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分析:学术数据库的免费时代何时来临

27.04.2016  07:24

  新华社北京4月26日电新闻分析:学术数据库的免费时代何时来临

  新华社记者彭茜

  “北大买不起知网,研究者看不起论文”,逐年上涨的论文数据库使用费令学术界叫苦不迭。26日是第16个世界知识产权日,让我们探讨一下如何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同时,解决商业数据库“坐地起价”之怪现状。

   学术资源的“商业化

  本月初,北京大学官网发布了通知,称因中国数据库商涨价过高,图书馆将停用“中国知网”,何时续订尚未有定论。这一消息迅速在网络上发酵,不少网友抱怨国内商业数据库垄断学术论文资源,称“发表的论文被数据库拿去免费使用,但从数据库下载一篇自己的论文却还要付费”。

  在过去的二十年间,中国知网、维普、万方、超星等商业化学术数据库迅速崛起,收录期刊规模不断扩大,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都高价购买了数据库服务,供教师、学生查阅电子文献。

  学术研究本是一种公共资源,应在学术公共领域生产和自由流通,供研究者汲取养分,在此基础上开展更多研究并将其成果回馈学术共同体,形成良性循环。但商业数据库却让学术资源的公共属性有些“变味”。

  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胡凌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学术数据库本来是有利于学术资源广泛传播的,但其矛盾之处就在于一方面让更多人通过网络共享了学术作品,另一方面数据库本身又成为新型数字资源垄断的中间人,把著作权变成纯粹的商品,从中获取高额利润,形成恶性循环。

  不仅仅是知网,国际四大学术出版巨头荷兰爱思唯尔公司、德国施普林格出版社、泰勒-弗朗西斯出版集团和美国威利-布莱克韦尔出版公司旗下数据库在用户的抱怨声中依然连年涨价。由于其所涵盖的期刊在2013年占全球期刊市场的38%,用户被迫接受定价。

  在胡凌看来,要想解决这种“怪现状”,关键是要保持大学和学术组织、期刊杂志社的自主性,由他们主动建设一些开源的网站,供研究者公益性共享自己的资源。

   学术数据库兴起“开源运动

  本月中旬,荷兰在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时召开会议,会上欧洲政策制定者、研究资助机构、出版商等讨论了如何推进学术资源的“开放获取”。会议通过了《阿姆斯特丹行动倡议》,号召到2020年力争使所有在欧盟发表的新论文都可免费获取。

  事实上,国外学术界正在做这样的努力,通过大家自愿上传、下载交流学术成果,形成“公共资源池”。如哈佛大学就建立了“哈佛大学开放学术论文下载”平台,把教职工撰写的论文等学术成果公开发表在网站上,所有人都可以免费下载使用。

  甚至还出现了“劫富济贫”的黑客行为。哈萨克斯坦的一名女科学家创立Sci-hub网站,被称为学术圈的“海盗湾”。该网站通过技术手段越过了出版商的付费环节,实现了大约4800万篇各学科学术论文的免费下载。尽管该网站后来因侵犯知识产权而被封,但法官在判决令中体现了对Sci-Hub公益精神的赞赏。

  另一有趣的现象是国外现在兴起了在论文发表前自愿与同行交流成果的在线社群,如社会科学研究网(SSRN)、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论文预印本网站arXiv、学术型社交网站Academia.edu等。多数此类网站需用户在公益性共享自己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免费查阅他人的研究成果,并且不受传统期刊冗长的评议和出版周期限制。

  “学术资源本身是一种思想,需要著作权法和禁止剽窃的学术道德来保护。著作权包括财产权和精神权利,但科学家更看重的是精神权利,在乎别人是否通过他的研究得到启发,而并不在乎文章赚了多少钱。因此,著作权更应保护精神权利,”胡凌说,学术资源的开放获取顺应了信息技术的要求,也提升了知识生产的效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