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时间表敲定 山东广东有望先行试点
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有望迎来新突破。近日,国家发改委就完善成品油价格机制召开座谈会,参会代表就成品油价格机制是否应设置“天花板价”和“地板价”进行讨论。同时,国家还有意以山东、广东两省为试点,放开成品油批发和零售价格。
需要一提的是,1月4日,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撰文强调,“十三五”期间应减少政府对价格形成的干预,成品油价格将完全实现市场化。
对于价格市场化的落地时间,徐绍史表示,到2017年,竞争性领域和环节价格基本放开,到2020年,市场决定价格机制基本完善,价格调控机制基本健全。
中宇资讯分析师高承莎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若想要短时间内使成品油市场进一步市场化,或者说完全市场化,以目前国内能源现状及成品油行业的环境来看,将难以实现,而且在“放开”之前国家也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来铺垫。成品油市场化定价是未来的改革方向和最终目标,也是成品油市场化进程中最核心、最难撼动的问题之一。
那么,为何首先选择山东和广东作为试点呢?
众所周知,山东省地炼生产厂家最为密集,产量较大。
据隆众数据统计,截至2015年年底,山东地炼一次炼油产能已经达到历史峰值,(常减压装置)总体炼油能力为14820万吨/年,较2008年增加9780万吨,涨幅达194%。占全国炼油总产量的18%,占全国地炼加工能力的60%。
隆众石化网分析师杨叶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山东地炼企业多为私企,与三桶油的销售、生产模式不同,虽遵循国家调价机制,但因整体的销售与生产更为贴合,价格调整不会拘泥于三桶油,多以市场导向为主,故贴合市场走势波动,更能体现供需二者之间现状,符合国家定价机制市场化的初衷。
同时,近几年,广东地区成品油市场从上游生产环节、中间贸易环节到终端消费环节都迅速发展,成为国内成品油消费量最大的省份。截至2015年年底,广东以近7000万吨/年的炼油能力跃居全国第三位,仅次于山东以及辽宁。
尽管2015年三桶油在广东省内的成品油销售总量仍占据主导,但从成品油经营企业性质来看,广东省具有成品油批发资质企业中,民营以及外资企业占比高达49%;省内超5000家具有成品油零售资质企业中,民营以及外资企业占比也已达到46%。
“随着成品油市场化的发展,民营企业以及外资企业竞争力不断扩大,广东地区成品油市场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杨叶表示,成品油批发和零售价格最终让市场定价将是大势所趋,在探讨中不断完善,以“特色”省市作为试点,应是较为稳妥推进方式之一,若完善后的调价机制出台,那么国内石油行业将面临一个崭新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