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大学上技校”是打破常规的理性务实
2014年8月底,王静以高考理科总分537分的成绩(超过当年山东高考理科二本线十几分),收到山东当地某重点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这意味着,只要愿意,王静就可以进入她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念书。但是,19岁的农村娃王静作出了一个在旁人看来极其“叛逆”的决定:放弃念大学,到技校学技术。(6月1日《中国青年报》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惯性思维中,读大学一定比上技校有更好的前途。考不上没办法,考上了却放弃,无论是出于家庭因素的考量,还是因为现实逼出的无奈,在用分数衡量学生的考试评价体系中,父母“自然不大乐意”,人们也有理由这么想,比如,就有人指摘她“等好不如捞现”太功利太短视。但在我看来,她的打破常规,恰恰体现了年轻人对自我清晰认知和难能可贵的务实精神。
上大学为了什么?有人是为远大理想,但更有人仅仅是为了一张本科文凭好找工作。那么,都往学术型大学钻,这就是浪费时间,有多少必要性?而且,并不是有了大学文凭,就能有工作,更别说有个好工作。甚至有着雄厚教育背景的“海归”、博士等,在每年就业难里也不乏他们的身影。有报道说,今年将有大学毕业生749万,就业难将是历年之最。这更让人心凉。
一方面是“大学生过剩”,另一方面,“技工严重缺乏”却时有所闻。这种就业冰火两重天的反差格局不改,对国家的稳定和谐和长远发展,都是危险的。为此,我国出台了一系列休学创业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而最狠的招,当属全国1200多所高等院校中的600多所地方院校,将转型为职业教育,以期改变职校上不重视、下不待见,一条腿走路的教育现状。如何让蓝领和技术人才突出重围笑傲职场,需要行政政策推动,需要学校支持,也需要学生理解并接受。
知识改变命运是个永不过时的真理。如果上了大学却找不到工作,还谈什么改变命运?啃老虽为人不齿,但很流行。要啃老也要有啃老的资本。对一个贫穷小山村的农家子弟,甚至连最基本的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能力都没有,这对怀有朴素感恩情怀的人来说,既是痛苦,也是残忍的折磨。此时此刻,能找到相对满意的工作,可能就是人生最幸福的事。明知未来模样却不知道取舍,一头犟到底,这不是执着,而是自私,是不切实际的好高骛远。
在一个耻谈理想的时代,只要还有理想在,就值得赞扬。在实现理想的路上,每个人的脚步不同。但相同的是,靠近理想,需要不懈努力。“理论部分基本满分,实践部分名列前茅”,在这个不被某些人看好的舞台上,刚一开始,她就已经旋转得风生水起。她的未来,已经清晰可见。
这恰恰表明了一个道理,一个人选择未来,正如选择穿鞋,不合脚的鞋子,再漂亮都是零,违心地读四年而无用武之地,不如实实在在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孩子的未来,在他们自己手中,真正的关注,就是目送他们的背影,不必为他们指点未来。
文/晴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