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城2014年惠民项目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

16.01.2015  12:31

  日前,哈尔滨市政府召开的第43次常务会议指出,2014年一年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的复杂局面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哈尔滨市政府加大投入、合力攻坚、扎实推进,圆满完成了年初向广大人民群众承诺的就业创业、社会保障、城乡教育、医疗卫生、居住条件、生态环境、公用事业、文化生活及公共安全等九大方面民生工作任务,66个惠民行动项目件件得到落实,预计完成投资308.83亿元,超出年度计划投资1.72%。近日,本报记者深入冰城百姓中间,通过实地踏查,切实感受到随着一个个民生项目的扎实推进,老百姓的幸福感逐渐增强。

  棚户区居民乐乐呵呵住新房

  记者 邢汉夫 韩丽平

  告别低矮危险的平房,走进舒适安全的楼房。近年来,哈尔滨市把棚户区改造作为全市“一号民生工程”,大力推进,使得一批又一批棚户区居民改善了居住环境。截至2014年底哈市已开工54个项目,新建20666套棚改安置房,开工率达117.71%;竣工14584套,竣工率112.4%,圆满完成了国家和省下达的目标,万户棚户区居民得以喜迁新居。

  14日,记者来到哈市最大的保障性住宅项目民生尚都小区。走进小区,映入眼帘的便是一栋栋高高耸立的楼房,小区封闭式管理,庭院干净整洁。“今年能在新房里过年,感觉倍爽。”在物业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走进了棚改回迁户孙晓晶的家。门一打开,里面便传来一家人开心的笑声。“看看我的新家敞亮不,二室一厅,独立卫生间,独立厨房,比我家以前和别人共用厨房和卫生间方便多了。”孙晓晶一边说着一边带着记者参观着自己的新家。记者在屋里看到,明亮的窗户、整洁的厨房、精致的沙发……虽然房间装饰得不豪华,却温馨满满。

  孙晓晶告诉记者,此前,她家一直住在道外区联合三道街。由于地势低洼,每到夏季,屋里的积水都没过膝盖,在家呆着只能穿水靴,出门更是一路泥泞。“去年7月,哈市对道外新一联合、水源社区启动避险搬迁后,我家第一时间就交房验收,不到一周的时间就拿到了新房钥匙。”孙晓晶笑着说,房子一到手,就开始忙着装修了,目的就是想早点搬进新房。孙晓晶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我原来的房子建筑面积57平方米,享受‘征一还一’政策的同时,选择民生尚都小区还给免费增加10平方米,加上搬迁的各种奖励政策,只交了3万元钱就住进了这80平方米的新房了,真得感谢政府的好政策。”孙晓晶笑着说。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哈市推出一系列棚改惠民政策,以“拆一还一”、上靠户型、40平方米保障户型、“股折租”、设立货币补偿底线和优抚对象保障等为主要内容,保证棚户区居民特别是生活困难居民切实得到实惠。

  新热源使得百姓屋暖心更暖

  □本报记者李宝森

  最新数据显示,哈尔滨市2014~2015年供热期开始至今,居民投诉率比往年同期降低两至三成。记者从供热部门获悉,这得益于政府重视民生项目,快速建设大型新热源,集中供热普及率逐年提高。尤其2014年新建、扩建的5个大型热源在本供热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15日上午,记者来到2014年新拆并小锅炉后实行集中供热的道外区宏图小区,此前20年间,这个小区一直是小锅炉供热。在5号楼6单元102室的胡连英家。胡连英穿着单衣给记者开门。记者一进屋就感觉很热。与记者一起到居民家了解供热情况的哈尔滨太平集中供热公司热网一部的杨振兴测量了室内温度。温度测量仪显示为25℃。

  “今年供热真好,屋里一直保持二十三四摄氏度。”胡连英高兴地告诉记者。

  在3号楼4单元202室王贺明家,温度是23℃。“今年上了集中供热就是不一样,以前在屋里穿着棉衣棉裤,现在,你看我穿单衣就行了。”王贺明热情地对记者说。

  随后记者来到小区附近用小锅炉房改建的换热站。记者看到换热站仪表显示从换热站到居民家的管网出水温度为60℃,回水温度为45℃。太平集中供热公司生产部部长陈实告诉记者,就目前换热站的进出水温度,可以让小区居民室内温度保持在23℃左右。

  据了解,哈市近年来不断新建扩建大型新热源,集中供热普及率已达到87%。2014年,新建了金山堡热源,扩建了华能集中供热、太平、哈尔滨热电厂六期、达尔凯等热源项目,新增供热能力1700多万平方米。

  “这个供热期已经有太平、华能三期和金山堡3个热源投入供热了,供热能力超过了1000万平方米。待这些项目全部建设完成,哈尔滨市的集中供热普及率将超过90%。大型热源的建设,将让越来越多的居民住上连续24小时供热的暖屋子。”哈尔滨市供热办规划处长孙福滨告诉记者。

  看到室内温度挺高,供热公司工作人员和居民都很开心。

  本报记者李宝森摄

  夜公交守候都市“夜归人”

  □本报记者邢汉夫

  为方便冰城市民夜间出行,近年来,哈市相继开通了公交夜1、2、3路,以市中心为圆心,为城区“夜归人”不用打车也能方便地踏上归途。

  13日晚22时,记者在友谊宫站看到,已经有多名乘客在此候车。乘客张先生告诉记者,他在一家咖啡馆当管理员,搭乘公交是他日常出行主要方式。但是,由于一般公交线路晚上9点就会收车,而张先生所在的咖啡馆通常要到晚上10点才下班,打车价格又很高,下班后如何回家成了他的一道难题。“现在好了,夜公交的开通对我来说就是天大的喜讯,不但可以到家附近价格也很便宜。”张先生欣喜地表示。

  22时10分,一辆贴有“夜1路”指示牌的公交车进站,记者也随即上车。公交车一路前行,各站点上下车的乘客络绎不绝。司机杨师傅告诉记者,进入冬季以来,夜间乘坐公交车的人逐渐增多。特别是防洪纪念塔、哈站等站点,客流相对较多。记者看到,公交车每站都规范停靠,缓缓驶入站点,每到一个站点,车内都有清脆的报站语音提醒乘客。在车内,记者注意到,和白天公交车“热闹”的情形相比,夜晚车厢内安静了许多,不少乘客上车后找个座就打起了瞌睡。也有些相互之间熟悉了,打个招呼开始聊天。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夜1路公交车由友谊宫首发,终点至果园小区,运营时间为晚22时至24时。“由于夜公交为晚上运营,为了保障公交司机的安全,目前,每辆公交车上都安装了GPS智能调度监控系统和监控摄像头,轻点鼠标就能将车辆的运行轨迹和时间、车速等清楚调出来。”夜1路公交车队常务队长李兴钢告诉记者,针对冬天气温比较低,尤其是晚上行车更冷,车队专门调集了新型公交车,这些车辆在驾驶室都配备了暖风系统。除了驾驶室,车厢里也配备了多个暖风出口,运行时驾驶员可以打开,让乘坐夜公交的乘客也能享受到温暖服务。

  据了解,下一步,哈市还将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有效解决夜间市民出行问题。

  图为市民乘坐夜公交出行。

  本报记者邢汉夫摄

  签约医生上门服务“零距离”

  □本报记者李爱民

  “真心需要这样的医生,非常感谢他们不辞辛苦的为我们提供贴心、周到的服务!”70岁的王桂琴阿姨发自肺腑的感谢签约医生,她告诉记者,签约医生让她享受到了“零距离”的贴心服务。

  15日,记者跟随哈尔滨市道里区共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程全东、责任医生李松妍来到欧洲新城小区的王桂琴家。王桂琴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她的丈夫患有脑梗半侧身子不能动,夫妻俩都签约了家庭医生服务。一进家门,程全东首先询问了老人近一周血糖血压后,便给老人做一些例行检查并嘱咐一些注意事项。王桂琴说,6年前老伴脑梗,前两年总住院,每次费用都不菲,大医院大夫建议把病人带回家好好照看。在社区签约医生的悉心照看和治疗下,老人现在腿能动了,在家人搀扶下能走200多米了。

  程全东告诉记者,共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管辖的10个社区,每个社区配备一名责任医生。签约医生主要服务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和残疾人、孕产妇、婴幼儿、亚健康等需要关注的人群,截至目前共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人数已达1600多人。签订契约后的居民可以通过三种方式享受签约服务:到社区医院看诊,到签约医生指导室或是享受上门服务,根据个人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服务方式。责任医生要定期对签约居民进行随访,24小时开机,居民可随时给医生打电话。 “社区医生签约服务确实给居民带来了实惠和方便。”哈尔滨市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社会与妇幼保健处处长田英杰告诉记者。目前,社区医生签约服务已在哈市全面展开,全市签约服务的社区居民已超过200多万人。

编辑:刘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