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以朗:张爱玲很古怪 不会有什么真的朋友

15.05.2015  14:00

  记者:张中江 发自北京宋淇之名,原本在公众层面知晓者不多。近年来,因为其子宋以朗对张爱玲文学遗产的整理,这位文艺评论家、翻译家,逐渐为普通人所了解。在宋以朗的新书《宋家客厅———从钱锺书到张爱玲》里,人们发现,在张爱玲之外,钱锺书、傅雷这些当时的文化名流,都曾是宋家客厅的常客。通过后人的口述和整理,不仅使宋淇的面目更为清晰,也还原了那一时期的文学景象,澄清了围绕张爱玲的种种迷雾,比如其晚年的经济状况。

  最早于《南方都市报》上连载

  这本由铁葫芦出版的新书,是南都文化书系之一,最早源于《南方都市报》上连载的宋以朗口述。2011年,当南方都市报文化副刊部联系宋以朗时,他曾经有过犹豫,不太相信一份报纸愿意以几十个版的篇幅来做这件事。而最终的结果,是将原计划的24期做成了42期。很多个周末,南都记者从广州到香港,在宋家从上海搬到香港的那张桌子上,和宋以朗一起开始记录、整理工作。这个系列刊出后也引发很大关注。

  研究张爱玲多年的学者陈子善期期不落,书出版后重读,仍然“兴味盎然”。在他看来,这本书可以看成是关于宋家人以及钱锺书、傅雷、吴兴华、张爱玲这几位作家的一部别开生面的“信史”。在着墨最多的张爱玲身上,书中所写到的“关于《秧歌》与《赤地之恋》的评价”“张爱玲编剧生涯及《红楼梦》剧本风波”“为什么《色,戒》的王佳芝不可能是郑苹如?”等,在过往的研究中,一直存在争议。“作者在书中均根据大量第一手史料和自己的仔细分析,给出了颇具启发的结论”(陈子善语)。

  《宋家客厅》还另辟蹊径,专门讨论了张爱玲“传说中的作品”。其中,有以同代作家经历为素材的长篇和中篇小说,如《芳香的港》和《谢幕》;有写亲身经历的散文,如《不扪虱而谈》和《爱憎表》;有议论性的杂文,如《谈面相》和《谈灵异》;有历史题材的长篇,如《郑和下西洋》。宋以朗对这些题目和相关的方方面面,也都做了查考和解析。

  宋春舫、宋淇两代精英

  宋以朗的祖父宋春舫,1892年生于浙江吴兴,是中国早期现代戏剧理论家、藏书家和海洋科学的先驱。在5月11日北京的活动上,宋以朗说,祖父当年留学欧洲,带回的藏书可能有3000多本。1916年,回国后的宋春舫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教授戏剧学,开国内先河。后来他将自己的藏书带到青岛,斥资兴建了私人图书馆“褐木庐”。梁实秋曾经在《雅舍小品》中描述过:“我看见过的考究的书房,当推宋春舫先生的褐木庐为第一。”

  宋以朗的父亲宋淇,生于1919年,笔名有林以亮、余怀等。抗战期间曾在上海从事话剧和学术活动,编有舞台剧《皆大欢喜》,与钱钟书、吴兴华、夏济安、夏志清、傅雷、张芝联等人皆有深交。1949年后移居香港,在美国新闻处编译部工作期间结识张爱玲。他还编写过电影剧本《南北和》,是香港作家中最早进军影业的人。文学方面,他主编过《美国诗选》《美国七大小说家》《美国文学批评选》等。宋淇还是香港翻译学会发起人之一。在燕京大学读书期间,经友人介绍,他认识了后来的妻子邝文美。关于两人的成婚,张爱玲曾这样对邝文美说:“我相信你嫁给任何人都会是好妻子,可是总没有像嫁给他那么合适”。

  宋淇生前所涉猎的领域众多,按照宋以朗的说法,他最想做的还是《红楼梦》研究。

  宋淇与钱锺书、傅雷的交往轶事

  宋淇生前交游颇广,喜欢在家中开派对,当时文化界的名人,很多都是宋家客厅的常客,钱锺书即是其中之一。在交往最为频繁的时间里,他们每周都有聚会。

  2011年,宋淇在香港书展上做了“我的父亲与钱锺书”的演讲,首次公开了两人的部分书信。宋以朗曾经从父亲口中,听说过一些关于钱锺书的趣事。比如他曾经顽皮地把莎士比亚的名字,按照上海话念成“邪士胚”,就像他在《围城》和《谈教训》中把Eliot译为“爱利恶德”一样。

  多年后,宋以朗在整理两人往来的信件时感到,钱锺书的“痴气”有几分周星驰式的“无厘头”。以钱钟书寄给宋淇的最后一封信为例,他在信的末尾,用了颇为风趣、跳跃的“呵呵”,用法简直就像今天的网络表情一样。

  对于父亲与傅雷的交往,宋以朗全由资料中得来。翻看信件中,他发现张爱玲1982年12月4日给宋淇的信中写道:“决定不收《殷宝滟送花楼会》进新小说集(指《惘然记》)。”原因是:“《殷宝滟送花楼会》写得实在太坏,这篇是写傅雷。他的女朋友当真听了我的话,到内地去,嫁了空军,很快就离婚,我听见了非常懊悔。”宋以朗看到后觉得很惊讶,一路研究下去,发现了现实世界里的人物关系。

  宋淇夫妇是张爱玲遗产继承人

  在《宋家客厅》一书中,篇幅最多的还是张爱玲。宋淇、邝文美夫妇跟张爱玲相识于1952年,从此成为好友,书信往来40年。1995年张爱玲去世后,其遗产由宋淇夫妇继承。

  宋淇与张爱玲是因工作而结识。当时他在美国新闻处译书部,通过公开征求海明威《老人与海》的翻译者,最终选定张爱玲。有人认为张爱玲当年曾入职美国新闻处,宋以朗在书中澄清说,其实张爱玲并非正式员工,属于“合同外判,酬劳根据项目商定”。

  在书中,宋以朗还就外界对张爱玲的诸多传闻做了澄清。比如有人认为张爱玲为了拿到美国绿卡,随便嫁给了美国人赖雅。实际上,张爱玲一到美国就有了绿卡,可以自由选择配偶。还有人认为张爱玲到了美国之后没有写什么作品,即使写也是“翻炒”。宋以朗说,张爱玲到美国没有封笔,只不过很多故事写完后找不到出版社,近年才由他陆续整理出版。

  对于晚年张爱玲的生活,外界曾用“生活拮据”“狼狈不堪”等形容。宋以朗认为,现在流传着太多错误的信息。实际上张爱玲不仅美国户口有28107.71美元,他发现母亲邝文美保留着一张字条,上面写着张爱玲的英文名字E .Chang,计算外币存款剩余32万多美元,大概相当于240万港币。这在当年,并不是小数字。

  张爱玲遗作已全部整理出版

  谈到父亲对张爱玲的影响,宋以朗认为,他担任了两个角色:一个是协助者或顾问,为张爱玲提供参考资料,也会评论她手稿的写作优劣。另一个可以说是编辑或者经纪人,保障她的权益。

  “我父母跟张爱玲的关系,重点是他们不是一个人,而是两个人。如果只是我爸爸跟张爱玲的话,他们两个的关系可能只是作家跟代理人,业务上的关系。因为我爸爸不见得跟张爱玲会是好的私人朋友,可是他有点生意头脑,对人的心理有很好的理解。我妈妈应该是不懂得替张爱玲处理出版业务的,她们是很好的私人朋友。”宋以朗说。

  作为张爱玲文学遗产的执行人,宋以朗认为,自己有责任“向公众交代一些不为人知的事实,让文学史家能根据更准确的资料对张爱玲和宋淇做出公允的评价。”

  他透露,尚未出版的张爱玲遗作,已经没有长篇小说了,短篇小说也没有。有一篇她1960年代在美国大学发表的演讲,他觉得应该找学术期刊出版。另外他家里张爱玲的书信有90万字,其中和宋淇夫妇通信的部分超过60万字。这些都没有出版时间表,打算什么时候整理好再出版。

  对话

  宋以朗:张爱玲不会有什么真的朋友

  南方都市报(以下简称“南都”):这本书是在你口述的基础上,记者参与整理的。想请问你觉得用这样一种形式来还原历史,优点和困难在哪里?

  宋以朗:这本书也不全部都是口述。前面的部分,记者会给我一个功课,比如这次谈宋春舫,我就开始做功课看资料,可以跟她说些什么。本来他们的计划是20期,结果做了42期。因为我会找出很多东西,那些东西非常有趣,故事都是我告诉她的。到后面有些东西我不太知道,实在是没有办法做口述史,只能参考一些资料,当我做好功课之后已经是一篇文章了,我就直接把文章交给她。

  南都:做口述史的时候,是不是会碰到真假混杂的情况?

  宋以朗:我是有些遗憾,有些事为什么当年不问清楚呢?结果变成这样。今天是找不同的人,可是他们说出来也不一样。如果你对家庭历史有兴趣,应该早点找前辈问清楚。我这本书2013年在报纸登完,后来也有修改。也是有人告诉我,比如有一天姐姐给了我一张很大的纸,上面是我爸爸当年和她说的家里的事。我去研究每一个名字是谁,结果里面的东西有些跟我回忆的不对。我更相信那张纸,因为是我爸爸写出来的。

  南都:父亲对你的影响主要在哪些方面?

  宋以朗:在处理张爱玲文学遗产方面,爸爸妈妈对我都有影响,但是不同的。我爸爸的考虑是非常清楚的,他跟张爱玲说这本书出版还是不出版,会列出一组理由。张爱玲如果不同意,他会反驳。妈妈对我的影响可以说是不好的,有些人要出版张爱玲的东西,按理要收版权税的。比如夏志清要出书,我妈妈觉得朋友之间不可以开口要钱。所以夏志清出版的书是没有给她版税的,一毛钱都没有。因为妈妈做不出来,我爸爸可能真的做得出来。

  南都:书里有很多澄清张爱玲传闻的地方。是不是你觉得现在外界传言很混乱,已经影响到学术研究?

  宋以朗:在上海的时候,陈子善老师说了一句,“外面那些张爱玲传记全都不要看”。我也跟陈老师说,你有那么多研究生,我有个题目可以做,比如有些谣言,我们查一查哪一个传记作家首先说出来的。有一个说出来,其他人都(跟着)。我觉得最离谱的是张爱玲死的时候,(有人说)她知道自己要死了,所以穿红色的旗袍。我不肯定是不是只有林式同一个人(在张爱玲去世后)见过她,除了那些警察、医生。林先生写文章时没有说穿红色旗袍,其他人说的其实是想象力丰富的创作。那些东西是不可取的。

  南都:虽然书里面张爱玲篇幅最多,你也说他不是你父亲最重要的朋友,她应该是你母亲的好朋友。

  宋以朗:我爸爸可以称为张爱玲的代理人,很难想象他们两个会是好朋友。张爱玲很多时候都是古古怪怪的,不知道在想什么,她也不会说出来。你看所有人,比如夏志清也是感觉张爱玲不会让他们走近。张爱玲不会有什么真的朋友。

编辑:王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