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门发文提出,到2020年我国将形成完善的机器人产业体系

07.04.2016  16:25
三部门发文提出,到2020年我国将形成完善的机器人产业体系 - 发改委
三部门发文提出,到2020年我国将形成完善的机器人产业体系 - 发改委
来源: www.gov.cn

三部门发文提出,到2020年我国将形成完善的机器人产业体系——
机器人产业吹响“高精尖”集结号


近日,在第五届中国(天津)国际机器人展览会上,一家参展企业的工业机器人在随着节拍“起舞”。近年来,我国机器人需求呈现井喷之势,已成为全球第一大机器人市场。李 想摄(新华社发)


机器人研发及产业化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高端制造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在这一领域,中国机器人一定要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在此背景下,《规划》的出台,将有助于整个产业明确前行目标,突破核心技术,消除行业虚火,增强发展后劲——

4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发文称,旨在促进机器人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已由工信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在我国人口红利逐步减少、中国制造亟待向中国智造迈进的大背景下,机器人产业发展迎来了全新机遇。但与此同时,这一产业也面临着发展质量不高、企业扎堆中低端、缺少核心技术等难题。

业内专家表示,《规划》不仅明确了今后5年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具体任务,也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要求,将对机器人产业进一步迈向“高精尖”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

市场很大难题不少

“‘十二五’是机器人产业的起步期,‘十三五’则是快速发展期。”赛迪顾问装备产业研究中心总经理张凌燕表示,《规划》为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确定了重点,体现了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思路,给行业企业带来了重大利好。

机器人既是先进制造业的关键支撑装备,也是改善人类生活方式的重要切入点,其研发及产业化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高端制造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对于打造我国制造新优势、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制造强国建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机器人需求呈现井喷之势,已成为全球第一大机器人市场。

“当前,中国制造到了由大到强的拐点,工业机器人产业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工信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主任龚晓峰表示,仅从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看,2014年,韩国、德国每万名工人分别为478台、292台,而我国这一数据仅为36台,差距很大,潜力同样也很大。

不仅如此,机器人产业发展依然面临一系列问题。从数量上看,机器人生产企业在短期内大量增加,良莠不齐;从发展质量上看,多数企业的机器人业务处于亏损状态。特别要指出的是,我国机器人产业缺少核心零部件技术,亟待在技术上、产品上实现重大突破。

针对这些问题,《规划》提出,要坚持“市场主导、创新驱动、强化基础、质量为先”的原则,实现我国机器人产业的“两突破”“三提升”,即实现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和高端产品的重大突破,实现机器人质量可靠性、市场占有率和龙头企业竞争力的大幅提升。

重点突破迈向高端

规划》提出机器人产业发展5年总体目标:形成较为完善的机器人产业体系;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明显增强,产品性能和质量达到国际同类水平,基本满足市场需求。此外,《规划》还从产业规模持续增长、技术水平显著提升、关键零部件取得重大突破、集成应用取得显著成效等4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目标。

“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快、市场好,但是与国际巨头相比,企业竞争力较弱,产业发展应避免低端化、同质化等问题。”赛迪智库装备工业研究所副所长王影表示,通过到各地调研发现,一些自认为是搞机器人的企业,并无核心技术,也不能生产核心部件,仅仅从事简单组装工作。

数据显示,我国机器人企业规模普遍较小,逾90%的企业年产值在1亿元以下。即便是像新松这样的国内机器人领头羊,2015年营业收入也只有16.9亿元,同国际机器人四大家百亿元的营业收入相比差距较大。与此同时,我国机器人企业在核心技术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目标市场不稳、用户市场不大的问题也很突出。在国内一些地方大规模推行以机器人替换人工的过程中,用户更倾向于使用外资品牌的机器人,其中汽车等重点领域的机器人业务更是几乎被国外巨头所包揽。

为此,《规划》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推进重大标志性产品率先突破、大力发展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等5项任务。其中,《规划》还特别提到,要突破弧焊机器人、真空(洁净)机器人、全自主编程智能工业机器人、人机协作机器人、双臂机器人、重载AGV、消防救援机器人、手术机器人、智能型公共服务机器人、智能护理机器人十大标志性产品。要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支持互联网企业与传统机器人企业跨界融合,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带动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局面。

措施给力更需落实

为了实现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规划》提出了6项政策措施。其中包括加强统筹规划和资源整合;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利用中央财政科技计划、工业转型升级、中央基建投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等政策措施支持机器人及其关键零部件研发、产业化和推广应用;拓宽投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机器人企业直接融资和并购;引导金融机构创新符合机器人产业链特点的产品和业务,推广机器人租赁模式等。

业内人士表示,这些政策措施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将为机器人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好规划更需要好落实。龚晓峰表示,“有关部门和地方要做好产业布局,防止一哄而上,着力为企业实现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各方应真抓实干,不做表面文章、力避资源浪费,更加注重实施“以市场育技术”的战略,在激励创新、打造产业链、加强应用上多下功夫,尽快把机器人产业做大做强。

中轻集团长泰机器人有限公司总经理、国际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联盟副主席杨漾也表示,以往机器人产业过多强调“拿来主义”、集成创新,今后,要更多强调原始创新,持续加强核心技术创新,着力解决行业发展瓶颈问题。

为此,杨漾建议,国内机器人企业要切实加强研发工作,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与此同时,由于机器人企业力量较为有限,还应加强同高校、研究机构等合作,集各方之力打造产业联盟,共同推进创新发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