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时报评论:所谓东北问题的背后因由

11.12.2015  09:43

  所谓东北问题的背后因由,是总体经济政策与经济模式所出现的偏差与不完善,要解决问题,更应该把目光放在整体经济思路的调整上面。

  近日,媒体连续聚焦“东北经济病灶”——“试点帽子满天飞”“蓝图多变”“盆景产业”,最新一期关注的是统计造假、“数据注水”。

  据报道,东北多地官员坦承,各地纷纷在给统计数字“挤水分”,并反思统计数据造假之弊。而出现这一问题的相关背景则是:“多年来,地方GDP‘增速高于全国、总量大于全国’的统计乱象引发公众质疑。有专家指出,这种‘数据掐架’有重复统计、数出多门和基础资料不全等原因,但其深层次则是‘数字出官,官出数据’的扭曲政绩观在推波助澜”。文章认为,“相形之下,东北三省部分地方数据造假之风尤甚,不仅误导中央和地方的规划决策,且已演化为破坏党风政风、损害政府公信力的腐败推手”。

  近几年来,与总体经济形势下行压力大相关,东北经济也有下滑,且在全国各省经济增速排名中保持垫底。网络上的探讨已持续一段时间,从经济指标分析到人口数据,进而分析到东北官场生态以及东北人性格,巨细无遗。

  有关经济形势、经济政策以及经济生态的讨论,经济学家有其分析与看法,官方有其权威解释,普通百姓有其直观感受,就此发表中肯而不失偏颇的评论,委实是一件难事。但是,我认为,所谓“东北经济病灶”并非中国经济问题的孤例,而只是典型现象。

  对东北人而言,东北这个概念是令人感到不公平的一件有趣的事。天下但有江苏人、云南人、四川人、浙江人、湘人、粤人、闽人、京派、海派、桂系等等划分,独不见辽宁人、吉林人以及黑龙江人,这三地的人被统称为东北人。民国时期,东北曾被划分为九个省,在外省看来,却依然只是一个东北。这一观念,现在看来,未免延续得太久,太笼统。有必要说明的是,东北作为曾经的共和国重工业基地,经济形态的形成与衍进有其历史原因。进入新时期之后,这一历史原因对经济现状的影响亦言之有据。而“试点帽子满天飞”“蓝图多变”“盆景产业”以及“数据注水”,恐怕是很多地方都存在的问题,笼而统之地名为“东北现象”,或失之偏颇。

   据报道,2013年,黑龙江省黑河市虚报项目投资19亿元,按当年统计公报披露的223亿年度项目投资总额计算,“注水”比例为8.5%; 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虚增财政收入8.47亿元,超过同年实际财政收入的127%。这一乱象的出现,依托于宏观经济的大背景;其解决,亦当依托于宏观经济的大背景。

  所谓东北问题的背后因由,是总体经济政策与经济模式所出现的偏差与不完善,要解决问题,更应该把目光放在整体经济思路的调整上面。这一点,我们必须明白。

  阿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