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规划纲要实施5周年特别报道:大国重教

15.12.2015  11:08

  教育兴,则国兴。它一头系着国运,一头连着民生。教育规划纲要描画的蓝图,正在一步步走向现实。这5年间,究竟是怎样一种力量驱动着大国教育的跃升?中国教育报编辑部策划了一组特稿,从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五个维度回顾这5年,这也是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工作方针。我们再现这5年的人和事,再现这段改革发展的历史,回看来路,展望未来,为的是向着下一个5年,向着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再聚焦。

   教育强国的足迹·教育规划纲要实施5周年特别报道①

   大国重教

   ——优先发展篇

  2015年3月16日,晚上7点,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里,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德鲁·吉尔平·福斯特。 

  “中国一直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稳坐在白色沙发里的习近平,对福斯特说。 

  就在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多年不变的“教育优先发展”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促进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这一度引起教育界人士一阵惶恐:教育优先发展过时了? 

  此刻,这句看似寻常的外交场合的表态,让很多人听出了悬石落地之音。 

  “优先发展”,是中国政府颁布的面向2020年教育规划纲要20个字工作方针之首。5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民间,从全社会到教育系统,这4个字犹如马力十足的引擎,牵引着大国教育,开向未来。 

   再穷不能穷教育”的现实观照

  影响一个时代的口号,正从墙上走下来,走进学校,走进教学点,走进教室…… 

  2013年9月25日,习近平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发表讲话。 

  “中国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扩大投入,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 

  这既是他作为大国首脑向世界的庄严宣誓,也是他不忘初心的教育誓言。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福建宁德。习近平任地委书记时,闽东还是贫困地区,各项事业都需要大开发、都需要大投入,对于各方面尚在起步的地方政府来说,若是对教育事业投入多点儿,别的地方财力就会吃紧。但习近平看得更远:“办教育,要舍得花时间,舍得花精力,舍得下本钱。” 

  古人云“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展开历史的卷轴,从孟子所说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到为“庠序之教”,从“官学私学”到“九年义务制教育”,“重教崇文”的精神基因深深标记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 

  “我清晰记得,当年来这里为全国第一所希望小学选址时,正是冬末春初时节,不曾想到,希望工程第一粒种子在大别山深处的冻土里,破土成长为今天这样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2014年初冬,安徽省金寨希望小学建校25周年,校长陈德武收到了一封从中南海寄来的信,署名李克强。那是一段往事。1990年冬末春初,时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的李克强带领一行人来到金寨,为第一所希望小学实地考察踩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