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延川之1946》公益放映获口碑追思英雄魂传正能量
黑龙江新闻网讯(记者董盈)22日13时,哈尔滨市阿城影剧院内座无虚席,来自阿城区第七中学的学生们专注地观看以家乡英雄何延川的革命事迹为原型的红色电影《何延川之1946》,许多学生边观影边认真记录。学生退场后,阿城区的老干部和老年大学的学员们走进剧场,在影片中追寻有关英雄的记忆。据悉,今年10月,出品方在资金尚未收回的情况下,在阿城影剧院为家乡人免费放映电影《何延川之1946》,目前已放映了8场。这部电影与英雄的家乡人之间产生了强烈共鸣,收获了不错的口碑。
再现英雄感召后代
据介绍,《何延川之1946》在省委宣传部,哈尔滨市委宣传部、组织部,阿城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黑龙江海东青文化艺术传媒公司出品。影片截取本土英雄何延川十七年革命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最后一年时光,1945年深秋至1946年初春时段,以东北解放为大背景,展现何延川在危机四伏、险象环生的环境中所表现的卓越才能、人格魅力及革命精神。
对于影片摄制的个中滋味,体会最深的莫过于影片的制片人鲍红宇,她也是影片主人公何延川的外孙女。作为英雄后代,谈及电影拍摄的初衷,鲍红宇表示,这是一个她酝酿了十几年的心愿。在外祖父34岁的生命中,有17年是为国家的危亡、祖国的命运呐喊、奔波和战斗。这部电影就是为了宣传英雄的革命事迹,真实还原哈尔滨解放这段中国革命不可或缺的一段篇章。通过对英雄精神的寻找和捡拾,唤醒一些人的良知,告诫年轻的一代,还有一种东西比金钱和生命更重要,那就是信仰和道义。老一辈英雄的精神和境界是我们共产党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青年一代最需要的精神食粮。
倾注心血资金自筹
鲍红宇介绍说,《何延川之1946》耗资约五百万,其中大部分资金是她自筹。回顾这一路,鲍红宇意味深长地说:“拍电影不是那么简单的,许多困难都是之前未曾预想到的,每遇到一道坎儿都觉得这次可能过不去了”。场地、防火、食宿等各类费用,爆破焰火的购买运输等等……鲍红宇摸索着,本来应由一个团队去完成的任务,鲍红宇一个人包揽了。第一次看到电影成片时,五味杂陈的泪水不停地在鲍红宇的眼中打转。
据了解,许多阿城人也志愿加入到影片拍摄中,其中年龄最小的才7岁。天气寒冷,又没有暖气,一群阿城的志愿者从头到尾跟随着摄制组,开车、卸车、扛机器、当助理;还有一些人专程开车赶到横道河子威虎山影视城的拍摄现场充当群众演员,凌晨结束拍摄再驱车赶回阿城。大家不仅毫无怨言,而且分文不取。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石场老板还将五万元人民币送到出品人手中,想为弘扬英雄事迹出份力。功夫不负有心人,2013年12月20日,《何延川之1946》终于在阿城首映。
随着电影首映,又一个困难摆在眼前。鲍红宇坦言,登陆院线不仅需要费用,更对影片上座率有所要求,影片发行费用紧张,往前走很困难。由于此片不是商业片,也没有运用商业化运作方式,没有招商、广告,也没有寻求发行公司的支持,只是运用传统方式发行,投资都难以收回,更谈不上经济效益。
免费观影引起共鸣
让人庆幸的是,这部影片并没有就此尘封。鲍红宇告诉记者,中央电视台影视频道已与公司签订了收购合同,今年将择期播出。此外,影片已于今年4月在哈尔滨市工人文化宫公映8场,哈尔滨市委宣传部、哈市直机关工委率先组织广大机关干部包场观看这部电影。今年10月,电影又在阿城影剧院免费对广大中小学生和百姓放映,使这部电影产生了不错的社会效益。
记者采访了前来观影的观众。观众孙晓鸿坦言,“观影前,我只知道延川大街是我们阿城的一条街道。观看这部电影,对于阿城人来说是很有意义的。知道延川大街的由来,知道在我们这片土地上、在我们身边还有何延川这样一位英雄。这样一部影片对爱国主义教育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何延川之1946》剧照《何延川之1946》剧照
编辑:陈丹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