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英威:打赢抗洪报道“持久战”

10.11.2014  12:24

  2013年8月,受连续降雨和俄罗斯来水影响,嫩江尼尔基水库以上流域发生了超5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黑龙江干流发生了1984年以来的最大洪水,其中同江抚远江段发生超百年一遇特大洪水。作为8月份黑龙江分社总编室值班签发人,我完整地经历了这一场历时约一个月的新闻“持久战”,其间还跟随分社惠小勇社长去了一趟抗洪前线,实地感受到了抗洪抢险一线的紧张气息。回顾这次兼顾“指挥员”与“战斗员”的报道经历,让我对如何应对防汛抗洪这类持续时间较长的战役性报道多了些许感悟和体会。

  汇集多路信息 研判事件走向

  自1998年以后至2013年,黑龙江省已经连续14年没有发生较大洪水,当年松花江、嫩江特大洪水的记忆在人们的头脑中正在渐渐远去。但今年入汛以来的种种迹象表明,一场多年未遇的洪水正在向我们袭来。

  8月5日,分社记者发出了《强降雨致黑龙江省黑河市汛情严峻》的内部稿件,报道了中俄边境城市黑河因遭遇强降雨引发自然灾害。同日,分社记者又从黑龙江省防汛抗旱指挥部获悉,嫩江、黑龙江、呼玛河、讷谟尔河等省内多条河流发生超5年一遇洪水,黑龙江省启动Ⅲ级防汛应急响应,并迅速发出相关报道。这是分社记者发出的首批关于汛情的报道,也同时引起了我对汛情的关注。

  在加强与省防汛抗旱指挥部联系的同时,分社总编室立即安排负责各市(地)调研基地的记者进入待命状态,与属地保持密切联系,一旦获知属地发生迅情立即出发。11日,省防汛部门传来确切消息:黑龙江同江至抚远段将发生1984年以来最大洪水!结合记者从各调研基地反馈回来的情况,以及未来一周之内省内仍有强降雨的气象预报,分社总编室决定向汛情已较明显的市县分批派出记者。至18日,以黑龙江沿线为主的5路记者已分批抵达并投入报道。

  与此同时,分社社长惠小勇也带领记者前往省防汛抗旱指挥部采访汛情,在掌握了第一手情况并根据分社记者前方反馈回的信息综合研判后,决定启动分社重大事件应急报道预案。16日,分社抗洪报道领导小组成立,下设采访报道、集成服务、后勤保障三个组,动员全分社力量投入抗洪救灾报道。

  随后,分社总编室根据汛情发展和预计洪峰抵达的时间,又组织了2路记者奔赴之前未派记者的“空白点”。至此,在黑龙江、嫩江、松花江三条战线上,从嫩江流域的齐齐哈尔、肇源,到松花江流域的哈尔滨,再到黑龙江流域的逊克、嘉荫、萝北、同江、抚远,所有关键县市都有新华社记者在抗洪现场、在救灾一线。

   合理调配人力 避免“疲于奔命

  防汛抗洪报道与其他重大事件报道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其持续时间长,且新闻“爆发点”随洪峰移动而不断变化。2013年汛期,嫩江、黑龙江、松花江干流超警戒水位河段达1813公里,占总长度的64%。除大江大河洪水外,连续降雨还导致全省中小河流发生严重内涝。分社20余名记者面对三条大江、上千公里战线,如何布点才能不漏重大新闻,成为分社总编室最费脑筋的问题。

  分社总编室的最初设计是:派出记者在洪峰到来前进驻首批三四个关键县市开展报道,之后随洪峰移动派出第二批记者,第一批记者就可实现轮换,作为预备队准备担负下一轮报道任务。但随着汛情的加剧,尤其是黑龙江部分江段发生历史最大洪水后,黑龙江沿岸县市因堤防脆弱、进水村屯过多,洪峰过后险情灾情仍然较重,还需要投入报道力量。为此,分社总编室及时调整策略,通知前方一线文字记者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不再轮换;专职摄影和视频记者由于力量有限,必要时机动转场;所有一线记者可在报道任务不重时就地休整,遇报道吃紧分社从后方调力量增援。

  按照这一思路,分社总编室对记者力量进行了科学搭配,组成的7路抗洪报道小组兼顾文字、图片、视频报道。全体记者和总社赴分社交流锻炼的编辑全部投入这次战役性报道,所有报道小组都在洪峰到来前抵达位置、投入报道、一守到底,直到洪峰顺利通过、险情排除。根据黑龙江可能发生历史最大洪水的实际情况,分社“重兵集结”黑龙江一线,7路报道小组中5路投入到黑龙江沿线,实现了黑龙江干流所有险段“全覆盖”。

  虽然尽量减少跨地调动,但由于此次抗洪救灾报道持续时间较长,全体参战记者仍然付出了极大的艰辛。至9月4日黑龙江干流洪峰“峰顶”通过最后一站抚远,有的记者已在报道一线连续作战20天,虽然报道条件艰苦但仍不言退;有的记者因被蚊虫叮咬脸部肿胀,仍坚持在一线“化妆”工作;有的记者不顾个人安危,为能够亲赴大堤决口处采访,不惜与当地干部“大吵一架”;有的记者一天步行20里路采访,只为实地倾听灾民的真情实感;有的记者一天只睡两三个小时,只为亲身感受夜晚大堤巡逻人的艰辛……

   前后方联动 兼顾“现场”和“综合

  如何让每天持续发生的抗洪救灾报道更具有新闻性,如何让一线记者的采访更加精准、有效,这是分社总编室在抗洪期间每天都在思考的问题。在此次抗洪救灾报道“持久战”中,分社总编室采取前方侧重动态和信息采集、后方侧重点题和深度整合的“前后方联动”指挥策划方式,每天集中一个重点议题,兼顾“现场动态”与“深度综合”,取得了较好的报道效果。

  在主要几路记者抵达抗洪一线战场后,分社总编室就向前方记者及时传达总社编辑部要求,根据洪水情况和省防指信息及时调度前方记者有计划地围绕险情处置、灾民安置、物资保障、基层困难等阶段性主题展开报道,后方安排记者对前方素材进行各种形式报道“大综合”。在前后方的共同努力下,每天一篇内容丰富的综合报道,一篇主题鲜明、跟进及时的调研报道,既最大化整合了记者一线采访资源,又方便了总社编辑部采用,使分社抗洪报道能够全景式展开、多角度切入,做到了繁而不杂、紧而不乱。

  分社总编室还积极创新报道形式,主动尝试新媒体发稿,开展行进式、多媒体集成报道。通过对外部“我报道”、中国网事“我在现场”、分社法人微博微信等平台,播发了《东北抗洪日记》等一批新媒体报道,受到网民好评。新华网黑龙江频道及时推出抗洪救灾专题、微博微信平台开设“关注黑龙江抗洪”微话题,并制作了《新华社记者黑龙江抗洪救灾报道一线方位图》,让网民对分社各路抗洪记者的情况一目了然,也便于群众提供新闻线索。

  在这次抗洪报道“持久战”中,分社记者发扬“新华精神”,出色地完成了齐齐哈尔、肇源、逊克、嘉荫、萝北、同江、抚远以及哈尔滨等关键节点的抗洪救灾报道,没有迟报、漏报重大新闻,谱写了一幅生动的新华社记者“三江抗洪图”。(本文作者为新华社黑龙江分社常务副总编辑)(编辑:颜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