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好政策为啥没落到实处?——聚焦稳增长等政策落实跟踪审计

07.09.2015  12:44

 

新华网北京8月28日电(记者 董峻、高敬)发改委和能源局不按规定把有关审批事项纳入清理范围、海关总署自行设立准入类职业资格、广西无依据设立收费项目从而增加企业负担……

28日,审计署的一份审计公告披露了29个省份、29个中央部门及7个中央企业的相关审计情况,显示出一些地方和部门在贯彻落实中央政策措施上执行不力。

政策未落实,配套不完善

审计发现,一些部门没有及时细化相关政策、制定配套措施,影响了政策措施的落实。如民政部未根据国务院相关要求按时出台慈善组织及社会捐赠等3项具体措施;黑龙江由于省发展改革委和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两家主管部门意见不一,未按时下达保障性安居工程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计划。

有关部门和地方虽采取了积极措施,但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较为突出。如福建出台的财政资金扶持办法不利于调动社会资本积极性;陕西、河北的个别金融机构通过“以贷转存”等方式变相提高中小企业融资费用;江苏个别企业融资被增加了存单质押、年中年底存款等多项附加条件。

审计还发现,一些地方和部门在推动企业信用公开、通关便利等措施力度不够。如今年上半年长春海关、吉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办理“一次申报”进口数量占全部进口申报数量的比例,分别仅为5.05%和3.7%。

审计署财政审计司司长郝书辰对此表示,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方案、政策措施,但一些部门和领域的具体制度规定没有及时修改完善,有的甚至成为改革推进过程中的障碍。

564亿元财政资金趴在账上睡觉

7月份的跟踪审计,着重审查了财政存量资金和闲置土地的盘活利用情况,这是当前财政管理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在7月初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要求各级财政将已收回的2500多亿元沉淀和违规资金加快统筹用于急需领域;国务院将239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存量资金调整用于在建重大项目;对闲置土地处置不力的收回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

审计发现,22个省份及2个中央部门存在资金沉淀和土地闲置问题,如黑龙江、吉林、辽宁省财政存量资金未及时盘活,部分中央专项资金安排下达不及时;湖南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补助资金6亿元,由于省财政厅、发展改革委尚未完成具体项目的分解细化工作,上述资金闲置未用;吉林部分棚户区改造项目取得的国家开发银行贷款55.6亿元闲置等。

据审计署财政审计司副司长胥连碧分析,政府各部门职能与预算分配权的界定不清晰,使财政资金分配中出现多头管理、交叉重复等问题;一些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规定没有及时修改完善,有些特定事项已解决,按既定渠道安排造成现实中大量预算资金沉淀。此外,还存在预算编制不尽科学、预算监督制约机制不完善的情况。

个别部门和地区简政放权不到位

审计发现,有3个中央部门和2个地区未按规定落实简政放权要求:

--2012年,海关总署自行设立预归类服务人员职业资格,并指导中国报关协会组织人员培训和考试。2014年,海关总署未按要求清理上述职业资格。截至2015年7月底,已有3182人参加资格考试。

--发改委、能源局未将“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国家能源研发(实验)中心”认定事项纳入审批事项清理范围。

--河南省工商管理局和省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未按时实现信息共享,影响了全省“三证合一”实施效果。

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说,有些宏观政策之所以在实施过程中不尽如人意,一个问题是政策传递过程中没有能够形成完整的链条。比如,中央形成了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新的布局,但这种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需要基层具体落实和直接操作,在指导具体业务运转上,一些地方权力形成了规则和惯性。这不仅仅是稳增长方面,而是整个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都遇到了类似问题。

18个重点项目“慢作为

审计发现,有18个项目推进慢的问题较为突出,涉及项目投资502.73亿元。其中“慢作为”的典型案例之一,就是山西省70处引调提水工程建设任务未按要求完成,导致中央专项补助资金2.41亿元闲置。

吉林省四平市多报棚户区改造新开工任务完成量及整改情况的问题,则更为严重。2014年,吉林省下达四平市棚户区改造开工任务共计9365套,计划投资18.34亿元。四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局当年11月上报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全部完成,实际多报8165套。跟踪审计发现,至今年5月13日仍有6356套未开工。

郝书辰表示,下一步,审计署也将加大对跟踪审计发现问题整改情况的检查力度,督促有关部门和地方及时整改,并对整改情况进行通报。同时,督促相关部门和地区加大追责问责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