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科技大学2012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14.06.2014  02:01

黑龙江科技大学坐落在哈尔滨市松花江畔,是黑龙江、吉林乃至内蒙地区唯一一所以矿业工程为特色的高校,是国家教育部教学水平评估优秀院校,是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院校。2011年获得全国文明单位,2012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是全国就业50强单位。

65载风雨兼程,铸就了“厚德博学、强吾兴邦”的校训和“自强不息、创业创新”的办学精神,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管、文、经、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较强办学实力和鲜明办学特色的大学,培养出了十余万名优秀人才,被誉为“煤炭工业的脊梁”。

在办学实践中,学校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致力于服务国家煤炭工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国家煤炭工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近年来,学校抢抓机遇,自强不息,创业创新,在办学空间、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办学质量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综合办学实力显著提升。

第一部分 学校基本概况

一、办学理念

学校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不断更新观念,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引领学校发展;始终坚持把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成人成才,服务区域经济和国家煤炭行业发展作为重要的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始终把学生和企业社会的需求作为两把尺子、两面镜子,指导办学,检验办学。新时期,学校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主动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不断加强战略研究,强化战略思维,超越自我,走转型发展之路,树立了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谐发展和特色发展的思想,科学确立了“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的“三大”教育理念,牢固树立以教学为中心、以育人为根本、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思想;制定并实施大企业、大矿业、国际化、信息化”等一系列符合高等教育规律和学校发展实际的战略,为学校蓬勃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发挥了重要的先导作用,为我校“十二五”规划实施和特色应用型本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人才培养

按照学生全面发展、成人成才的需求和企业社会发展实际需求,搭建“专业+企业群”平台,实行校内情景模拟与校外顶岗锻炼的新模式,实现由以校内学习为主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向校内+校企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共同培养人才的模式转变。学校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同时开展卓越人才、创新人才和社会紧缺人才培养。本科生就业率连续十二年居黑龙江高校前三名。每年有20%左右毕业生考取国内外著名高校读研、就业于世界500强企业,毕业生以优良的思想作风、突出的工程实践能力受到用人单位欢迎。

三、科研和社会服务

获批各级各类项目11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省科技厅项目13项,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项目20项,哈尔滨市科技局项目2项,黑龙江省教育厅项目72项,纵向项目数量和层次稳步提升。获得省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获得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国家能源局三等奖1项;哈市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申报各类专利120余项。通过组织验收、鉴定各级各类项目70余项。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957篇,被三大检索机构收录150 篇、被CSSCI收录30 篇,完成科研经费7000万元。以煤电化平台建设为载体,积极参与哈尔滨科技创新城建设,成立了黑龙江科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并入驻科技创新城,科技公司,大部分为企业服务的横向课题进入科大公司,培育可转化项目,为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煤炭企业创造了方便条件。组织参加哈市科技局、黑龙江省科技厅组织的科技成果对接会,主动进行成果推广和技术服务,扩大了学校影响。

四、办学规模

学校开展本科及研究生教育,以本科生培养为主,规模保持21500人左右。本学年在校生总数21663人,其中普通本科学生19759人,硕士研究生1190人,普通高职(含专科)学生62人,函授学生652人。形成了本科、硕士、工程硕士、MBA、中外合作、社会培训等多层次的办学格局。

五、学科与专业

学校建有“煤炭产业”省级重点学科群、“矿业工程、电气工程、机械工程”3个省级一级重点学科,设有一级学科硕士点1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42个。具有MBA授予权,6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获得国家特殊需求博士培养建设项目。目前学校有本科专业51个,其中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省重点专业10个。

六、基础设施

学校占地面积133.7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5577万元,图书馆建筑面积31655平方米,藏书181万册,建成核心万兆级校园网,具有丰富的电子图书系统和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服务体系;建有国内一流水平的工程训练中心、中奥职业培训中心和省内先进水平的教学实验室40个,其中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重点实验室1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建成校内实践创新基地10个,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教学科研实践基地226个。

第二部分 学校办学定位及办学特色

一、办学定位:

1、类别定位:工科院校。

2、类型定位:应用型大学。

3、学科专业定位:以工科为主体,以矿业工程为特色,依托工科主体学科专业,做强工科,做实理科,做活文科,注重学科交叉融合,拓展新兴交叉学科,使学科之间成为有机结合的整体,切实建立起能够服务和支撑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需要的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交叉融合、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4、办学层次定位:多科性本科学校,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加强国际合作教育,稳步发展其他层次教育。

5、办学形式定位:以学历教育为主,兼顾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非学历教育;以全日制教育为主,兼顾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非全日制教育。

6、服务面向定位:立足区域,注重行业,面向全国。

二、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大工程背景下的思想道德素质高,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三、办学特色

我校始终把为煤炭工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作为自己的办学宗旨。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育人为根本,不断更新观念、深化改革、加强建设,办学实力不断增强,办学水平不断提升,办学影响不断扩大,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一是以“自强不息、创业创新”精神办学兴校为煤炭工业培养优秀人才。在65年的办学历程中,我校因煤而生,依煤而长,走出了一条艰辛曲折的办学之路,形成了一脉相承的办学精神,并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办学兴校,为我国煤炭工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二是坚持“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教育理念培养“思想道德素质高、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历来是我校在建设与发展中通过不断创新来回答的根本问题。从上世纪70年代末复建本科以来,我们始终坚持以学生成人成才为目标,坚持“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教育理念,努力培养“思想道德素质高、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形成了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和较好的应用价值的实践成果。

第三部分 提高本科教学的举措与效果分析

一、教师队伍

1、数量与结构

学校师资队伍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教学水平高,科研实力与服务能力强。专任教师总数为1229人,生师比为17:1。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892人,占72.6%,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62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525人,其中,具有正教授职称的专任教师175人;特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学者15人,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3人,研究生导师157人,兼职博士生导师20人,省级重点学科(专业)带头人梯队8个,省部级以上专家120人,全国优秀教师、黑龙江省模范教师30人,黑龙江省教学名师奖获得者4人,聘请教育界、企业界、政界知名人士等150余人为兼职教授。一大批教师高扬“自强不息、创业创新”办学精神,长期奔波在百里矿区,打造了一支工程实践能力强、科研水平高、具有奉献精神的教师队伍。

2、教育教学水平

学校教学水平高,本科生一次就业率连续十年保持省内高校前两名,是全国就业50强高校。在全国、全省大学生标志性竞赛中获奖数量和层次均为省内高校领先水平。2007年,在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受到了教育部专家组的高度评价,被认定为“重德育、重工程、重实践”的鲜明办学特色。

建成国家级精品课1门、省级精品课14门,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示范区、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人才培训中心、1个国家煤矿安全培训基地。

3、教师科研能力

学校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创新科技体制机制,成立了黑龙江科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不断扩大科研总量。全年完成科研经费6268万元,机械学院与鸡西煤机有限公司联合研制的MG180/420-BWD型桥式采煤机通过省科技厅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销售产值达7500万元。电信学院全年获得9项市级以上科技奖,其中省级奖3项。人文学院获得省级项目18项,创造了人文学科历史最好成绩。理学院首次获得国家青年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得科研经费20余万元。黑龙江矿业研究院以李凤仪为核心的科技创新团队,承担1100余万元的“急倾斜中厚煤层安全高效开采技术”取得明显成效。学校坚持“以转型促科研,以科研促转型”,全年获得纵向项目76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项目6项,再创历史新高。获得各类科技成果奖36项,其中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科技进步一等奖各一项,为申报国家科技奖奠定了坚实基础;省级科技进步奖7项。获得授权专利48项。

4、教师培养培训

首次开设学科专业课程建设负责人、骨干及青年才俊等外语培训班,参加培训教师达75人。选派33名教师进行校内外“盯课”、71名教师进行校内外实践锻炼。组织推荐各类专家187人,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8人为特聘教授。2名骨干教师获得国内访问学者资助项目,6名教师获得省内访问学者资助项目。选派4名教师参加了省属本科高校战略后备人才出国研修资助项目,获资助经费18万元。母丽华、谭旭红被评为省级教学名师,徐峰被评为省级教学新秀,边莉被评为省级教学能手,评选鲁建慧等5名校级教学名师。在省首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中获二等奖一项、三等奖2项。

一是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 学校为每名青年教师配备有经验的导师,负责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青年教师的进步提高与导师的考核、津贴挂钩。理学院采取“捆绑式”的以老带新的培养方式,老教师和青年教师结成对子,一对一地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二是实行青年教师过“三关”(教学关、育人关、实践关) 青年教师在导师的指导下过“教学关”;晋升高一级职称前必须担任一年以上学生班主任,过“育人关”;担任助教期间必须到现场或实验室实践锻炼一年,过“实践关”。外语系对青年教师培养建立“八个一”和“过五关”等制度,使青年教师在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三是实行教学岗位练兵和教学竞赛制度 学校每年举行一次教学基本功竞赛和教学技能竞赛,已连续举办8届,先后有2000多人次参加比赛,有170名教师获得了奖励。2006年又实施了课堂教学岗位大练兵,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高,参与教师800人,组织专家集中听课1000余人次,一大批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四是实施“三建一改”专项制度 教师通过参与学科、专业、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三建一改”)提高教学水平。以“三建一改”为载体,组建教学团队,组织广大教师深入开展教学建设与改革,不仅强化了教学内涵,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五是实施“名师工程” 按照“大楼”向“大师”转变的思想,学校大力实施“名师工程”,加快培养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骨干。近几年,先后培养出教学名师21人,学科专业带头人51人。

5、教授、副教授上课情况

学校牢固树立以教学为中心、以育人为根本、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思想,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保证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教授、副教授给本科生上课比例逐年增高,2012年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达到100%。

二、专业与课程建设

学校通过搭建学科专业课程建设平台,将教育部、省教育厅和科技厅及我校的学科建设、硕士点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科研特区建设、科研创新团队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工程中心及研发中心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和研究性、创新性实验项目建设等融为一体共同实施,建设周期为三年,2012年进行了项目考核验收。

1、专业建设

学校坚持“立足区域经济,坚持行业特色,依托优势学科,扩大服务面向”的专业建设方针,确立了“改造传统专业,打造优势品牌专业,积极拓展专业设置方向,加快新专业建设”、“拓展工科覆盖面,加快理学专业发展,加强管理学科,适度发展人文学科,优先发展新兴与交叉学科专业”的总体思路,不断加大专业建设力度,成效显著。学校现有专业扩大到51个,通过立项建设,使专业的人才培养能力、服务社会的能力都得到很大提高,目前有4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10个省重点专业,1个卓越人才培养项目,2个专业综合改革项目。

2、课程与教材建设

按照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贯彻“三大”教育理念,不断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总体思路 一是更新教育思想观念,遵循人才成长的规律,合理构建学科知识体系。二是加大课程内容更新力度,及时反映当代科技成果和发展趋势,突出教学内容的时代特征。三是注重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使不同课程的教学内容相互街接,整体优化,形成体系。四是强化德育、工程教育和实践教学环节改革与建设,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全面提高的目标。五是加强精品课、优秀课建设,积极开发网络课程资源。

学校对主要基础课程中学生受益面比较广、覆盖专业比较多,对我校学生培养规格影响比较大的要单独立项或以系列课的形式进行立项建设。单独立项建设的课程14门,做为系列课程进行立项建设的有9项共26门课程,其他课程列为专业建设内容之一进行建设,通过建设,建成国家级精品课1门、省级精品课14门。

在教材建设方面,学校重视教材的建设与选用,成立了教材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黑龙江科技大学教材定购制度》、《黑龙江科技大学教材管理办法》、《黑龙江科技大学教材建设规程》、《黑龙江科技大学教材质量评估制度及办法》等制度,对教材的选用、定购、编写、审定、评估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实行教材选用制度,严格实施审批、招标、签约、统一供应的教材选用程序。实行教材评价制度,确保选用教材的质量。选用高质量教材比例达80%以上,选用近三年出版教材比例达50%以上,使用效果好。学校通过重点专业建设、精品课建设、重点资助等办法,出版了一批具有我校特色的自编教材、国家、行业规划教材10部。

3、实践教学

近年来,学校相继出台政策,设立专项建设经费,大力建设校内外实践基地。主动加强与企业和社会的联系,坚持产、学、研相结合,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不断扩展校外实践基地。同时,投入一定的经费与签有协议的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目前,学校共建立了249个校外实践基地,为各专业提供了良好的校外实习和实训场所。中国一汽集团、鞍山钢铁集团、哈尔滨轴承集团、黑龙江四大矿业集团、黑龙江外贸集团等226个企事业单位与我校签订了实习协议,校外实践基地的条件和规模完全满足了各种实习的需要。其中,中国一汽集团每年为我校机械类学生提供为时三周的生产实习,效果良好;七台河市政府和七台河矿业集团、双鸭山矿业集团主动提供良好的实习条件,学校为其提供人才支持、教育培训和科技服务,建立了良好的校、政、企合作关系,目前已经成为学校稳固的实践基地和就业基地。

在教学环节上,独立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工科专业增加到43周以上,其它专业多于37周;工科专业在大学物理、材料力学、电工学独立设置实验课的基础上,增设专业综合实验课;在人文、管理学科的专业中设置实训环节。电类专业实施实践能力与专业技能培养试点,单独设置20周的实践与实训。

三、教学改革

1、人才培养模式

几年来,我校坚持分类培养,积极推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改革。

一是进一步深化“政、企、校合作”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深化了由政府、煤矿、学校三方联合培养的新模式,为省内煤矿企业定向培养人才。根据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制定与其对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通过学生在企业的顶岗实习锻炼使学生在工厂生产技术管理方面的能力、适应社会能力、实际应用能力得到显著提高。要通过学校回访和用人单位信息反馈,不断完善这一人才培养模式。

二是进一步完善“工程师+技师”的“双师型”人才培养模式。以电气工程实践基地为依托,以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设计性、研究性、创新性为特色,以单片机、工业控制工程等25个子基地为载体,建立了一套更加完整、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电气类各专业的学生从大学二年级开始按“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模式进行递进式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显著提高。

三是大力加强“产、学、研相结合”的“一站式”人才培养模式。利用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现代制造工程中心,分析测试中心等平台与研究机构和大型企业开展服务合作,同时采取走出去的办法寻找企业,建立“产、学、研”联盟,真正把“产、学、研”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教师通过参加产学研合作,拓展知识和视野,围绕现场的工作需要进行科研和教学,既能够积累实践经验,又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社会、企业对于人才规格的需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开展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通过“产、学、研”合作可以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到科研当中,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能力。

四是进一步完善“3+1”人才培养模式。“3+1”人才培养模式,即3年本科理论知识学习加1年在企业学习实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注重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确立“本科学历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相融合的新模式,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进一步拓展与企业的合作关系,如:中航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风华机械厂、哈尔滨市海康科技公司、北京达内科技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推动校企合作“3+1”人才培养模式向更深层次、更大规模发展。学生在1-6学期完成学校规定的基础课和国家教学指导委员会规定的专业核心课程,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在此基础上开展以企业为主导的工程实训,由企业工程师为学生开展模拟实际项目的工程训练,加深对企业生产流程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更好的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

五是俄语专业双校园教学模式。继续推进和完善俄语专业的“双校园”模式,学生第一至四学期进行国内专业基础知识学习;第五学期教学整体迁移至俄罗斯;第六学期进行专业认识实践加专业理论学习;第七学期进行语言实践锻炼加专业实践锻炼;第八学期进行毕业实习加毕业论文写作。增强学生专业知识,扩大专业信息量,零距离接触俄罗斯文化,巩固俄语基础知识,提升语言实践能力,锻炼俄语口语的交际能力,增强就业竞争能力。

六是继续试行实验班国际化教学模式。继续推进财务管理专业实验班国际化教学模式,以我校师资优势和中加合作办学平台为依托,以专业英语能力和专业管理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在财务管理领域的财务分析、制度设计、战略执行、风险规避和资本运作等方面的能力。学生学习财务、会计和金融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并进行财务、会计、金融管理方法和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财务、会计、金融问题的基本能力。实行大部分的专业课程由英文授课,部分课程由双语授课,提高学生的国际竞争力。

2、教学内容、方法

坚持“三大”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线,积极倡导教学内容、方法改革。

在教学内容上,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在提高实效性上下工夫。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教学内容上贯彻中宣部、教育部要求的同时,改革教学模式,推进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建设课程实践基地,结合课程内容,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力求贴近学生思想实际,贴近社会生活,贴近革命历史。大学英语课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为重点,主动参加教育部倡导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现已全面按国家的改革要求组织教学。学校提供了充足的网络设施,实现了以听、说为主的网络教学。同时,在课内增加口语训练的课时和口语测试,通过师生间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常年开展课外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坚持“六个一”,即每堂课前一次口语训练,每天一次外语角活动,每周一次电影赏析,每月一次外语竞赛,每学期一次口语测试,每年一次英语文艺演出。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实施“1+X”的教学模式改革,根据当前学生对计算机知识掌握的程度调整教学内容,实施分层次教学,在满足基本要求的基础上,使教学内容贴近专业需求,紧跟信息技术的发展前沿。广泛使用多媒体授课,增加上机实践,课外素质教育活动内容丰富,学生计算机基本理论与技能得到明显提高。体育课围绕学生健康教育实施改革,建立“健康第一”的结构式教学模式,实现了“五个转变”,即由单纯的体育技能培养向健康教育转变,由单一教学模式向多元素质教育转变,由课内外脱节向课内外结合转变,由传统编班选课向网上选项课转变,由“配餐制”向“自助餐”转变。其中选项课由原来的6项发展到现在的以大球、小球、武术、水上、冰上、健康舞蹈等为主的,以提高综合体能为特征的五类22项。经过几年的实践,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技能得到进一步提升。面向全校各专业开设工程教育课。本着“大工程”理念,实施工程意识教育。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采取模板、录像专题讲座、实物展示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向学生讲解以“机械、电气、材料、信息、控制”等为主的能涵盖现代工程体系的基本知识,使学生的工程意识明显增强。该课作为必修课从2006年开始面向全校各专业开出,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新颖,深受学生欢迎。主要基础课程针对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实施了工科数学、大学物理、工程化学等系列课程改革。工科数学课在精化内容的基础上,率先开出了数学实验、数学建模两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引导学生学会把数学应用到工程实践中,以课程为基础,以实践为先导,组织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以竞赛为载体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大学物理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成效显著。多年来一直坚持以物理演示室、创新实验室为载体,在课外进行“四小”(小读书报告、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素质教育活动,对学生实施科技创新教育,在时间上与理论课同步。物理课在教学内容上重视应用性,自编《大学物理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辅助教材,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根据学科的特点分类组织教学内容,面向全校各专业开设。工程化学课作为工科各专业基础课按一类学科打通设置,重视理论与实践在教学过程的融合,构建了由化学基础、化学应用、化学实验三个模块组成的课程体系。在化学应用模块中增加了生命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环保科学等应用化学的新成果,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化学的重要地位,收到很好的效果。

主要专业课程 根据办学定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学校注重专业课的改革与建设,经过多年实践,收到明显效果。矿业类专业系列课程的改革,注重教学内容推陈出新,紧跟科技前沿,教师结合科研成果编著特色教材。如由矿物加工专业教师编写的《选矿新技术》教材,深受学生欢迎。电气工程专业系列课的改革,体现了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根据具有工程师素质、技师技能的“双师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合理整合课程资源,打破课程之间的界限,突出实际操作和系统仿真,本着“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教学模式,不断深化认识过程,培养学生的系统能力和创新精神。系列课突出工程操作和工程设计两条主线,在教学计划中,增设15项操作训练内容,安排了12项设计内容。经过长期的改革实践,收到十分显著的效果,形成了电气类专业毕业生系统概念强、懂理论、能设计、会操作、上手快的特点,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实现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多次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奖率与层次均列省内高校前茅。

在教学方法上,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广泛采用学导式、案例式、启发式、讨论式等适合课程特点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上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广大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涌现。

体验式教学法:建立模拟实战环境,组建实战团队,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模拟实战的方式进行学习。如经管类专业采取ERP沙盘模拟对抗实训,组织学生扮演相应角色,在计算机上模拟企业决策,在沙盘上模拟演练企业运作,做到在参与中学习,从而实现体验的教学效果,获得高层次的经验性知识。

实践式教学法:通过“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反复深化,实现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教学方法。如电信学院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DSP原理及应用》、《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EDA技术》四门理论课放在实践基地中以边讲边练的方式进行教学,深受学生欢迎。

精细化教学法:实施因材施教,以学生真正掌握理论、提高能力为目标,把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精细化。一是教与管的精细化,要求任课教师给每名学生建立学习档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状态有针对性地辅导释疑,任课教师与班主任、辅导员实行联动,共同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心理状态进行诊断;二是教与学的精细化,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把一门课程划分成若干阶段,分段讲解,分段考核,对课程的重点、难点步步为营,段段清理。目前,高等数学等课程的试点表明效果良好。

3、教育教学研究

学校坚持理论先行、实践检验,不断完善的方针,积极鼓励广大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改革,通过改革出成果,学校每年拿出50万元专项资金,对校级教学研究立项进行资助,对省级教学研究立项进行1:1配套,2011年获得省级教育教学成果奖13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9项;

四、质量工程

1、国家级、省级质量工程建设成果

数学与应用数学、安全工程、金属材料工程等10个专业被评为“十二五”省重点专业,占全校专业总数19.6%,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三大学科门类。采矿工程专业获得省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项目。电气信息类专业获得省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成为全省10个改革项目之一。获得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等省高教综合改革试点项目9项。目前学校建成国家特色专业4个,省重点专业10个,国家级精品课1门、省级精品课14门,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示范区、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人才培训中心、1个国家煤矿安全培训基地。建成瓦斯等烃气输运管网安全基础研究实验室和煤矿深部开采地压控制与瓦斯治理省重点实验室,采矿工程和矿物加工工程2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2、校级质量工程项目开展情况

开展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立项建设项目115项,负责人、分项负责人及骨干469人次。在开展毕业设计评估、生产实习评估的基础上,首次开展了专业实验室评估,(有效促进了专业实验室建设)保证了实践教学环节质量。开展了教学研究改革立项,获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3项,评选校级教学成果奖41项。评选出35门校级优秀课,11门校级精品课。评选出47项素质教育立项项目。

五、教学管理

1、教学管理制度

学校坚持“三条线”管理思想,始终把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作为生命线,坚持完善以质量控制为核心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执行严格,教学管理工作规范;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完善、合理,符合学校实际,执行严格;有科学、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长期坚持对主要教学环节开展单项评估和专项检查,教学运行监控有力;对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实行单项评估,监控措施得力,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不断提高。

自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颁布实施以来,出台了《黑龙江科技大学关于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规定》等一系列提高教学质量的相关文件,修订完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现行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涉及教学管理工作规程、教学计划与运行管理、教学基本建设、教学质量评价与评估、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学管理组织系统等六个方面,共82个规章制度,促进了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2、教学运行

在教学管理工作中,依据规章制度实施管理,把严格执行规章制度作为确保教学工作稳定运行、确保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根本。

建立了校、院(系)两级管理与运行机制,重大问题由学校党委会、校长办公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研究决定,确保规章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教务处通过每月和每周分层次的教学例会部署教学工作。通过教学评估、教学检查、教学督导听课、领导随机听课、学生评教等各种渠道监控教学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利用教务综合信息管理系统通过校园网对全校的教学运行、学生成绩、学籍实施统一管理。学校严格考试管理制度,严格执行规范命题、试卷审核、试卷保密、考场管理、成绩评定、成绩登录等环节的规范和要求。严格学籍管理,对学习成绩不达标的学生实行留级或退学处理;严肃校风校纪,依照制度对发生严重教学事故的教师进行了严肃处理,实施教学奖励制度,设立优秀教学成果、重点专业、精品课、教学名师、先进教学单位等奖项,对教学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和集体进行表彰和奖励。

教学规章制度的严格执行,为规范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教学秩序稳定,运转良好。

3、教学信息化

制定了《黑龙江科技大学多媒体教学实施意见》、《黑龙江科技大学网络教学实施意见》、《黑龙江科技大学网络资源和网络课程建设项目评审标准》等相关制度,对应用多媒体技术授课、网络资源开发利用提出了要求。

现有多媒体教室70个,购买了MyWebCT网络课程平台系统,为开设网络课程提供了条件。在青年教师岗前培训中开设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普及多媒体技术的知识;定期举办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提高全体教师的多媒体应用水平和设备的操作技能。2011年,应用多媒体技术授课比例分别达到68.37%,教学效果好。

六、教学质量监控

1、质量监控体系建设

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质量标准,建立了科学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形成了以校、院(系)两级管理的“三级教学质量监控”为核心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在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由目标系统、教学指挥调控系统、评估与监控系统、信息反馈系统构成(见图)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运行图

目标系统 由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和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构成,是整个监控体系的起点和终极目标。其他各系统的反馈信息是目标系统的调整依据。

教学指挥调控系统:由校党委会、校长办公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指挥机构等组成。全面负责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对重大教学问题进行决策,根据评估和监控系统、信息反馈系统提供的信息对教学过程出现的质量问题及时提出指导性意见,同时对教学目标、质量标准和教学过程进行调控,保证全校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形成闭环。

评估与监控系统:由校评估办公室和校、院(系)两级教学质量

监控组织组成。评估办公室负责定期组织对教学单位教学工作的整体

评估和经常性的针对主要教学环节的单项评估;校级教学质量监控组织由教务处、教学督导组、学生质量信息网组成,负责日常教学工作专项检查、对教师和教学过程实施“学校—教学单位—学生的三级质量监控”;院(系)教学质量监控组织由院(系)教务科、教学质量监控小组组成,负责对教师的教学检查、实施“院—教研室—学生”的三级质量监控。通过对教学单位的评估,把握各单位的教学工作状态;通过对主要教学环节的单项评估和检查,掌握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状态和存在的问题;通过“三级质量监控”,掌握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反映。该系统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核心。

信息反馈系统:由校院(系)两级教学督导、学生评教、领导听课、学生质量信息网和教师的学生学习档案等环节组成,通过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教学质量信息收集,将信息反馈到教学指挥调控系统,由教学指挥调控系统对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形成指挥指令,对教学过程进行调节,确保教学质量的稳定和提高。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以目标系统为依据,以评估和监控系统为核心,以信息反馈系统为渠道,在教学指挥调控系统的调控下,各个系统互相协调,运行稳定可靠,形成闭环的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科学体系。

2、质量监控落实情况

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下,构建了严格规范、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和运行机制,保证了体系运行可靠有效,有力地保障了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学检查制度:教学检查主要是每学期开学初、学期中、学期末的三次例行教学检查。开学前主要检查学期的各项教学准备工作;期中重点检查各教学环节的质量,对存在问题的环节进行调控;期末重点对考试安排、考风考纪以及学生成绩评定等工作进行专项检查。

教学例会制度:教学指挥调控系统通过分层次的教学例会实施教学信息反馈和对教学过程的调控。每周一上午教务处工作例会,每周一下午由教务处召集各教学单位教务科长例会,每月第一周周五下午教学校长召开全校主要教学管理人员例会。教学例会使教学工作每周有安排、每月有总结,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得到及时反馈,及时调节,确保了教学运行的稳定、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同时,还定期召开教学指导委员会会议,对教学上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每两年召开一次全校教学工作会议,总结教学工作,表彰教学工作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安排部署下一步的教学工作。

领导听课制度:实施校、院(系)两级党政领导听课制度。各级领导每学期都深入课堂听课,了解和掌握教师的教学情况,听取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对教师教学质量实施监督。

教学督导制度:实施本科教学专家督导制度。学校和教学单位聘请教学督导专家,采取专兼职结合,按照工作规程,通过随机随堂听课、查阅教案、抽查学生作业、实验报告、试卷和毕业设计等方式,进行一般性的教学质量监控,贯彻“以督为辅,以导为主”的工作原则,在了解、反馈教学质量信息的同时,重点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把好教学质量关。学校督导组则以各阶段教学工作的薄弱环节的质量监控为主,实施重点监控,同时对各教学单位的质量监控工作进行指导。教学督导是学校质量监控和信息反馈的重要一环。

教学工作评估制度:从08年评估之后,逐步建立了学校内部的本科教学质量评估制度,并根据学校的教学工作情况开展适度的评估工作。以此作为评价和诊断教学单位、教学过程、教学环节的工作质量和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主要包括:针对教学单位整体教学工作的教学工作质量评估;针对教学建设的专业、课程、实验室、教研室的评估和检查;针对主要教学环节的毕业设计(论文)、实习、试卷的单项评估和专项检查。目前,单项评估和专项检查已成为学校保证教学质量的一项基本制度。通过定期开展各类校内教学评估和专项检查,有效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学生评教制度:学生对教学工作和教师的教学质量的评价,在 “三级教学质量监控”中占有重要位置,并逐年加大在质量评价中的权重。学生评教工作包括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实践教学评价、专业满意度调查和毕业生意见反馈等方面,采取期末网上评教(课堂教学)、调查问卷、学生座谈会等形式进行。学生的评价结果与教师的教学质量考核、教学单位教学工作考核、专业建设评估结果挂钩,与教师津贴、教学评奖、职称晋升挂钩。

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为及时听取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学校建立了学生教学质量信息网络。从各专业年级中选聘学生担任教学信息员,他们通过自身的课堂体验、专题调查、座谈会等形式,收集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每周向教务处反馈一次信息,教务处对意见进行梳理,并通过教学例会向有关教学单位发布,达到对教学过程的调控。

七、教学条件与利用

1、教学基本设施

学校以哈尔滨新校区建设为载体,加大办学投入,竭力改善办学条件和环境,固定资产增加到27亿元,建成了一座现代化的大学校园,成为松花江畔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学校占地面积133.7万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63.63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66.7万平方米,生均31平方米;教学、科研、行政用房49.4万平方米,生均23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4373万元,生均1.1万元;图书馆建筑面积31655平方米,藏书181万册,生均81册;建成核心万兆级校园网,具有丰富的电子图书系统和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服务体系;建有国内一流水平的工程训练中心、中奥职业培训中心和省内先进水平的教学实验室40个、校内实践创新基地10个,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教学科研实践基地226个。

2、经费投入

学校原来隶属于原国家煤炭工业部。1998年以后,隶属关系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黑龙江省管理为主。学校是国家事业费全额拨款单位,教育事业费和基本建设投资来源稳定、可靠。

3、以科研促教学

65年的风风雨雨也是我校科研实力逐步提高的过程,尤其是“十一五”以来可说是硕果累累。我校承担国家自然基金、教育部重点项目、重大科技项目120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获各类专利100余项,2011年我校两项科技成果获教育部科技成果一等奖。

我校每年为地方经济创效益数亿元。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计划)、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项目(863计划)、国防科工委计划项目等科技含量高、技术难度大、高水平科研项目百余项。

科研的长足发展必将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又进一步带动了科研能力的进步。一个螺旋形上升的全新格局正在形成和运行。

八、教学效果

1、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

学校的办学环境、综合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鲜明的办学特色和良好的社会声誉吸引着大批优秀考生,招生范围覆盖2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生源充足,整体素质好,第一志愿录取率逐年提高。建校以来,已培养4万余名毕业生,遍及全国煤炭系统各大厂矿及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各条战线;毕业生中的大批杰出领导干部、教育工作者、工程技术人员和企业家,在不同的岗位上建功立业,为煤炭工业和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毕业生以思想道德素质高、工程实践能力强,赢得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大学英语四、六级通过率逐年提高。参加大学生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制作、力学、英语等国家级竞赛,获奖率和获奖层次均居省内高校前列。

基本技能水平高。在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大学生英语竞赛、大学生铸造工艺设计大赛等标志性大赛中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450余人参加了全省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实践团、校团委青年志愿者协会“支教服务团荣获2011年暑期社会实践全国优秀团队。在全省大学生田径锦标赛、足球、健美操、体育舞蹈、定向、网球、健美、乒乓球、篮球共计7项省级赛事,获得3金、3银、11铜的好成绩。

2、毕业生就业

我校社会声誉和人才培养质量逐年提高,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需求日趋旺盛。每年有500多家用人单位主动来我校选聘毕业生;200多家用人单位在我校建立了人才培养基地,为毕业生实习和就业提供机会。国内各大煤炭企事业单位、富士康集团、哈航集团、长春一汽集团、烟台首钢集团、鞍山钢铁集团、中铁各局等知名企业成为我校多年合作伙伴。2011年,4383名本科生成功就业,其中746人就业于世界500强企业,217人考取985、211高校硕士研究生,716人深入煤炭一线就业。本科生一次就业率达95.81%,继续保持省内高校前列,被省教育厅推荐为“全国就业50强高校”。

3、校内外评价

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秉承学校的优良传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赞誉。昊华集团评价我校毕业生“工作作风扎实,肯于吃苦,能够承担高负荷的工作压力,能主动适应不同岗位的工作需要”;煤科总院抚顺分院评价我校毕业生“思想素质高,动手能力强,能很快适应企业环境,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并能在实际中不断应用,技术钻研精神较强”;双鸭山矿业集团评价说:“科院的毕业生普遍素质比较高,勤恳务实,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团队意识和组织纪律性,很多毕业生都在公司的重要岗位上”;神华集团认为学校毕业生“专业基础扎实,业务技能突出,可塑性强,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工作组织协调方面表现突出”;东莞台达电子有限公司评价我校毕业生有四个特点:“一是基础扎实;二是实际工作能力强;三是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四是综合素质好”。学校《毕业生跟踪调查问卷》评价结果显示:“思想道德素质高”占98.2%,“专业知识扎实”占96.8%,“工程实践能力强”占98.7%,“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占93.6%,“诚信度好”占97.6%, “组织协调能力强”占95.8%。无论是在领导岗位,还是在工作第一线,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我校毕业生基础知识扎实,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有很好的敬业精神,进入工作状态快,对单位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四部分 教育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主要问题:

一是瓶颈问题,财经压力仍然较大,办学经费与学校特色本科建设、转型提升、更名大学不相适应的矛盾仍很突出。

二是思想观念还不能很好适应现代高等教育发展。

三是队伍能力素质还要进一步提高。

四是体制机制不适应。

解决思路:

一是牢固树立以服务为宗旨意识,进一步加大开放发展的力度。

二是以服务求支持,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强化开放发展,拓宽融资途径,开源节流,精细管理,绩效评价、构建办学经费多元化保障机制,以满足学校转型发展和服务能力提升的需求。

三是坚持人才强校,落实好青年才俊等教师队伍七大建设计划工程,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力度,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四是坚持体制机制创新,建立与政府、企业双赢的战略合作联盟。

今后,我校将继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国家、黑龙江《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指针,以落实高教强省战略为契机,以高教综合改革与特色应用型本科建设为载体,以产学研战略联盟和科技创新与服务平台建设为依托,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以教学为中心,以育人为根本,以服务为宗旨,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人才队伍建设为关键,坚持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和谐发展,深化“一二三四”办学方略和“三大”教育理念,深化办学转型,强化战略发展,充实内涵,突出特色,打造品牌,着力提升办学质量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努力把我校建设成为一所具有国内同类院校一流水平的,服务能力强、特色鲜明的教学型大学,为区域经济社会和煤炭行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014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