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关注:高教资源“蛋糕”,怎么切?
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委员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问题。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大学党委书记关爱和呼吁,打破“一省一校”资源配置方式,把人口、教育人口作为最重要的资源配置要素。那么,在新常态下,高等教育资源如何科学配置?本期聚焦邀请两位专业人士,从不同角度进行解析。
创新配置方式胜于简单扶持
积极争取高等教育资源,是一种积极谋求发展的表现,体现了对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视。资源配置问题往往涉及多重的复杂现实,为此,配置高等教育资源就要遵循基本的原则。
配置基本均衡是首要原则。但需要注意的是,均衡不是平均,在我们这样一个地区间不平衡的大国配置高等教育资源,需要通盘考量,或许只能求得“基本均衡”。高校多、名校多的地区,对国家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贡献大,获得的资源配置自然也多,这种现实状况有历史积淀的原因,进行资源配置时也只能正视这个现实,但是,可以尽力为中西部高校“锦上添花”。
这就涉及到适度倾斜扶持原则,必须照顾到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情况与需要,予以适度的倾斜扶持,支持其快速发展。“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就是体现这一原则的重大政策。
科学配置资源,还要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有些资源通过政策、资金可以倾斜,有的却不能。一个高水平学科的形成,需要坚实的研究基础、长久的研究积淀、求真求实的科研精神等。仅靠外力扶持来发展学科是非常困难的。
类似打破“一省一校”高等资源配置模式的呼声,可以理解。只是,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或许是一个长期、动态变化的过程。在当下,笔者认为,有必要探寻创新资源配置的现实路径。
在宏观层面,应该创新国家的扶持政策。在学科建设、资金支持、人才引进、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等方面,继续加强对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倾斜与扶持力度。随着国家教育投入的提高,对人口较多、经济贡献大、高校基础好的省份,在资源配置上适度关照,是可以考虑的。
鼓励高校协同发展也是一条路子。鼓励东西部高校、中西部高校之间,加强协同创新,在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学科互补、合作研究等方面,实现双赢共进,扬长补短,共同发展。
对于中西部地方高校自身来说,应该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割除、调整不利于高校内涵发展的人事管理与分配制度,施展引才魅力与诚意,营造有利于教学科研、人才成长的发展环境,真正能引来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
针对一些高校发展的同质化问题,要鼓励、推动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型,从培养理论型人才转到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高校应该办出特色,结合地理资源、民族传统、办学历史、当地产业和社会发展需要,创建地域性、民族性、应用性和特色性学科,同时调整专业设置,实现错位发展。笔者认为,“地方”二字其实就暗示了地方大学最现实的发展之路。(马开剑 作者系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决策与发展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