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关注]土豆变主粮 黑龙江大有可为

06.02.2015  11:58

  近日,农业部发布消息,我国将力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即让土豆成为继大米、小麦、玉米之外的第四大主粮作物。土豆变粮食,引来不少网友热议。记者就此采访了我省的农业专家,专家认为,我省作为粮食大省,发展马铃薯规模种植优势很大,在推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中,我省大有可为。
  发展规模种植龙江有优势  
  “我省西部风沙干旱区和盐碱区降雨量偏少,不适合种植玉米、大豆等作物,但马铃薯在这里却可以很好的生长。”省农科院总农经师矫江认为,应利用气候和土壤的特性,在我省西部地区大力发展马铃薯种薯种植,争取建成全国最大的种薯基地。“我省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淀粉的形成。”矫江说。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马铃薯岗位科学家盛万民告诉记者,我省每年的马铃薯种植面积在500万亩左右,平均单产达到每亩1.72吨,总产量为860万吨。要想使马铃薯成为主粮,好的品种是必为可少的要素之一。每年我国可调运的种薯大约在300万吨左右,黑龙江省至少要占到1/6的份额。“数字的背后,说明黑龙江省有着强大的马铃薯品种作为支撑。
   产业链条延伸尚存发展空间  
  与小麦、玉米、水稻相比,马铃薯全粉储藏时间更长,在常温下可贮存15年以上,一些国家把马铃薯全粉列为战略储备粮。而黑龙江省在马铃薯精深加工方面还属于刚刚起步阶段。目前,黑龙江省的马铃薯绝大多数都被用作鲜食、饲用和留种,加工成淀粉、粉丝、粉条、全粉、薯条、薯片等产品的仅占极小一部分。省农科院总农艺师闫文义表示,“马铃薯加工多以初级加工为主,限于生产粗制淀粉,制作粉丝、粉条等,加工深度不够,经济效益不高,消化能力有限。这表明,黑龙江省在马铃薯深加工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全营养粉是马铃薯成为第四大主粮的关键要素。专家认为,应拓宽马铃薯精、深加工渠道,以主食化为切入点,丰富土豆的产品应用范围,促进土豆加工多样化,实现初级农产品销售向加工食品转变。并要发挥现有初加工优势,重点加强精加工发展,研发生产出新型土豆主粮产品和营养保健食品。同时,要加快形成区域化、规模化生产模式,培育加工企业,拓宽马铃薯产业链条。
  破解发展瓶颈才能走上坦途  
  盛万民认为,要将马铃薯加工成主食,还必须进一步解决其产品的即食性、方便性、保鲜性和营养安全等诸多问题。“小麦和水稻能够成为主食,是因为其加工的便利性。”盛万民说。“就比如大米,我们抓一把洗干净放在电饭锅里,只需要按下开关,一锅香香喷喷的大米饭很快就能做好。现在需要科研人员研究的就是如何让马铃薯也能如些便捷的被人们当成主粮食用。
  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稻米加工岗位科学家、省农科院食品加工研究所所长卢淑雯告诉记者,该所正在尝试开发可直接应用于百姓家庭自制蛋糕的马铃薯“预拌粉”,并通过生物技术、挤压重组技术等手段改变马铃薯淀粉理化特性,拓宽产品研发的范围。同时,省农科院植物脱毒苗木研究所也在马铃薯全粉及深加工产品上动起了脑筋。马铃薯酒和马铃薯冰淇淋就是他们最新的产品。
  据黑龙江省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省农科院脱毒苗木研究所副所长吕典秋介绍,马铃薯冰淇淋和市场上常见的冰淇淋不太一样,其主要成份是具有丰富营养元素的紫色或红色的马铃薯颗粒全粉,并搭配适量的奶粉和白糖,不需要加入任何食品添加剂和固化物,最终通过冰淇淋机加工成马铃薯冰淇淋。特别适合儿童和老人食用。“马铃薯冰淇淋由于原料天然,保证了产品绿色、健康、无公害”,吕典秋说。
  出台政策促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发展  
  目前,马铃薯“主粮化”这一提法还只是中国农科院、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指导委员会和中国种子协会一些专家的意见,并没有上升到国家层面。省农科院专家呼吁,要想真正推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必须出台相关的国家政策。
  “马铃薯主粮化战略,不但需要有好的品种,同时也需要有一个相对完善的育种创新体系来保驾护航。”黑龙江省农科院总农经师矫江说。矫江建议,要使马铃薯主粮化,必须像对待玉米、小麦和水稻等粮食作物一样重视马铃薯,应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并尽快确立马铃薯的主粮地位、加大脱毒种薯扶持推广力度;建立、健全马铃薯种薯的检测和监管力度;改善贮藏及运输配套设施,建立标准贮藏库,减少贮藏损失。
  “同时,要以市场为主体,并对消费者进行适当的引导。”闫文义表示。如果土豆主粮化能够推广,也是食物多样化的一种体现,但能否做成,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让马铃薯成为人们离不开的主粮,不是主观意志能决定的,最终取决于消费者习惯、接受程度、市场化运作等多重因素。只有让老百姓吃得起、方便吃、愿意吃,马铃薯才能成为主粮。”闫文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