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种下的“以校定薪”果

24.11.2014  12:00

  “普通院校5000元,重点院校6000元,211工程院校7000元,985工程院校8000元,清华、北大9000元。”这是近日广东省2015届本科生招聘专场中,深圳某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开出的技术类新进应届生的薪资标准。有求职者质疑,这也太不公平了。(11月23日《新快报》)

  新员工做一样的事拿不一样的钱,的确是很不公平。而能公开标明这种阶梯工资的,自然也是强势企业。说白了,就算明摆有歧视,估计求职者还是趋之若鹜。目前的就业大环境是供过于求,企业挑三拣四,和求职者朝三暮四,都有其合理的一面。或者换个角度看,真正应该比较的是同一类院校在不同单位的起薪,如果市场价本就比较一致,也谈不上招聘方歧视。每年千万学生为高考拼命,不就是为了能在求职的一刻能够比其他人找到更高薪的工作?如果清华和三本一个价钱,清华大学毕业证的价值何在?

  是的,社会把人分成不同等级区别对待,早就从教育阶段开始了,而不是从应聘才开始的。按照义务教育的本意,分等级应该是从高中开始,然后进入大学的各种专业再分流;但现在的竞争,早已向下延伸到小学、幼儿园了。读书的时候,分等级是用成绩;读完书了,分等级就是用收入。一代一代人都是这么过来的,看看中学的重点班和普通班,师资力量绝对有高低;再看看排名前十的大学和一般大学,国家投入的经费肯定厚薄不均。这几乎都成了制度差别了,临到人家付钱来购买你的知识与能力,才嫌不公平,是不是太晚了一点?

  我猜肯定还会有人说,企业开低价给普通院校的学生是好事,因为这让他们能找到工作。如果一律开9000元,他们就不得不失业了。这番表示虽然残酷,终究现实。因为这不仅是个有钱才能任性的世界,是个看脸的世界,也是人群要分出层级的世界。歧视虽然无法改变,但不过是一个起点而已。人生很长,接受并面对它,才有重新站在同一起跑线甚至率先撞线的机会。

  林坤

编辑:刘晓萌