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全国政协委员热议创新驱动助力高质量增长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在我省,2017年全省实有市场主体210.9万户,是2012年的2.4倍。实施“千户科技型企业三年行动计划”,新成立科技型企业10440家,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的2037家。新的指标背后是被唤醒的创新驱动潜能,黑龙江发展的新动能正不断涌现。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上,我省全国政协委员纷纷建言,让创新驱动助力东北老工业基地实现高质量增长。
加大科技投入
打好人才新政“组合拳”
“在现代经济体系中,实体经济是主体,科技创新是动力,现代金融是支撑,人力资本是保障。”我省全国政协委员刘明忠开门见山。
作为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董事长,刘明忠提出,要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他分析说,重型装备制造业属于典型的技术、资金、人力资源密集型行业,在我国重型装备制造业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离不开科技创新。
对此他建议,国家应从产业定位和行业发展的角度,借鉴高铁、特高压输电等成功经验,引导和支持企业按照“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原则,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升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率,加快“走出去”步伐,提升行业标准制定话语权,打造真正有实力、有影响力的中国品牌、中国技术、中国标准。与此同时,企业也要创新人才机制,打出一套人才新政“组合拳”,培育高素质人力资源和各类实用人才。统筹建设营销、管理、技术、技能、党务五类人才队伍,加大对国家“千人计划”“百千万人才工程”等高科技创新人才、“大工匠”等高技能人才及所在企业的奖励补贴和资金支持力度,营造“实业兴国”浓厚社会舆论氛围。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切实提高产业工人的收入待遇和职业自豪感,吸引更多年轻人钻研新技术,投身实体产业发展。
提高创新质量
由制造迈向创造
“我国各行各业都在讲创新,尤其是在制造领域,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专利申请国,但特别重大的、突破性的创新还不够多。”我省全国政协委员斯泽夫认为。作为哈电集团董事长,斯泽夫说,我们在发电设备制造领域有很好的基础,主要集中在传统的水电、火电上,在这些方面无论是制造能力还是研究能力,我们都是世界领先的。但在新能源方面转型慢、转型晚,8年前才进入核电领域。2017年集团成立新能源研究院,就是要在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领域取得突破,同时研究船舶动力,积极拓展在海洋领域的发展空间。
斯泽夫认为,以哈电集团为代表的老工业企业是黑龙江省制造业的缩影。黑龙江有很好的工业基础、人才基础。现在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一方面要靠技术的不断创新,另一方面还要有机制的变革,让企业逐步卸下包袱“轻装上阵”。对此他建议,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在体制、机制、观念上向国内外行业优秀企业学习借鉴,通过全方位改革创新积蓄动力。斯泽夫说,创新的路其实是很难的,优秀的行业领跑者都从未停止过创新。黑龙江可以通过各项机制的创新,由制造迈向创造,进而实现再次腾飞。
激发源头活水
让人工智能结出产业果实
“人工智能是当前全球最值得关注的技术焦点之一,其相关的智能制造技术能有效应对传统制造业面临人力成本日益升高的难题,全面提升产品品质。近年来,我国持续推出一系列的支持政策和措施,推动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发展切实落地。”我省全国政协委员肖新光说,我们要把握战略机会,但新方向绝非灵丹妙药、一抓就灵,创新的过程是十年磨一剑的系统工程。
肖新光认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走过了靠单点、浅层次革新即可全面拉动的“创新前期”,而进入到了系统化、体系化、规模化创新的成熟阶段。人工智能要立足产业基础找到适配场景,否则就会像国内一些云计算项目一样,缺少业务支撑。而由当地标杆龙头企业为核心带动的产业集群发展和技术创新才能有效转化为社会发展动力,就像华为、腾讯之于广东,阿里巴巴之于浙江一样。他建议,我省抢搭智能“快车”,一定要深入从本地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区位特点等多方面综合起来的“地区个性”出发,特别是围绕标杆龙头企业的特点,差异化布局。我省在网络安全、机器人等领域有示范企业、核心技术和先发优势,同时拥有良好的工业基础,应用智能制造技术加快老工业基地升级改造,让人工智能在网络安全等领域形成有效价值,推动我省走向智能化的“高速路”。 (作者:彭溢 那可)
(责任编辑: 郑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