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中国•学习经典】跟习大大学中国“德”文化

13.03.2015  11:15

   【醉中国·学习经典】第十三期

   ——跟习大大学引经据典系列(七)

   跟习大大学中国“德”文化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德者,本也。”

    “人间正道是沧桑”

  3月12日植树节就要到了,“学习经典”这段期间,就和大家一起看几段习大大关于“树木”的引经据典内容。

   (一) 求木之长,固其根本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叶跃明书

  2014年10月8日,习近平主席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对党员、干部来说,思想上的滑坡是最严重的病变,“总开关”没拧紧,不能正确处理公私关系,缺乏正确的是非观、义利观、权力观、事业观,各种出轨越界、跑冒滴漏就在所难免了。

  这句话出自唐代名臣魏徵写给唐太宗李世民的《谏太宗十思疏》,文章开篇就说到了此句: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李世民与魏徵,是中国古代明君贤臣的典范代表,魏徵直言敢谏,太宗仁明善听,《谏太宗十思疏》就是折射出太宗朝堂君臣共同打造出“贞观之治”的一篇代表性理论思想。

  魏徵在文中表示,我听说:要树木生长,必要稳固根基;要河水长流,必要疏通源泉;要国家安定,必要厚积德义。源泉不深远怎能河水长流,根基不稳固何求树木生长。德义不深厚而想要国家长治久安,我虽愚钝,也知不可,何况是明德如太宗的您呢!

  思想根源的正确,才是做事、为官、治国、理政的基础,这个道理听起来很简单。习近平主席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引用魏徵此语, 正是在以简易道理来比喻人生真理 ,告诉给我们的党员干部,“而况于明哲乎”!

   中国文化对人的启迪,总是以最为形象的比喻,引申出最为经典的理论。 比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用松柏树木的耐寒,来歌颂人性品格的韧性;又比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用江河滔滔奔流不息,来形容时间如流水的白驹过隙。树木、山水,这都是中国文化讲述人生道理时经常采用的自然界形象。

  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的生长与人的生长,就是极为经典的形象对比。种树的关键,在于根基健康;而立人的根基,在于品德健康。

  所以,这就是习大大在又一次讲话时提到的,“德者,本也”,明确指出,道德培养,是为人为事之本。

   (二)德者,本也

  德者,本也。叶跃明书

  这一次讲话,是2014年5月4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内容: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

  由此可见, 中国文化强调的立世根本,就是德。对于个人 ,“君子以厚德载物”; 对于家国 ,“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总之是,“德者,本也”。

   我们看历史人物,有多少人的名字中是带有“德”字的 :曹操,字孟德;刘备,字玄德,张飞,字翼德;尉迟恭,字敬德。 这都说明了文化诉求里对于人生走向的寄托。

   再看中国文化里影响社会最为深远的儒道两家 :道家代表著作叫《道德经》,也有说叫《德道经》,总之,是传递着道家思想“道生之,德蓄之”的理念:万事万物,能产生是因为符合了天道,能蓄养生长是因为符合着德性,是依靠着德的力量才蔚然壮大。

   而儒家对“德”的的论述更是随处可见 ,比如,“德不孤,必有邻”,比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事实上,“德者,本也”这句话正是出自儒家经典《大学》一篇,原话是说: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君子最重视的就是道德修养。有了德,才有人心所向;有人心,才有领域所属;有领域,才有财富所得;有财富,才有资金可用。道德所具,方是根本和首要;财富所得,只是末节和结果。

  这样的理念,一直都是中国文化对于国家治理、对于社会伦理、对于人生道理的方向指南。 大道至简,其实不管是天下人心还是个人发展,都是以德为本,光明之德是大道之行的力量之源。

   (三)人间正道是沧桑

  人间正道是沧桑。叶跃明书

  圣贤劝说再人所共知,也依然会有侥幸者频频质疑:如果绕过“德”的步骤,用一些阴谋或诡计、靠一些机巧或暴力,不是也常常能取得胜利吗?

   暂时的胜利,绝不等同于真正的成功。

  有时候我们周围的传播内容,因为太多都有失偏颇, 使我们对文化的理解、对历史的认识,产生了严重的误读 ——大量宫斗戏剧都太过失真地演绎着勾心斗角的攻心战、大量历史讲说都太过失重地强调着无所不用其极的厚黑学……看似步步为营、巧谋机关, 其实,这些被放大、被夸张的暗黑手腕,绝不是历史的主流,更不是社会的常态,不管在过去、还是现在和未来。

  “政者,正也。” 政治的发展向前,绝对是以浩然正气为主体的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上行下效,以正祛邪, 人类社会之所以在高低起伏中始终文明进步、在艰难困苦中依旧生生不息,是源于歪风邪气终究压不倒浩然正气。

   “人间正道是沧桑。” 真正的历史,从来都是一首正气歌。

  2012年11月29日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习近平总书记正是说道: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

   什么是浩然正气? 就是社会中的正能量,就是人心中的德为本,就是在学生时代“学而时习之”的教育和成人之后“学而优则仕”的为事,都不忘“德者,本也”。

  春天又至,一派生机。是根基的稳固,保障了草木生发的朝气蓬勃;而品德的坚固,维护着社会发展的正气凛然。

    作者介绍:

    

    曹雅欣 ,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副秘书长,子曰师说微信社总编辑。

  青年文化学者。独立撰稿人、文化主持人、国艺解说者。

  光明网“醉中国”专栏作者。在光明网开设“国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版面。其“国学与时政”系列文章,分别被全国上百家主流网站广为转载。

  策划并撰写了“琴梦中国”系列作品,包括《琴梦红楼》《琴颂诗经》等。

  “国艺解说”是曹雅欣首创的一种讲与演并重的、多种艺术形式结合的文化传播方式。在“琴梦红楼”、“琴颂诗经”琴歌艺术音乐会中,担任每场音乐会的文化主持。

  始终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播,把国学、国艺做时代性解读。

   书法作者

   叶跃明, 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并被中国书画艺术中心等多家全国性书法机构聘为书法家。6岁学书法,五十年来拜名师,临名碑名帖和不潜心研究创作形成独自风格,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性书法活动并获奖。

编辑:何双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