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对农产品定价不能“一放了之”

09.01.2015  13:37

  在较长的时期内,政府还不能对农产品价格“一放了之”,而是要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将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相结合,这也是整个农产品价格的改革方向。

  经济观察网降蕴彰/文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官员近日表示,自2015年度起,将放开烟叶收购价格,这标志着我国农产品价格全部由市场形成,农产品政府定价从此将退出历史舞台。

  其实,对于了解国内农产品市场价格的人来说,改革开放30多年来,所谓农产品价格改革,绝大部分都只是由原来的政府直接定价改为间接定价,政府对农品价格的监督和调控一点也没有放松,比如像现在对小麦、水稻实施的最低收购价政策,对玉米、油菜籽实行的临时收储政策,对棉花、大豆开展的目标价格补贴改革政策,都是属于政府对农产品实施的调控政策,目的是为了防止了主要农产品价格的大幅波动,同时保护城市居民、农民的双重利益不受损。

  建立完全由市场主导农产品价格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现在我国农产品生产主要还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是由亿万分散的农户提供,是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格局,农民对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基本不了解,所以就经常会遇到,市场需求与供给存在严重脱节,越是农产品获得大丰收,反而价格会相应地大幅降落,出现农民种田挣不到钱的局面。

  近两年,在生猪养殖、奶牛饲养等方面,养猪户遭遇的损失更大。前几年,由于猪肉价格出现大幅上涨,国内生猪养殖规模迅速扩大,从2013年下半年至今,国内猪肉价格又出现持续下降,使得许多养殖户不得不惨淡退出市场;最近牛奶收购价狂跌,导致在山东等地出现了奶农大面积杀牛和倒奶事件。从养猪严重亏损到奶农杀牛、倒奶,这些都是由于农户对外部市场缺乏了解,缺乏统一的对外销售渠道,在定价上没有话语权,才使得农户损失惨重。往深里分析,其实是由于农产品交易的市场机制不健全,导致“伤民”、“伤农”问题轮替。

  与美国等发达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农产品市场价格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即便是从一些主要涉农部门来看,也是存在很多问题。就拿农业部、商务部、国家统计局经常发布的一些农产品价格信息来说,由于数据标准和获取渠道不一,部门之间缺乏共享和交流,发布的农产品价格信息经常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也导致农产品价格信息多、杂、乱,农户和生产经营企业往往是无所适从。

  可以说,从目前我国农产品市场的整体进展来看,距离建立成熟的市场价格机制还很遥远,如果片面追求与国外农产品市场价格过早接轨,不仅会对农民、对从事农产品生产经营的企业造成压力,带来不利影响,而且对在国内形成市场化的定价机制也会起到负面作用,因此,在较长的时期内,政府还不能对农产品价格“一放了之”,而是要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将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相结合,这也是整个农产品价格的改革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