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短信”莫成“垃圾短信”

15.02.2015  11:13

  昨天,南京市市管以上领导干部的手机上均收到这样一条“廉政提醒短信”。该短信落款为“中共南京市纪委”。这是该市首次以“市纪委”名义向全市市管以上干部普发“廉政短信”。据介绍,此后,该市纪委将每周发送一次廉政短信,逢重大节日还将有针对性地增发一条提醒短信;在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相关的重要会议期间,增发一条会议精神解读短信。(2月14日中国新闻网)

  纪委向党员领导发送廉政短信“拉袖子”“敲警钟”,是很多地方认为是行之有效的一种廉政教育方式,但处理不好也有可能成为“垃圾短信”。

  首先在发送的频次上不能过多过滥。南京市纪委以后会每周发一次“廉政短信”,逢重大节日还将有针对性地增发一条,在与党风廉洁建设和反腐败相关的重要会议期间,再增发一条会议精神解读短信。看起来不多,但平均下来,恐怕每周要达到二条左右。试想,南京市纪委这样做了,下面县(区)和乡镇的纪委能不跟着学吗?一旦他们跟着这样做,势必会造成这方面的短信越来越多,党员干部也会受到骚扰,最后的效果必然是让“廉政短信”变成了“垃圾短信”。

  其次在发送内容上不能过分空洞乏味。从南京市纪委第一次发送的“廉政短信”来看,内容空洞,都是大话,没有什么吸引力。而且这样的话,在广播里、电视上、报纸天天在喊,根本不需要多此一举另行发送。这样的短信,第一次接到还能忍受;第二次这样恐怕不太想看了;第三次这样肯定会把它当“垃圾短信”直接删除。要想让“廉政短信”起到作用,关键是编的形式和内容能吸引人。譬如:编发一些案例,搞一些知识问答,或者是创作一些夫妻对话、上下级对话的小品,编一些诗歌、顺口溜,讲一些故事,搞一些动画等等,这样效果可能会好些。

  另外,对提醒对象和提醒内容也不可一刀切,要因人而异。巧思而后善行。人的心理是很微妙的,当我们反复提醒一个人不要干什么的时候,似乎就是在指责这个人爱干什么,这种提醒就很可能让人产生逆反心理。特别是一些尚未萌生贪腐意识,却容易摇摆的人,在不当廉政短信的反复提示之下,反而更容易滋生贪腐的欲望。就像一个原本老实的青年,天天在媒体上看到有人偷东西,然后他觉得自己比别人更有办法,于是也就极容易加入小偷队伍。

  所以,发送廉政短信,必须讲究艺术性,一定要三思而后行。南京市纪委运用移动互联网开展党风廉政教育值得肯定,但不能只图形式,更应讲究实效,不然容易弄巧成拙。最为关键的是,反腐不能寄托在“廉政短信”的发送上,说得白一点,“廉政短信”充其量最多只能算一个辅助的形式。关键要完善制度反腐,在制度设计上减少堵塞漏洞,不能“牛栏关猫”。在节假日,纪委的同志不妨辛苦点,看看那些党员干部在做些啥?

  
文/胡建兵

编辑:刘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