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粮食市场会有哪些新变化
伴随着政策环境、市场环境的转变,粮食行业也将进入“新常态”。笔者认为,优质化、职业化、市场化、国际化是粮食行业新常态的一组关键词。
粮食:从重数量到重质量
从“人人能吃饱”,升级为“人人能吃好”,粮食优质化是大趋势。“X连增”固然可喜,但过分地追求高产,忽视品质的提升,实际上是另一种的粮食不安全。粮食需求的升级将是不可逆转的。优质特色粮油产品的兴起,预示着优质化、多样化需求将取代同质化、低附加值化为主的需求。
一个正在分层次、分领域的市场,将鼓励行业竞争走向多元化。
与之相对应,粮食加工业将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以面粉行业为例,未来行业整合的两个大方向:一是行业集中度的提高,淘汰一大批无竞争力的企业,形成几家能与国际粮商抗衡的大型企业;二是产品向细化、精化、特色化转变。
企业必须根据自有资源,制定适当的战略。大企业实行规模化战略是有优势的,成本管理是其中关键,全产业链又是控制成本、降低风险的有效路径。同时,大企业有资本、技术和人才,应在各方面创新上引领行业进步。
而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想摆脱夹缝生存的困局,必须走“特色化、差异化”路线,懂得“拾漏”,找准“蓝海”。
专一化经营,资源更加集中,有利于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如法国面粉市场,就是不同的专用粉对应不同的食品制作,催生了精彩纷呈的面包文化。
农民:从兼业化到职业化
近年来,粮食生产处于一种兼业的状态,但不需担心,没人种粮,自然会有“职业化”的农民出现。职业化意味着这项工作可以赚钱,或者可以实现某种 成就感,因此人们会变得专业和专注,但前提是政府做好产品质量甄别工作,并且真正促进农地自由流通。
近年来,中央政府已经认识到土地碎片化以及产能落后给粮食安全带来的隐患。农业土地流转工作正在积极地推进,由此出现的新型农民,将不再是被动束缚在土地上的人,而是主动选择土地的人,促使其化被动为主动的,可能是利益、兴趣或者使命,但与以往不同的是,他们都具有了以职业化经营农业的主观能动性。
流通:从政策化到市场化
在政策市下,企业家们研究政策比研究市场更上心,因此改造产品、开拓新的盈利模式等市场化创新行为变得凤毛麟角,因为没利益啊!这也导致我国粮食行业竞争力整体低下。在新常态下,要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就必须减少政府不必要的干预。企业家要成为真正的企业家,也需要政策环境的转变。实施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完善托市政策,这些都是国家释放的积极信号。
我们相信,在政策市下,能够把政策研究通透、并从中获利的人,绝 对不是愚笨之人。对企业家而言,转变思维,将关注的目光转向市场,既能让自己更轻松自主,又能释放市场活力,这才是真正的良性循环。
粮价: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
国内外价格倒挂一定时期内将成为常态。我国粮食价格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高于国际市场,进口量维持高位。导致高粮价的内部因素难以在短时间内完全转变。2014年国家坚决推进了粮食目标价格改革试点,但政策真正见效还需时日。未来的几年里,托市政策仍在这个过渡期继续发挥作用。而粮食生产从小农经济转为规模种植,无疑也是个浩大的工程,需要土地流转、有效监管、农村金融等多方面的协调改革,才能顺利推进。
鉴于“以我为主,适度进口”是我国新时期的粮食安全战略之一,粮食进口规模也不可能无限扩大,但WTO规则制约着贸易调控手段的运用。无论如何,未来我国粮食市场的国际化程度将不断加深,企业经营应具有更多的国际思维,同时国际化的进程也会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