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上最先进房颤治疗技术在黑龙江省获得成功

06.11.2014  12:51
国际上最先进房颤治疗技术在黑龙江省获得成功 - 黑龙江信息港新闻频道
来源: pic.dbw.cn

  11月5日,哈医大二院心血管医院成功为两位房颤患者实施了国际上最先进的冷冻球囊消融术,目前患者正在平稳恢复中。据了解,目前国内仅有极少数医院能够开展这类手术,在黑龙江省尚属首次。由传统的“烧心”变为“冻心”,冷热转换之间,冷冻球囊消融技术为“房颤大军”提供了新的选择。

哈医大二院心血管病医院院长、心内科主任于波教授正在为患者做手术。东北网记者  陈南竹摄

 

  面对新技术他们都“冻心”了

  来自佳木斯的张先生和哈尔滨的郝先生一位41岁,一位59岁,虽然年纪都不大,但是心脏可都不太好。近日,他们先后住进了哈医大二院心内科,随后两人都被诊断为阵发性房颤。平日里他们的身体还算健康,血压、血糖等指标都控制得都不错,可就是有一样,总是感觉胸闷心慌。尤其是张先生,几个月前擦地时忽然感觉胸闷心悸,天旋地转,几乎晕倒。赶往当地医院后,被医生确诊为房颤,经过3个月的药物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为求进一步治疗,来到了哈医大二院心内科。相似的患病经历和病情,让两个人选择了同一种治疗方式——冷冻球囊消融技术。

  11月5日下午15时,两人先后接受了心脏介入手术,手术非常成功,他们共同的感觉是“没什么感觉”。“没想到手术时间这么短,我以为要一直到深夜呢。而且也没有事先想得那么疼痛,看来之前给自己的压力太大了。”离开心内科导管室时张先生这样谈到自己首次上手术台的感受。

  从“烧心”到“冻心”新技术为“房颤大军”带来新选择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疾病,也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随着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房颤已成为日益严重的公众健康问题。8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10%,65岁以上5%,我国房颤患者约有1000万人。除可引起心悸、胸闷等多种不适外,房颤人群发生脑卒中的风险较正常人群高5倍。

  消融治疗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措施之一,消融能量包括射频、冷冻与激光等。其中射频导管消融是治疗房颤的最常用的方法,而冷冻消融则是治疗阵发性房颤的一项新技术。其原理是通过液态制冷剂的吸热蒸发,带走组织热量,使得目标消融部位温度降低,异常电生理的细胞组织遭到破坏,从而达到治疗房颤的目的。

  据哈医大二院心血管病医院院长、心内科主任于波教授介绍,与传统的射频消融技术相比,冷冻消融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第一,传统射频消融技术是采取高频电流局部加热的方式逐点消融,的密集治疗,以点连线,而冷冻消融技术可以一次性对所有靶点进行治疗,治疗范围更广泛,效果也更加确切,复发率更低。第二,相对与高温的射频消融技术,低温的冷冻球囊技术可以为心肌周围的组织提供更好的保护。同时低温技术所形成的心肌创面更加光滑,边际更加清晰,降低了创面形成血栓、肺静脉狭窄和心包填塞等术后高危并发症的几率,具有更高的安全性。第三,该技术更易于医生操作,能将手术时间缩短到1-2小时(传统射频消融需要3-4个小时),减少了医生和患者X线曝光时间,手术过程中病人痛感更低。

  国外研究显示目前国际上越来越多的房颤治疗中心将冷冻球囊消融作为阵发性房颤消融治疗的首选,这一先进技术于去年11月引进我国,国内目前仅有北京、上海等极少数医院开展这种手术,哈医大二院目前开展的该项技术在黑龙江省尚属首例。

   并不是所有“动心”的房颤患者都适合“冻心”

  “房颤的患者分为三种:阵发性、持续性和永久性,冷冻球囊技术适合阵发型房颤的患者。”据哈医大二院心内科副主任李述峰教授介绍,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应用冷冻技术治疗,第二天即可下地活动,3-4天就能出院,但在我国庞大的房颤患者群体中,并不是所有“动心”的患者都适合“冻心”。李述峰教授说,与传统的射频消融不同,该技术是将特定的低温“冷冻球囊”,贴靠于肺静脉口,所以除了要求患者是阵发性房颤外,还要观察患者肺静脉的形状和直径等因素。如果静脉条件不合适,还要考虑传统射频消融方式,做到因病施治。(作者: 李华虹 杨帆 刘乙辉 陈南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