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龙江绿色食品绽“绿”不败

29.01.2016  10:28

  “黑龙江的绿色食品虽已叫响全国,但近年来其他省份也奋起直追,对我们的竞争和挑战越来越大,我们必须打响保卫战……”、“互联网+是绿色食品更好发展的良机,但是懂得电商的人才匮乏,亟待培养……”、“绿色食品从种植到销售,必须制度化、法制化……”在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对我省的绿色食品发展极为关注,积极建言献策,谋划龙江绿色食品发展的当下与未来——

  立足三大挑战让龙江“绿”意更浓

  米饭,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主食。去年,伴随着新米的上市,一场针对五常大米的品牌保卫战也正式打响。保卫战给五常大米带来了哪些改变?绿色食品品牌应该如何建设与保护?以五常大米为代表的我省绿色食品应该如何壮大?在省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的分组讨论上,来自五常市的人大代表丁顺对这场“战事”的回顾与体会,受到与会代表的普遍认可,引人深思。

  五常大米“亮真的、打假的、售好的

  去年10月16日,省市联席会议提出,加强五常大米品牌营销与保护工作,打一场五常大米品牌营销与保护硬仗。随着五常大米品牌保卫战的打响,五常市开始了一场“亮真的、打假的、售好的”品牌保卫战。

  省人大代表丁顺介绍说,“保卫战”目前已经取得了四个方面的效果。一是品牌保真,去年五常市建立了五常大米臻米网。借助互联网通过“三确一检一码”即确种子、确地块、确投入品;“一检”是产品检验报告单;“一码”是包装袋上的溯源防伪码,目前已有184家企业取得了防伪溯源认证,160家企业取得地标使用权,保证了五常大米全真亮相。二是让消费者放心,只要是在臻米网上购买的五常大米,保证是真品。三是生产者的收入增加了。去年五常水稻的价格和没有打假的时候相比,一斤增收了0.4元。四是产加销结合的更紧密。生产企业为了把稀有资源真正的“拢得住”、“销得出”,和基地的关系更紧密了,并逐步从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发展为按欧盟标准生产,注重与国际市场接轨。

  龙江绿色食品应面临三大挑战

  五常大米的品牌保卫战取得了成功,那么它带给我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怎样的启示呢?丁顺认为,龙江的绿色食品应面临三大挑战,一是解决从“种得好”到“卖得好”,再从“卖得好”倒逼“种得更好”。他以五常大米为例,现在五常的有机大米可以卖到每公斤40元,这已经是个不错的价格了,但因为卖得好了,企业又生产了更高标准的鸭稻米,每公斤卖到了100元,还远销到香港市场。这就是因为卖得好倒逼种得更好的实例,实现了更大的经济效益;二是促进产品从初级加工向深加工转变;三是实现由目前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天然保障向产业自有的品牌保障和渠道保障转变。

  丁顺说,针对这三大挑战,政府应加大对绿色食品的支持力度,对从事绿色食品种植的农户在补贴政策上给予适当倾斜;对生产经营主体开展相关认证及配备自控自检仪器设备,给予补贴;对获得“三品一标”认证的龙头企业作为重点招商对象,实施绿色通道和优先放行的措施;同时还应加快优化绿色食品产业的生态环境。

  擦亮品牌实现全程可追溯

  “这次五常大米品牌保卫战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就是,绿色食品要想卖得好,光有愿望不行,光自己说好也不行,必须建设好品牌,打造出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并实现产品可追溯,让老百姓真正买得放心,买得踏实。”丁顺深有感触地说。

  他说,现在我们全县上上下下都认识到了,要把品牌建设作为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核心和关键,靠产品品牌扩大市场份额,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既要加速提升品牌数量和质量,又要强化市场营销,通过“卖得好”倒逼“种得更好”;还要鼓励企业对接基地建立追溯管理体系,真正实现“来源可溯、流向可追、质量可控、责任可查”,按照产前、产中、产后标准相配套的原则,抓紧制定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通过社会权威机构接受社会监督。

  全省一盘棋做大绿色牌

  政协委员刘娣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品牌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省应该积极推进“黑龙江绿色食品第一大省”这一大品牌的集群效应,通过统一名称、统一主题、统一形象、统一对外宣传报道、统一资金补贴标准等方式,突出整体效应,强化整体品牌冲击力,通过“绿色食品第一大省”这一大品牌,为每个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创造更优的发展环境、舆论环境和市场认可度,助推更多的企业、更多的龙江绿色食品,特别是优质的地理标志性产品走出去。

  刘娣认为,产品质量是消费者重要的考量标准,我省应该进一步规范绿色食品产业,对每一个绿色有机食品生产企业进行备案,建立全省范围的绿色食品产品可追溯质量安全体系,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就可以追溯到源头。通过制度化、法制化手段控制非绿色食品的侵入,杜绝影响龙江绿色食品信誉的事情发生。

  对“全省一盘棋,做大绿色牌”,政协委员刘清泉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说,优良的生态环境是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我省绿色食品产业能取得今天的成绩,既来之不易,又得益于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因此要想做大这张绿色牌,就要像保护眼珠一样保护我们的良好生态。要结合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农村生活污染治理,要结合农业“一控两减三基本”的要求,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同时,要对绿色食品生产标准化基地项目优先安排;要将绿色农业技术列入优先技术方案给予支持;对从事绿色食品种植的农户在补贴政策上给予适当倾斜;要鼓励企业对接基地,建立质量追溯管理体系;要加快落实绿色食品产业扶持政策,对获得“三品一标”认证的龙头企业作为重点招商对象,实施绿色通道和优先放行的措施。

  加大内涵宣传建好标准化基地

  人大代表马守义认为,我省主打绿色牌,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尽管如此,我省却存在“种得好卖得不好,质优价不优”的短腿。他建议,我省应该加大整体宣传力度,将龙江优质的绿色食品宣传出去。在宣传中,不能就绿色食品说绿色食品;重要的是将我省的青山绿水以及绿色食品中蕴含的文化和内涵宣传出去,让人们真正了解为什么龙江的绿色食品好。另外在基地建设和宣传上,也要注重实效。黑龙江幅员辽阔,不能随处一个山沟里生产的都说是绿色食品。要规范生产,建好基地,搞好认证;将基地的基本环境,包括土质、水质等等信息对外公布。要注重产品质量的全程追溯,拿出标准化的技术水平,让消费者清晰绿色食品的全部生长信息。

  人大代表付永华也认为,绿色食品要想卖得好,想打好品牌,就要实现信息化生产,做到生产过程全透明,通过“互联网+现代农业”让消费者清楚地知道绿色食品是怎么种的,种植中的每一个环节以及这种种植方式产出的食品究竟好在哪里,让百姓买的放心。

  政协委员刘晓为的一份提案——《让“互联网+”渠道保持“绿色”》引起了多家媒体的关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刘晓为说,“互联网+”让我们这个边远省份的绿色食品借助互联网,顺畅地卖到全国甚至世界各地,让一季销售的产品,变成四季都可以销售的产品,这无疑是个极大的利好。对此,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商机,破解多年来一直困扰我省绿色食品的“优质难有价”问题,实现从“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

  对如何抓住互联网商机助推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刘晓为提了三点建议。一是一定要抓好产品质量,保证消费者吃到真正的绿色有机食品,维护好企业和品牌信誉。二是要发展绿色食品物流产业,建立一个绿色食品线上线下保质保畅的多元化立体营销渠道,让绿色食品通过互联网销得及时、销得顺畅。三是建立绿色食品网上销售监控体系,设置“黑名单”制度,对于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网络销售主体,一旦发现,除进行严厉的经济处罚外,还要拉入“黑名单”之中,向社会公示。

  刘晓为说,为了更好地对接互联网,政府要重点扶持和资助运用“互联网+”模式生产绿色食品的农民合作社及其基地建设,加快推进绿色食品生产全过程的质量追溯。要通过物联网射频识别、二维码等技术建立生产有机农产品档案,加强对生产基地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生产技术规程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检查,确保质量。要加强有关农业智能系统的技术培训,完善技术推广体系,确保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大对互联网+农业的扶持力度,对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能力强的基地和合作社优先给予扶持。

  壮大流通主体推进产地批发市场建设

  发展绿色食品,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真正受益,人大代表付永华认为,农产品的市场流通很重要,建议政府要加强培育壮大流通主体,建立农产品流通主体培训体系、流通主体评价体系,通过扶持流通企业成长,发挥市场,尤其是产地批发市场在产业链中的作用,促进绿色食品发展。

  付永华说,首先是要强化产销信息服务,制定农产品产销信息采集发布标准、规范和制度,完善产地批发市场信息收集、处理和发布能力,培养产地信息化专业人才。二是探索适用于市场经营农产品的一对多、多对多交易方式,尝试拍卖、中远期、期货等多种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分析形成价格指数。三是构建利益连接纽带,鼓励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成为企业或成立产业协会,探索采购商激励机制。四是完善设施建设,强化商品化处理设施建设,鼓励各级产地市场开展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提升市场辅助工程建设,加强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

  扩种杂粮杂豆绿色潜力待深挖

  政协委员刘娣说,广袤的黑土地、独特的气候资源,让龙江绿色食品具有了先天的竞争优势。我省绿色食品产业一直走在全国最前列,无论是绿色食品原料的种植面积、种类,还是获得绿标产品的数量,都位于各省份前茅,可以说位居全国绿色食品大省的霸主地位。但是,对龙江而言,这仅仅是绿色食品产业的开始,潜力还待进一步挖掘。比如,我们有丰富的杂粮杂豆资源,以及刺五加、菇娘、蓝莓等大量寒冷地区特有的品种。据不完全统计,我省杂粮种植面积已经超过1000万亩,这些杂粮在市场颇受欢迎。政府应该重视这些信息,及时引导绿色食品生产者及加工企业,充分挖掘这些“市场小众”的潜力,做出有独特竞争力又高附加值的大产业。

  政协委员张晓舜说,龙江绿色食品不仅在国内有知名度,在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知名度也是声名鹊起。但发展势头正旺的龙江绿色食品,也同样面对巨大的挑战。一方面,国内各省的食品产业也都纷纷打起绿色牌、健康牌,另一方面,国外的竞争对手、一些食品行业的大龙头也盯上了巨大的国内市场,强势来袭。“对我省绿色食品产业来说,当务之急,要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尽量避免同质化发展,避免自我竞争自我消耗。要立足优势,根据地域特点扩大经济作物、杂粮杂豆、特色作物的生产,尽快丰富我们的绿色大厨房。”(作者:狄婕 吴利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