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进入深水区,我们还要不要摸石头?

06.07.2016  01:26

    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主任、教授  谢春涛

   【学习小组按】

  我们常说改革进入了深水区。什么是深水区?水深则不明,你很难看清脚底下到底有什么,是平地还是深渊,所以要求我们必须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同时,水深则寒,很多改革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再是小打小闹,也不再是“排排坐吃果果”,皆大欢喜,是真刀真枪要动一些人的利益,所以要求我们要打起十分的精神,攒足浑身的勇力冲关。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改革也没那么轻松。

  今天,学习小组推荐一篇中央党校教授谢春涛的稿子。这也是学习小组与中央网信办网络信息传播局联合推出的系列稿子,回答总书记在党校工作会议上的“十三问”。谢教授的文章回答的是: 如何看待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全面深化改革

  文章很长,小组节选了其中三大段落,具体回答的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问题。谢教授的文字很通俗明畅,推荐给大家。我们也会在将来陆续推荐一些文章,和大家一起思考改革和发展的真问题。

   “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到外地考察去的是广东。在那里,他表达了“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决心和态度。2012年12月,他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又强调:“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 ”。

  为什么如此重视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做过生动和透彻的阐释。

  2013年9月,他在征求党外人士意见和建议的座谈会上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决定的说明中,他列举了倒逼改革的一系列问题。包括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困难,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突出,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等等。他指出:“ 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深化改革。

  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各种难题,尤其是深层次问题,只能通过改革加以解决。党的十八大以来,他一再强调问题意识、问题导向,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这里我仅举其中两个方面的例子:

  首先,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这讲的是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不够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前,科学发展观谈了快十年,这个理论可以说深入人心,尤其是领导干部,恐怕没有几个人不懂。但是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的状况并不能让我们满意,在很多地方都能找到发展不科学的现象。这是什么原因?我认为就是以GDP论英雄的这种考核方式导致的。以GDP论英雄有它的合理性,因为GDP是能够说明一些问题的,且GDP的考核也相对比较容易。但是过分重视GDP一定会带来很多问题,其中两个方面的问题就跟这种考核方式直接有关系。

  第一,地方政府多重视征地拆迁。有的地方政府用比较低廉的价格把老百姓的地征过来,一拍卖就来钱了,就容易出政绩,但是给老百姓的补偿往往不够,这就引发了很多矛盾,过去大量的群体性事件跟其密切相关。

  第二,地方政府多重视上工业项目。工业项目有的是污染的项目,但不少地方的领导也想方设法上。污染不污染,有的人不一定管,他们看重的是GDP的增长,能出政绩。党的十八大之前的很多乱象跟GDP论英雄的考核方式有关系,跟科学发展观还没有真正变成各级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的内容和方式有关系。所以, 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就只能通过改革去解决。

  另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腐败的多发、高发。腐败多发、高发的领域往往是工程发包、土地批租、选人用人、行政审批等这些环节上。有些部门、单位、领导职务之所以是腐败发生的重灾区,显然是因为过去在这方面的监督制约力度不够。所以,要想防止腐败的发生,那还得通过监督、通过改革。

   改革要“敢于啃硬骨头”

  改革是思想观念和利益格局等方面的深刻变革,具有很大的难度。 如果说改革开放初期改革的主要障碍是旧的思想观念,而今天更多的困难是来自于不同群体的不同利益诉求。对很多人而言,改革如能受益则容易接受,没有好处会很漠然,如果利益受损一定会反对。今天,几乎没有一项改革能让不同群体同等程度地受益,改革难就难在这里。

  如果我们比较一下今天的改革和改革开放之初的改革,这一点尤为明显。

  我们最早的改革可以说是始于农村。今天回头看,国家在最初的农村改革中投入很少,这一改革最容易,却也非常成功。当年的这场改革就是把集体的地承包给农民去种,怎么种、种什么、几点钟上工,没有人管了。仅这一项改革就使得农民明白,再也不能磨洋工了,因为他的付出和他的所得有直接的、密切的关系,所以,积极性充分被调动起来。一段时间过后,还是这些地,还是那些人,农机、农药、化肥、种子都没有大的变化,变的只是经营方式,但是中国人的温饱问题很快就解决了。这场改革不光给农民带来好处,也给城镇居民带来了好处。

  但是,今天的改革远比当年的改革复杂多了。 可以说,几乎找不到一项改革是能够让所有的阶层同等程度地得到利益,让大家一致叫好。 可能一项改革对这个群体有好处他就高兴,和那个群体没关系他就漠然,甚至可能一项改革给这个群体带来好处,反而给那个群体带来另外的问题,甚至是损害,那么大家很自然地就会对改革有不同的意见、不同的态度。所以,我认为凝聚改革共识是不容易的。

  习近平总书记深知改革的难度。

  2014年2月7日,他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说:“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国家深化改革,绝非易事。 中国改革经过30多年,已进入深水区,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就要求我们胆子要大、步子要稳。

  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全面深化改革做出总体部署。提出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制定了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涉及15个领域、330多项较大的改革举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在党的十八大后仅仅一年,就能推出如此范围和力度的改革方案,反映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总揽全局和协调各方的高超智慧和能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前,我曾关注过各方对改革的态度:一方面,很多人期望改革,期望能够通过改革来解决目前的各种难题;但是另一方面,一些人对改革不抱多大期望,因为他们知道改革太难了。但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决定出台之后,全国上下一致叫好。很多人没有想到十八届三中全会能够推出范围这么广、力度这么大的改革措施。之所以有这样的成就,与中国独特的政治优势紧密相关。

  2014年9月,我有机会去了一趟阿根廷,应邀在众议院的外事委员会做了一场演讲。演讲的题目是对方出的,希望我讲一讲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制度。我就以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决定和会后实施这个决定为案例,讲中国共产党是怎么决策、怎么实施决策的。

  我认为,在中国只有一个权力中心,那就是 中共中央 。政府的、人大的、政协的、群众组织的、重要国有企业的领导人基本上都是中央委员会成员。这个中央委员会的决策过程是民主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草案正式提交全会审议之前,已经征求了三千多人的意见,已经经过了多次修改,大家在这个问题上已经有了高度共识,所以经过几天的会议讨论便能迅速通过。会后,对于决策的落实也是快速有效的。特别应该提到,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在其中的重要作用。这个小组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组长,具有高度权威,是能够协调各方推进改革的。

   中国所表现出的这种效率,在别的国家是很难找得到的,尤其是多党制的国家,其内耗是必然的。 美国医改,就是很突出的例子。奥巴马已经到第二个任期了,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是推不动。去年APEC峰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南海的瀛台接待奥巴马,跟他讲瀛台的历史,讲戊戌维新失败的历史,奥巴马深受触动,感慨改革难。我想他一定想到自己的改革。 我敢断定,习近平总书记能做成很多奥巴马做不成的事,这就是体制的原因。

   “胆子要大,步子要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还要摸着石头过河,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他还提出,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

  “摸着石头过河”是我们从改革开放初期就强调的一种态度,一种方式,过去是大家所广泛认可的。但是这些年来我听到有些调侃“摸着石头过河”的声音:现在河水深了,摸不着石头了,继续用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可能会被淹死。

  我不同意这种调侃。 “摸着石头过河”是一种严肃的方法、一种谨慎的态度,因为这条河你没有过过,不知道水的深浅,那一定得用这种方式来审慎对待。 “摸着石头过河”中蕴含的这种谨慎态度永远不会过时。 但这并不能说明顶层设计就不重要了。我们对某些问题有了清楚的了解之后,那一定得有顶层设计,尤其是在改革的问题上。我们改革的对象,既有一些过去没有触及的问题,还包括在30多年改革开放历程中产生的新问题。如果要想解决好这些问题,必须依靠顶层设计,必须得有一个统揽全局的高度。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所以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就是中央清楚地认识到单靠哪一种方法的改革,都不足以解决我们今天面临的问题,要全面、要深化。当今改革的范围是前所未有的,不光有经济体制改革,还有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改革;如果从改革所涉及的领域、对象来讲,像政府、人大、党委、司法机关、军队等方方面面。我认为这一改革思路方案的确定就反映出了“摸着石头过河”和顶层设计有机的结合。

  当然改革方法论不仅这一点,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我们看胆子是非常大,这次改革可以说碰到我们过去多年来没有碰的一些难题,要解决我们大家都认识到的一些制度的顾忌。从这个角度来讲,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在改革的时候胆子绝对是大的,没有什么难题不敢碰,这体现了担当的精神、担当的意识。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问题导向,特别强调敢于担当,这一点在他本人身上体现得非常充分。

  胆子大的同时,步子还要稳。这是因为,有些问题之所以是难题,都是多年积累的,要解决也不是一日之功。

  十八届三中全会虽然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方案,但是这些思路的贯彻落实还要有一个过程。有些改革举措已经出台了,有些还没有出台。那些没有出台的具体改革举措,表明中央在这个问题上是非常谨慎的,要经过深入的调研,要进一步地在改革的具体思路措施上凝聚各方的共识,甚至有些改革还要进行试点。

  比如说司法体制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像法官员额制的这种改革,因为涉及很多人的个人利益,其推进要非常稳妥。还有包括省以下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的问题,这个思路肯定是好的,有助于解决地方保护主义问题,但是具体怎么管理,还没有拿出具体的方案,还在稳步谨慎的探索当中。

  再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重大改革要于法有据。因为有些改革涉及法律的修改问题,甚至有些当前的改革思路跟某些现行的法律是有矛盾的。要解决这种矛盾就应该先修改法律,如果法律不修改而这些举措马上实施,在很多人看来,执政者就有对法律不够尊重之嫌。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应该先通过法定的程序来修改法律,然后进行改革,做到重大改革要于法有据。这一做法,体现了中央对法治特别的重视。(据学习小组)

编辑: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