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吉喆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的开场白

02.09.2015  09:36

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的开场白

( 2015年 9月 1日)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宁吉喆

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下午好!很高兴参加今天的记者吹风会。近一段时间,各方面对中国经济形势及下一步走势都十分关注。这里,我主要想谈四方面看法。

第一,我国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整体平稳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从主要指标看,宏观经济运行总体是稳的。一是经济增长总体平稳。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 7%,与一季度持平,符合全年增长预期目标。这个 7%,是在经济总量已超过 10万亿美元的基础上实现的,所形成的增量远超过去两位数增长时期,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相比,仍然走在前列。二是就业形势保持稳定。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 718万人, 31个大城市调查失业率稳定在 5.1%左右。三是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 7.6%,继续快于经济增速。四是物价涨幅平稳。农业形势较好,粮食生产有望再获丰收,为价格稳定提供了重要基础。 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 1.6%。五是对外贸易规模基本稳定。前 7个月出口下降 0.8%,进口下降 14.6%。进口下降较多主要受价格大幅下跌影响,剔除价格因素, 6、 7两个月进口量同比增速均在 3%左右。

大家可能也注意到, 7月份我国出口、投资、工业等部分领域有所放缓,这总体上属于经济运行的正常波动,其中既有外部环境的影响,也有季节性因素和基数的作用。出口下降主要是受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对我出口带动作用减弱、多数新兴经济体增长下滑,以及去年同期基数较高的影响。从目前情况看, 8月份出口形势将有所改善。投资放缓有暑期季节性回落的因素,前 7个月投资累计增长 11.2%,比上半年回落 0.2个百分点,小于 2009年以来 0.3个百分点的平均回落幅度。随着房地产交易持续回暖、基础设施投资资金状况改善,下一步投资有望缓中趋稳。工业方面, 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6%,比上月回落 0.8个百分点,主要是汽车制造业回落较大所致,下拉幅度超过 60%;部分高耗能行业主动调整减产、一些地区受台风等天气影响较大,也给工业增长带来一定影响。 8月份以来一些实物量指标有所好转,截至 8月 28日,全国发用电由上月下降 2%转为增长 3%;至 8月 27日,铁路日均装车较上月增加 1.2%,预示工业运行有望回升。

第二,经济结构调整升级步伐加快,结构性改革有力促进了增长动力的转换接续。

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分析看待中国经济形势,不能仅盯住短期内经济增速的起伏波动,而要更多关注结构调整和深化改革对中长期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

今年以来,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眼于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一是需求结构继续改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前 7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 10.4%,网络零售等新型消费模式实现 37%的迅猛增长,所占比重已接近 10%,旅游、信息、文化、健康等服务消费持续升温。投资在增速放缓的同时结构持续优化,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 11.2%,服务业投资快于二产投资,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投资均明显快于高耗能行业。上半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 60%,同比提高 5.7个百分点。二是产业结构调整扎实推进,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型趋势明显。上半年服务业增长 8.4%,增速同比提高 0.5个百分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上升到 49.5%。工业内部结构加快调整,传统产业中缺乏竞争力的企业逐步退出市场,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保持较快增长,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智能电视、轨道交通设备等产量实现两位数甚至成倍增长。三是区域发展“四大板块”和“三大战略”统筹推进,一批新的增长极、增长带正在逐步形成。地区间经济运行态势有所分化,经济体量较大的东部地区以及大部分中西部地区运行总体平稳,结构调整起步早、力度大的地方发展态势普遍较好。各地加快与“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战略对接,“三大战略”的辐射带动作用日益显现。四是节能减排取得新成效,生态环境继续改善。上半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 5.9%,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下降 2%、 2%、 3%、 6%以上,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总体继续好转。

结构调整之所以取得积极进展,很大程度上在于改革攻坚力度不断加大,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发挥。通过“三管齐下”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和优化服务,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和发展潜力;财税、金融改革稳步推进,结构性减税力度进一步加大,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迈出重要步伐,民营银行设立进入常态化审批阶段;投融资、价格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中央层面投资核准事项已减少 76%,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运营铁路和城市基础设施,组建创业投资、产业投资基金等取得积极进展,政府定价项目大幅减少约 60%;与此同时,在国企国资改革的顶层设计、构建对外开放新体制、推进城镇化和农村改革、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健全民生保障机制方面,也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

第三,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备较强支撑。

展望未来,我们对发展前景充满信心,这种信心来自我国经济所拥有的巨大潜力、韧性和回旋余地。

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正在深入推进,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新型城镇化孕育着巨大的市场需求。解决“三个 1亿人”问题,也就是到 2020年促进 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 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 1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会释放出巨大的投资与消费需求。产业升级势头迅猛。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快与传统产业融合,智能设备、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行业蓬勃发展,服务业发展步入快车道,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持续提高,将不断提升产业发展素质。区域发展空间广阔。随着高铁、高速公路和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向中西部地区延伸,区域间要素流动更加便捷,各地区比较优势将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有望形成一批新的增长极、增长带。创新驱动作用日益增强。每年新毕业大学生超过 700万人,年轻人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已接近 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企业研发投入不断增加、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将为提高发展质量效益提供有力支撑。

第四,我们有条件、有能力巩固向好势头,促进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总的来看,当前我国经济保持了中高速增长,发展水平逐步向中高端迈进,发展动力进一步集聚,符合宏观调控与发展预期。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仍然错综复杂,特别是近一个时期,国际股市、汇市以及大宗商品市场出现大幅震荡,并在不同市场之间、不同国家之间以及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引发共振回馈,给世界经济复苏增加了新的不确定因素,我国金融市场、进出口、工业品价格等受到的影响也在加深,经济运行遇到新的压力。在“三期叠加”背景下,国内经济运行中一些深层次矛盾和潜在风险进一步暴露,部分地区和行业还会面临较大困难,保持经济平稳运行仍需付出艰苦努力。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部署,按照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牢抓紧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牢牢把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一是以更加精准的定向调控、相机调控,对冲经济下行压力。继续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在区间调控基础上,见微知著、灵活施策,有针对性地加强预调微调,着力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应该说,在宏观调控方面,我们已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政策上也有较大空间和较多手段,能够应对各种复杂困难的局面。二是以更加有力的改革创新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结构优化升级。继续推出一批重大改革举措,以结构性改革推动结构调整,更加有效地发挥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引擎,大力培育新经济增长点。三是以更加有效的政策落实,巩固经济企稳向好势头。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加快落实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各项政策措施,加强政策预研储备,稳定社会预期和市场信心,确保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我们相信,随着改革开放力度不断加大,经济结构加快转型升级,发展的动力活力将持续积聚增强,中国经济完全能够在质量效益提升的基础上保持中高速增长,为世界经济复苏和稳定发展继续做出新的贡献。

 

来源: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