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锡文 能否具有国际竞争力成中国粮食安全最突出问题

16.11.2016  14:04

   编者按  

    “2016(第四届)中国粮食与食品安全战略峰会”11月12日-13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期间,与会嘉宾围绕加快实现中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加快中国农业现代化、“一带一路”国际农业合作等重要议题开展了热烈而富有成效的研讨,就推进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解农业发展难题、推动中国农业现代化和国际合作等议题发表了各自的意见和建议。本报特推出本期特别报道,希望能为有关人士提供一些参考,敬请关注。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原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院长陈锡文: 

   能否具有国际竞争力成中国粮食安全最突出问题  

  

 

  在11月12日举行的“2016(第四届)中国粮食与食品安全战略峰会”闭门会议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原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院长陈锡文作了主题发言。

  陈锡文认为,粮食安全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必须让人吃好;二是高质量的有营养的对人生命无害的。从能不能满足人们需求的角度来看,中国粮食数量大体是够的,而且还有增长的潜力。目前中国粮食安全并不存在重大的数量缺口,更重要的问题是农业产业的安全,比如能产出来却卖不出去,农业就有可能会衰落。中国当前的粮食安全问题体现在第二个方面,就是关系到几亿中国农民的生计和生活安全问题。

  在他看来,目前中国粮食产量、进口和库存都在增加,造成这种不正常现象的原因,一是生产的粮食品种结构和市场需求的粮食品种结构之间存在非常大的不适应,二是中国粮食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相比缺乏竞争力。

  而且,他认为近年来中国小麦、大米、玉米等谷物价格明显高于国际市场,主要有四个原因。

  第一,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没有管控好要素价格。一方面GDP快速增长,但另一方面土地、资金、劳动力的价格都在快速增长,导致农业生产成本也在增长。

  第二,2008年发生金融危机之后,各国政府基本上都采取了刺激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但这样的措施并没有相应地带来经济的快速复苏,反而出现需求下降。从2011年下半年到2012年年底,全球各类大宗产品价格都迅速下降,其中就包括粮食价格。与2015年底到2016年初国际市场的粮食价格比较,以美元计价,比2010年底小麦和大米的价格大概要下降1/3,大豆价格下降40%,玉米价格下降45%。一方面中国国内的价格快速上涨,另一方面国际市场的价格快速下降,于是造成前一段时期中国主要粮食品种小麦、大米、玉米、大豆价格平均要比国际市场高出30%-50%。

  第三,能源价格下降使得粮食贸易中的海运价格明显下降。

  第四,人民币对美元一段时期以来处于升值趋势,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市场粮食价格下降。这些因素综合起来才造成了中国粮食突然之间失去了竞争力。

  对于目前中国农业政策的挑战,陈锡文认为并不在于能不能更多地增加生产,而在于生产出来的产品能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能不能在国际上有竞争力,这是中国农业、中国粮食面临的最突出问题。因此,迫切需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

  他认为,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是主动适应全球竞争的背景下如何保障农业和粮食安全,其核心是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包括促使市场在价格形成机制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推进科技进步、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等方面。

  “所以,农业国际合作不能仅仅停留在农产品贸易上,还应该进一步开展技术、投资合作,这可以使全球农业效益得到更大提高。”陈锡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