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津小麦为什么这样强 实现小麦产品有效供给关键在于“结构”

15.06.2016  13:30
  延津小麦为什么这样强

在延津县克明面业公司的挂面包装生产线上,工人们正在加紧生产。

   编者按

  眼下,全国麦收进入高潮。确保颗粒归仓之外,在小麦市场供需宽松、“去库存”压力较大的背景下,新麦的市场表现和出路格外牵动人心。如何在经济“新常态”和资源环境约束的大背景下,实现小麦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小麦产业可持续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本版通过解剖“延津小麦”这一标本,结合业内专家的解析,期待为回答这一问题提供参考。

  

  延津是豫北地区传统的农业大县,在优质强筋小麦生产上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全县优质小麦种植面积100万亩,其中优质强筋小麦50万亩;经测定,延津小麦品质指标明显优于加拿大小麦和美国小麦……

  “我们充分发挥延津小麦优势,坚持用工业理念发展小麦经济,全力打造‘中国第一麦’,形成了从田间到车间到餐桌全链条、全循环的小麦经济产业链。”延津县委书记祁文华表示,目前,延津已经形成了以小麦为主导、以“面粉—面条—面点—速冻食品”为产业发展布局,从原料生产到精深加工、再到餐桌食品的产业链条,并跻身“中国县域产业集群竞争力100强”。

   种优质麦,为小麦经济提供基础动力

  据延津县种植业管理股股长关世鹏介绍,1998年政府推动实现了小麦产业起步,1999年优质小麦就从8000亩扩大到18万亩;到2001年全县优质小麦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占全县麦播面积的80%以上。

  在延津,小麦种植一枝独秀。据延津县农林局局长李占先介绍,100万亩优质小麦中,除了50万亩优质强筋小麦,全县优质小麦种子繁育基地有25万亩,种子销售辐射大半个中国;绿色食品(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45万亩,有机农产品基地2万亩,富硒优质小麦基地3万亩;以延津强筋小麦为代表的“新乡小麦”获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围绕小麦产业发展起来的农产品百花齐放。随着优质小麦生产的铺开,河南金粒麦业有限公司、新乡市新良粮油加工有限公司等一批购销加工龙头企业快速崛起,以订单农业为载体,产销衔接、科技服务配套的运作机制也初步形成。2002年起,延津优质小麦在内在品质和商品一致性上取得新的突破,完成了由政府行为到市场运作的全面转变。

  延津小麦已创下多个全国第一:第一船出口食用磨粉小麦、第一家注册小麦原粮商标、第一家制订小麦生产地方标准、第一家实现大宗农作物产业化经营……

  “通过推广延津‘中国第一麦’品牌形象,提高‘延津强筋小麦’区域品牌价值,也助力延津小麦产业转型升级。”李占先介绍,今年2月,“延津强筋小麦”区域品牌价值评估达17.55亿元,品牌年平均超额收益1.62亿元。

   集聚“龙头”,用产业的力量改造传统农业

  延津县利用自身小麦资源优势,引进了一大批国内知名企业。这些企业的发展壮大,反过来又促进了小麦经济的健康发展。

  国内挂面行业领先的克明面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国设立多个生产基地。“延津是最大的生产基地,也是中国最大的挂面生产基地,年产挂面20万吨。”延津县克明面业公司行政经理张应伟说,“我们主要看中了延津县优质小麦的生产潜力以及充足的原料。

  河南金粒食品公司是克明面业规模较大的面粉供应商之一。为在原料保障、成本控制、产品差异化和品牌上形成竞争优势,克明面业将与金粒食品合作设立克明面粉公司。这是企业在拉长产业链条,向上游面粉加工、小麦种植领域延伸的一项积极举措。

  新良粮油加工有限公司是引领延津小麦产业化发展的国家重点龙头企业。通过不断创新发展,调整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如今新良公司生产的专用面粉占总产能的80%以上。2013年以来,新良面粉全网销售量遥遥领先,开辟了一条“电子商路”。“仅去年‘双11’当天,小包装面粉订单量就达1350多吨,去年全年电商销售额突破8000万元。目前平均日销售量近50吨。”新良公司副总经理祁忠义说。

  目前,全县有中储粮直属库在内的粮食收储企业18家,42个延伸收储库点,总仓储量达80万吨;围绕小麦而发展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19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2家;全县小麦年加工能力突破70万吨,年产挂面40万吨、速冻食品25万吨。

   服务配套,持续跟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多年来,为服务小麦经济,延津县以建设全国优质强筋小麦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为载体,以产业体制改革和企业化运作,提升基地产业化经营水平,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形成部门联创机制。

  发展优质小麦,良种良法配套是关键。“已形成‘公司+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组织形式和‘订单+现货+期货’经营模式,造就一支保质量、用标准、求创新的实用型农业人才队伍,采用推广优质强筋小麦品种等22个标准,形成‘良种+良法’种植模式。”延津县种子管理站站长李生堂介绍。

  李占先介绍,为支持优质强筋小麦基地的发展,在全县范围内建立了完备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县有专家服务团,乡有区域服务站,村有推广员,构建了电话、电视、电脑“三电合一”的农业技术咨询服务平台。

  完善优质强筋小麦产业体系被写进延津小麦经济蓝图。据延津县县长李维山介绍,今后,延津将继续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题,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和推进品牌农业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完善优质强筋小麦产业体系,带动延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

  就在今年的5月17日,延津县联合河南省农科院成立了中国小麦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将科研、生产、加工三者结合起来,来改变小麦产业模式,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把全国优质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与科研院所结合起来共同发展。”河南省农科院小麦研究中心副主任雷振生介绍。

  (范亚旭 本报记者 张培奇)

 

 

实现小麦产品有效供给关键在于“结构

   供需宽松,加工企业开工率低

  我国小麦生产12年连续丰收,在过去5年里以每年增产250万吨的速度发展。同时,由于国际贸易、价格差异,以及国内优质专用小麦短缺等因素,每年还进口一定数量的小麦(年均330万吨)。

  国内小麦加工业在经济步入“新常态”、供需宽松的背景下,又受到国际小麦价格冲击,使政策支持价格的可能性进一步降低。国内小麦市场呈现出低迷状态,去库存受到了顺价销售政策的阻力,小麦加工企业开工率维持在较低水平,全行业在保本生存水平上运行。

  我国小麦加工企业通过兼并和重组,规模进一步扩大,企业数量显著减少。2014年全国小麦年加工能力达到2.21亿吨(需求为1.00亿吨),较上一年度增加约1100万吨。小麦加工企业数量呈继续下降态势,而规模以上企业(日处理小麦500吨以上)数量仍有一定增长。由于人力成本迅速上升和大型企业的挤压,日处理500吨以下企业的生存压力进一步增大。在市场竞争和政策调整的双重压力下,2016年小麦加工行业还将面临新的“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等压力和挑战,小麦加工业必须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优质小麦“短板效应”尤为突出

  当前,我国小麦产业发展面临种麦效益持续下滑、小麦的国际竞争力不断下降、科学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受到生产规模限制、产业化组织模式难以适应新要求、小麦生产面临资源和环境约束以及政策性支持空间越来越小等主要问题。

  20世纪90年代,国务院提出的发展“两高一优农业”战略为我国优质小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初步构架了我国优质强筋、优质弱筋小麦生产、收储和市场技术体系。然而,由于相应的制度和政策体系不完善或受部门职责和利益的影响,在今天的国际市场冲击和国内需求快速变化的背景下,其“短板效应”尤为突出。

  第一,生产上需要的高产稳产优质品种缺乏,上报的优质小麦面积大,而实际可用的优质小麦数量有限。

  第二,优质小麦收储没有纳入国家粮食收储体系,优质优价没有制度保障。

  第三,优质小麦生产的市场化运作目前又受到了国际小麦价格、自由贸易政策以及农户种植规模小等因素制约。

  第四,优质小麦产业化和市场化运作受到政策和信贷的双重制约,难以发挥规模效应。

   契合消费者需求,实现有效供给

  针对小麦加工业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建议应从以下几方面切入,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顶层设计:

  提高产品质量,满足消费需求。在当前食品市场供需宽松的大背景下,稳定和提升食品质量和安全水平,满足市场专用和个性化需求,是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制造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和效益源泉。笔者团队对拉面消费者食用不同质量面粉制作拉面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多数消费者可区分出质量有明显差异面粉制作的拉面,即便是使用了同样的制作工艺和配料。这说明,配料质量不是消费者需求的全部,通过添加剂来代替天然原料属性的做法,不会受到多数消费者欢迎。

  延长产业链条,提升盈利能力。通过分析国际跨国食品集团的产业结构就不难发现,这些企业的产业结构具有链式布局、上下延伸、瞄准末端、整体收益等特点。例如,澳大利亚最大的粮食经销商CBH集团建设了200多个小麦收购储粮点、4个储运和装卸码头、一个粮食处理中心,以满足世界不同地区对澳洲小麦的新需求,并且向食品制造和食品市场延伸。

  依靠技术创新,实现跨越发展。在整个制造业向自动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的今天,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技术集成和技术示范对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尤为重要。河北金沙河面业集团通过与科研院所多年合作,采用关键技术自主研发、新技术消化集成、消费市场调查分析、注重新产品开发、改造提升挂面生产线的技术路线,使单条挂面生产线的日加工量达到45吨以上,操作工人数量降低1/3,吨干燥能耗降低20%左右,吨面条损耗小于0.3%。

  重视模式创新,实现产业升级。农产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的模式创新是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效益的重要内容或举措,包括营销模式创新、管理模式创新、产学研结合模式创新、人才培养和使用模式创新等。例如,山东梁山万众种植业合作社创造的“三产融入一产、服务二产”的优质小麦产业化模式,解决了优质小麦贸易(三产)的质量稳定性问题,为二产(食品工业)提供了优质原料,也为从事小麦生产的农民(一产)提供了生产资料、技术指导和产品市场。

  总之,小麦产业的供给侧改革,就是要使小麦产品供给不仅数量充足,而且要求品种、质量、安全、营养、方便性契合消费者需要。对此,小麦产业界还应在优质小麦生产、满足食品制造业客户需求、为家庭消费提供专用粉、改进销售方式、考虑个性化需求差异等方面精耕细作,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小麦产品的有效供给。

  (作者单位: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优质是基础 加工是关键

  延津县目前已形成以小麦生产为头雁的雁阵式发展格局,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有很多做法值得借鉴:

  首先是发展优质麦订单生产。通过市场引导和政府推动,延津县优质麦种植面积稳步扩大,实现普通小麦向优质小麦的重大转变。依托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探索建立了“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和“订单+现货+期货”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实现了种子原种化、种植订单化、生产标准化、购销加工规模化、经营品牌化。

  其次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围绕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战略规划,统筹推进水、田、林、路、沟、渠、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全县共建高标准粮田57.9万亩,有效提升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三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和合作社。通过聚合优化资源、实施政策优惠、项目倾斜、资金支持等措施,促进企业跨越式发展。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统一品种、生产技术、质量标准、销售等,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四是强化科技支撑。积极与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广泛合作,不断搞好品种、机制、科研、技术创新。组织农业、技术监督等部门制订了小麦标准化生产地方标准,成立了6个乡(镇)区域农业技术服务站,保证良种良法配套技术落实。

  最后是打造小麦产业集群。依托龙头企业和资源优势,引进了一批知名食品企业,形成了以“面粉—面条—面点—速冻食品”和“白酒—包装—印刷—物流”两条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