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迷人“夏都”何以成为爱乐之城

22.06.2017  03:12

  新华社哈尔滨6月20日电题:哈尔滨:迷人“夏都”何以成为爱乐之城

  新华社记者杨思琪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18日晚,身着一袭黑色长袍的著名电影配音艺术家乔榛诵读的《琵琶行》,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如水波荡漾,令听众如醉如痴。正在哈尔滨大剧院举行的这场主题为《声影》的中外戏剧名篇诵读会,又为这座城市增添注脚,在微凉的初夏掀起一阵热潮。

   一座剧院的号召

  外观哈尔滨大剧院,线条流畅,如一条银色绸带飘扬于蓝天碧水之间,又如两座洁白雪山在江风中屹立,与周围湿地融为一体。28岁的哈尔滨姑娘公珣带男朋友从杭州回家乡看望,参观首选这个景观别致又“高大上”的地方,“它的华美不亚于国外著名建筑。”公珣说。

  恰逢父亲节,来自美国的安德鲁和女儿前来欣赏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吉他四重奏,作为共度节日的礼物。安德鲁说,他喜欢哈尔滨的国际范儿,这里的琴弦上洋溢着世界音乐。

  大剧场的诵读经典,小剧场的吉他演奏,“传统与西洋碰撞,现代与古典交汇,大剧院是一个神奇的艺术收纳所和集散地,让艺术爱好者在这里都能找到归属。”哈尔滨大剧院副院长李耀群说。

  众多世界级高端演出和多场戏剧节、艺术节吸引全国各地观众慕名而来,这里成为哈尔滨文化汇聚的新中心,也让哈尔滨在短时间内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

  《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曾一票难求,不少观众席地而坐;被视为“无法搬出俄罗斯”的鸿篇巨制《战争与和平》曾以4小时超长规格、600人超大阵容在大剧院连演3场;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国家芭蕾舞剧院打造的《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连演6天,让市民感慨“在俄罗斯要花巨资、排长队才能看到的演出来了家门口,生活幸福指数暴增。

  “一座好的文化建筑能够凝聚城市的文化力量。”哈尔滨大剧院院长钱程介绍,大剧院自2016年3月运营以来,经精心挑选和洽谈,一年内开展了220多场演出,当前的演出目录已经排到了明年元旦。

   一种文化的开创

  20世纪初,国外大批歌唱家、演奏家、指挥家移居哈尔滨,西方音乐源源不断涌入,让哈尔滨成为我国接触欧洲古典音乐最早城市之一,为哈尔滨音乐文化的发展与繁荣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中国时间最长、届次最多的音乐盛会——“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成为哈尔滨的代名词。

  在悠久历史和文化的浸润下,哈尔滨文艺人才辈出。戏剧表演艺术家白淑贤,话剧、影视剧演员李默然、孙红雷、宋佳,音乐人金铁霖、李健,主持人敬一丹,相声演员师胜杰等,把哈尔滨艺术带出家门、引向世界,提升了哈尔滨的地域文化形象。

  多年从事音乐教学工作的哈尔滨教师王岩认为,一座城市音乐文化的发展不是办几场演出、卖几张票、出几个名人那么简单,成功的文化建设既要有历史积淀,又要有服务现实的城市生活,更要能够驱动城市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而这一切都以优质的人才为保障。

  去年3月,带有新古典建筑风格的哈尔滨音乐学院在松花江北岸落座,并与俄罗斯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等院校取得合作,为哈尔滨音乐人才培养、研究教学、国际交流打造新摇篮。在这座年轻学院迎来的第一个跨年夜,学校师生打造一场新年音乐会,管弦声声,琴音袅袅,似乎传唱着哈尔滨音乐发展的新乐章。

   一场全民的共同爱好

  在《声影》演出现场,时时可以看到穿着礼服的观众,还有不少人是坐飞机、乘高铁从外地专程赶来观看演出,“拉杆箱观众”已经成为这座剧院的独特一景。

  演出结束后,演出筹办方、上海电影演员剧团团长佟瑞欣收到了一条横幅:“佟瑞欣,你是我们家乡人的骄傲。”佟瑞欣说,这是他演出多年第一次收获如此惊喜,感受到了作为一名哈尔滨人的荣耀,他被这里激活的音乐细胞所震撼:市民们热爱音乐、尊重音乐、享受音乐,哈尔滨的音乐品味和音乐修养显著提高。

  在东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声乐教授蒋丽看来,艺术的学习不仅是课堂上的理论积累,亲临现场观摩优秀的艺术家如何展现、如何表演,更是有意义的实践。如今,哈尔滨越来越多的专业性、高水准的演出提供了“第二课堂”,为艺术氛围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悠扬的音乐在中央大街上渐次响起,合唱团在河畔公园里排练,一对对老夫妻在街头拉着电子琴,唱起动人的歌曲……各大公园内、城市绿荫处一场场开放的民间音乐会拉开帷幕,让哈尔滨处处有乐声。

  从松花江畔到歌舞剧院,从民间乐曲到国际潮流,哈尔滨打造着一道音乐长廊,展示着一张音乐名片,散发着“爱乐之城”的魅力,既传承着历史,诉说着现在,也开拓着未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