投入保障机制,协同作战。建立整村推进、以工代赈、产业扶贫、就业促进等专项扶贫到户工作机制,确保贫困户稳定脱贫。建立行业部门优先支持贫困地区发展机制,促进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按照规划,全省扶贫开发非重点县、省重点县和国家重点县贫困村及统计在册贫困人口要分别在2018年、2019年、2020年前完成脱贫任务。
加强监督,确保扶贫效果,建立完善科学的扶贫管理机制工作也正在进行中。逐级建立扶贫开发任务目标责任制,建立扶贫任务分解、扶贫资金测算、项目审批权下放、目标责任落实“四个到县”的管理机制。强化省级统筹、市级跟进、县负总责管理体制,充分调动地方脱贫的主动性,使党委政府把工作重点放到扶贫开发上来,确保各项扶贫措施落到实处。建立驻村扶贫机制。确保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目前省直机关组建的28个驻村工作队,已经深入到28个重点县贫困村驻点工作。
立足民生民愿均衡发展公共服务
在省政府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记者看到一串令人振奋的数字:到2015年,贫困地区农村饮水安全得到基本解决;基本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5%,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基本健全县、乡、村三级卫生计生服务网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稳定在90%以上;显著提高乡镇综合文化站、中心村文化体育设施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能力……到2020年,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程度和自来水普及率进一步提高;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体系更加完善,服务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持续提高;群众获得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更加均等,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覆盖城乡、结构合理、运行高效的目标,促进农村文化全面繁荣……
省扶贫办主任张希良告诉记者,关乎贫困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饮水、教育、医疗和文化事业,都是我们发展的重点,不能有一项“瘸腿”。
夯实基础建设筑牢发展根基
基础设施建设,是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实现贫困地区稳定脱贫的前提条件。为了筑牢贫困地区的发展根基,我省在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中将道路交通建设、电力保障、农村泥草房改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这些投资大、耗时长的大项目一并纳入,全面推进。透过一项项具体的建设目标和要求,一个个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现代的贫困地区美好发展前景图展现在记者眼前——
到2015年,贫困地区县城通二级以上等级公路,乡(镇)、村全部通硬化路;支持符合农村泥草房、危房改造条件的贫困户住上安居房;稳步实施井灌区“机改电”工程,大力实施节水增粮工程,逐步向可控制农业灌排体系发展;稳步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
到2020年,基本实现农村公路网络化,行政村通班车率100%,贫困村中心屯巷道全部实现硬化、美化;基本消灭农村泥草房和危房;贫困地区城乡用电实现同网同价,稳步推进水稻智能化催芽车间、育秧大棚、粮食仓储、烘干等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扩大农产品增值空间。
做大做强产业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产业扶贫力度更大。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粮食产业、特色产业、旅游产业已被我省列入贫困地区扶持发展的重点产业。
一是稳定粮食产业。把粮食生产作为增加贫困农民收入的基础性产业来抓,稳定贫困地区粮食种植面积,快速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到2020年,贫困地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提高15%以上。
二是发展特色产业。完善对贫困地区开发特色优势产业的支持政策,扶持带动能力强的农、林、牧、渔等龙头企业,建立企业与贫困农户紧密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民稳定增收。大力培育以贫困户为主体的各类农民合作社,培育和扶持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建设规模化特色优势产业基地,提高特色产业增收水平。
三是开发旅游产业。依托贫困地区特色旅游资源,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产业。重点扶持符合条件的贫困村开展“农家乐”、“乡村旅馆”等旅游项目建设,带动贫困户劳动力就业。
通过实施产业扶贫,到2015年,国家和省重点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要分别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的60%和70%,到2020年分别提高到70%和80%。
编辑: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