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大熊猫保护区达16个 种群密度居全球之首
9月22日是“国际熊猫节”,最新的普查数据表明,活跃在秦岭中段南部的野生大熊猫数量约345只(不含1岁以下幼体),种群密度达到0.096只/平方公里,居全球之首;大熊猫栖息地面积目前达到36万多公顷,其中75.66%的面积质量良好,适宜或较适宜大熊猫生存。
秦岭大熊猫被称为“国宝中的美人”
考古发现,800万年前大熊猫的始祖“始熊猫”就已经出现,当时的“始熊猫”个头小,成体只有现在大熊猫的一半左右,是一种由“拟熊类”演变而成的,以食肉为主的最早的熊猫,个体犹如一只较肥胖的狐狸。距今400万年前被称为“始熊猫”的化石,是在云南元谋发现的。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秦岭就有大熊猫,汉代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中提到的“貘”指的就是大熊猫。清代后期,秦岭地区的大熊猫分布区大大缩小,如今只能在佛坪等8个县23个乡镇的深山老林中发现它们的身影。
被发现几十年来,秦岭大熊猫逐渐揭开神秘的面纱——不同于四川大熊猫的寻常可见,秦岭大熊猫往往难觅芳踪,作为“秦岭四宝”的秦岭亚种野生大熊猫,体型肥硕似熊、丰腴富态、头圆尾短、个体偏大、体毛粗糙,腹毛略呈棕色色泽。
2005年,秦岭大熊猫亚种才被世界公认,是目前大熊猫家族中数量最少、最晚被发现的亚种。某种植物分布在不同地区的种群,由于受所在地区生活环境的影响,它们在形态构造或生理机能上发生某些变化,这个种群就称为某种植物的一个亚种。
秦岭大熊猫亚种和四川大熊猫在形态上已经形成了明显差异,四川大熊猫胸斑为黑色、腹毛为白色。由于秦岭大熊猫鼻骨比四川大熊猫短五分之一,显得脸部更圆、更漂亮、更憨态可掬,所以很多人将秦岭大熊猫称为“国宝中的美人”。
调查显示种群密度居全球之首
省林业厅相关动保专家说,2011年至2014年,历时3年,陕西进行了第四次大熊猫综合调查,对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大熊猫栖息地状况和大熊猫分布区周边社会经济情况、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管理状况以及圈养大熊猫,进行了本底调查,调查范围涉及佛坪、洋县、周至、太白、宁陕、留坝、城固、宁强、户县、凤县、镇安等11个县。调查结果显示:陕西秦岭地区野外生存大熊猫约有345只(不含1岁以下幼体),比10年前增加两成;大熊猫栖息地面积由10年前的34.7万公顷增加到36万公顷;种群数量与2003年第三次调查相比,明显增加,增长比例为26.4%,为全国最高,种群总体状况稳定、富有活力,种群密度为每平方公里0.096只,为全国最大,全球之首。
“大熊猫数字的稳定增长,反映了陕西生态环境的好转。”动保人员说,通过多年的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大熊猫的栖息地得到休养生息。目前,陕西省内适宜和较适宜大熊猫生存的栖息地占大熊猫栖息地总面积的75.66%。大熊猫栖息地竹子分布面积约314807平方公里,占全省大熊猫栖息地总面积的87.30%,为大熊猫的生存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由于新保护区的建立以及原有保护区保护管理能力的提升,原本数量较多的大熊猫核心种群得到了更有效的保护,核心种群数量进一步增长、栖息范围也有所扩大。地处秦岭中部的兴隆岭局域种群和牛尾河局域种群大熊猫数量占全省野生大熊猫总数量的90.7%,它们的个体数量增长,也是陕西大熊猫整体数量增长最大的贡献部分。
保护体系保护区总数量达16个
据介绍,经过多年努力,我省初步建立起由省、市、县、保护区和基层站点等各级保护机构构成的,覆盖全秦岭大熊猫分布区较为完整的“大熊猫立体保护管理体系”。10年来,秦岭大熊猫保护力度之大,史无前例。相比第三次大熊猫调查时,大熊猫保护区的数量增加了11处,保护区面积增加约1692平方公里,增长了91.75%;自然保护区内大熊猫栖息地面积占全省大熊猫栖息地总面积的56.14%,所占比例提高了近28个百分点;自然保护区内大熊猫数量占全省大熊猫总数的75.94%,所占比例提高了7个百分点。8处省级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特别是2003年第三次调查后,随着国家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的实施,我省的大熊猫保护管理工作进入了全面强化野外保护能力的快速发展阶段。2002年至今,在秦岭大熊猫栖息范围内先后新建了桑园、牛尾河、黄柏源、天华山、平河梁等11个保护区,使陕西省大熊猫保护区总数量达到了16个。但是,由于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矛盾十分突出,加之异常气候影响、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严重及其自身繁殖能力较低等原因,仍有约43.84%的大熊猫栖息地未能得到有效保护,秦岭东、西部局域种群保护形势依然严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